上海绘就未来五年产业布局“蓝图”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图虫创意 图
未来五年,上海制造业和服务业如何构筑新优势?新兴战略产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近期发布的一系列“十四五”规划绘就产业布局“蓝图”。
从“跟跑”到“领跑”,“上海制造”谋突破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到2025年,高端产业重点领域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建成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上海制造’品牌进一步打响,为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制造业规划》),为“上海制造”未来五年的发展绘就蓝图——“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按照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三大主线实施多项举措。
《制造业规划》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分别是加快产业数字赋能、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强化项目投资牵引、培育卓越制造企业、促进产业人才汇聚、加快塑造产业名园、推进低碳发展、服务双循环新格局。
例如,在加快产业数字赋能方面,推进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制造业发展,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能力,增强“上海制造”数字化竞争力。
“《制造业规划》为加快上海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吹响了号角。通过在制造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运维服务等环节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的全方位赋能,实现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双智能’的目标。”上海长三角产业互联网促进中心理事、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通过《制造业规划》指引,一方面可以让“共赋上海”计划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还可让实施多年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更上一个台阶。
“在此基础上,还将推动上海建设有示范作用的智能标杆工厂,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级标杆平台,更可通过数字化应用场景的打造,带动更多的中小制造企业上平台用平台,为‘上海制造’插上数字化发展的翅膀。”劳帼龄指出。
根据《制造业规划》,到2025年,建设20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打造300个AI 制造业示范性应用场景,建设25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完成1000 工业场景的APP化,带动20万中小企业上平台。
“数字经济需要应用场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博士孙文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上海在家居智能、医疗健康等数字经济场景已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未来,数字化标志应用场景应当融入生活、工作,融入金融服务、养老康养等功能性场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数字经济场景需要更多的想象与创新动力。”
“新技术从科研实验室到成熟的商业应用需要很长时间,数字化应用场景可以提供真实的试验环境,能够给予新技术直接的行业知识、真实的客户需求和大规模的验证数据,促使新数字、新技术快速成长并找准应用方向。”孙文华进一步指出。
“中国已涌现出大量‘独角兽’企业,成为借助场景创新实现高速成长的标杆。”孙文华说,“场景将成为新技术产业生态的平台,能够带动核心技术企业集聚,打造完善产业链,将进一步带动周边产业的衍生发展,形成产业生态。”
增加值超1万亿元,“9 X”打造新兴战略产业
到2025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基本形成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更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基本形成”,这是最新印发的《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提出的目标。
《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明确,将重点打造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 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
以生物医药为例,《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加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创新型企业,持续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到2025年,实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制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重点发展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服务等产业。
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创历史新高。
根据CBRE世邦魏理仕发布的《2021上海医药医疗行业报告》,上海目前已基本形成“聚焦张江、一核多点”的生物医药园区产业空间链。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张江药谷,旨在进一步释放其品牌、政策及资源优势,带动其他区域各有侧重的发展,形成全市医药产业基地的协同格局,并做到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外包等重点领域的全方位覆盖。
“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大版图上,上海的优势在研发和创新环节。”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5月,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率先提出“争取建设国家药物科技创新战略型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创新药研发”等硬核举措,着重强调打响“张江研发 上海制造”品牌,有望对苏州、杭州等周边城市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徐浩平认为,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确实能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需求问题。
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已吸引了1000多家人工智能行业重点企业落户,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1400亿元。
根据《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15%左右,一批独角兽企业加速成长,一批龙头企业持续落地,全产业链布局基本成形。到2025年,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人工智能成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提出,人工智能将以‘智能芯片、智能软件、无人驾驶和机器人’为四大方向。”孙文华指出,“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均增速力争达到15%左右,这需要“龙头企业”和“独角兽”。
“目前,上海已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场景和算法的基础研究和商业化运营。”孙文华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产业也是其他省市的重点行业,上海有人才优势和金融中心的优势,可以在具体产品研发和万物互联的场景应用中发挥更高效的创新优势。
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5%
“上海服务”挑大梁
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6.7%左右
“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左右”,近日印发的《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服务业规划》)明确,到2025年,上海将实现服务功能强辐射、服务环节高增值、服务内容高品质,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和产业跨界深度融合,构建以“一强、两高、两融合”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使上海在全球服务网络中的核心枢纽位势和能级不断攀升。
聚焦三大板块
据上海市发改委消息,“十三五”以来,上海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持续巩固,2020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3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73.1%。不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服务业依然存在内部结构不均衡、主体发展不均衡、辐射能级不充分、制度供给不匹配等短板和不足。
“上海服务业要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契合国家战略对上海定位的需求。”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亮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都需要向高端专业化服务方向发展,服务业的改革开放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相辅相成。”
从具体目标看,在优化结构、提升能级、提升效率、企业主体、品牌培育等五方面,《服务业规划》明确了一系列预期性指标。
其中,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6.7%左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四五”时期,上海将围绕“三个导向”发展“三大板块”,共提出11个类别、涉及29个服务业重点领域。
在城市能级导向的功能型服务业板块,《服务业规划》明确,上海将突出全球资源融通配置,增强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国际竞争力,包括提升金融服务资源配置能力,推进金融服务业更高水平开放,提高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水平,加强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提升贸易服务全球枢纽位势,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创新发展面向国际的大宗商品交易等。
在价值增值导向的生产性服务业板块,《服务业规划》强调,上海要抢占高端生产服务价值链制高点,包括推动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服务、机器人智能服务等。
在消费升级导向的生活性服务业板块,《服务业规划》提出,上海将大力发展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提升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产业;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体育业;推动商贸家政服务个性化、品质化发展,大力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政服务。
“上海服务业未来发展要抓住两条主线。”刘亮表示,一是提质增效,主要通过数字赋能、品牌建设和创新驱动来实现。二是打通内外循环,对内,通过业态融合和规则创新,以及通过加强中心、两翼、新城等推动;对外,则通过自贸区、进博会等的开放加以强化。
“黄金十字”覆盖全域
按照“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城市功能优化和空间布局规划导向,“十四五”时期,上海将着力构建以“一核、两带、三极、多片区”为主体的服务业空间格局。
其中,“一核”为中央活动区,将突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街区经济,引导中心城市核心功能集聚,形成高端服务要素高密度聚集的全球城市24小时服务活力核心。“两带”为南北向打造黄浦江两岸服务业活力滨江带,东西向打造以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带。
“进一步推动服务业改革和开放,上海服务业需要走高端专业化服务发展的道路。”刘亮强调,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的区别,在于其与人密切相关。因此,营商环境的建设首当其冲,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业能级。
有鉴于此,为保障《服务业规划》实施,上海将支持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聚焦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分类放宽准入限制、促进消除行政壁垒。在人才政策方面,上海将实施更有吸引力的国内外人才集聚政策,优化高端人才激励方式,实施更加便利的境外人才从业政策。
“中心、两翼、新城、南北要形成各自特色,不能千篇一面。”刘亮分析称,从具体定位看,中心需要强调集聚和辐射,两翼需要强调更好的形成内外联动功能,新城强调的是城市服务功能,南北则应强化产业服务功能,“简而言之,中心要立足高端、两翼要立足循环、新城要立足生活、南北要立足产业”。
此外,由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构成的“三极”,以及依托“五个新城”打造的特色服务业“多片区”,将进一步强化上海服务业的战略引领功能,并打造未来重要的服务经济承载区。
根据《服务业规划》,未来五年,上海要创建的“25 ”个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主要就将落在“五个新城”区域中。“25个示范区要形成自身服务业发展特色。”刘亮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