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葬礼上,眼看着爸爸要变成灰烬,13岁路远发出绝望的嚎叫

他唯一的至宝就是他的女儿路远,他用低沉而浓烈的爱将女儿包围,然世人皆难逃生离死别,路遥逝去,年仅13岁的路远在葬礼上绝望嚎叫,令人动容。路遥路远有着怎样深厚的父女情?

一、出身贫穷 求学之心坚定
路遥,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本名王卫国,1949年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的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当时的中国刚经历过百年的战乱,满目疮痍,广大人民群众贫困到了极致。
路遥的降生让这个原本就揭不开锅的家庭雪上加霜,但是父母还是坚持抚养路遥到7岁,路遥也到了上学的年纪,这个问题却愁坏了路遥的父母,以他们的收入来说只能保证一个家庭的温饱,让儿子去上学是万万不敢想的。
于是,深知上学重要性的路遥父母狠下心来,联系到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路遥的大伯,王玉德,要将路遥过继给他。王玉德曾经有过三个孩子都夭折了,他也渴望能有一个儿子,欣然应允。
路遥从小聪慧,他也十分渴望上学,但是懂事的他直到家里十分困难,也从来没有向父母提起过上学的事。

当父母要带着自己去大伯家玩几天的时候,聪明的路遥就洞悉了父母的想法,他很不舍得父母,但是知道自己的离开能够减轻父母的压力,路遥就这样被顺利过继到了大伯家。
然而,大伯王玉德家里的状况也不好。路遥被过继到王玉德家里之后,王玉德对他并不好,不想让路遥上学,只让他帮忙干农活。
而路遥的继母却早早就发现了路遥的聪明伶俐,认为路遥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坚持要将路遥送到学校去上学,拗不过妻子的王玉德只得同意。
路遥顺利进入学堂之后,深知这份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的他卯足了劲学习,每天放学回到家中就马上会被继父指使着去干农活。因此,路遥的学习之路要比其他同学艰难的多。

但是所有的这些艰难并没有将路遥击垮,反而锻炼出了路遥坚强的意志力,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63年,小学毕业的路遥顺利考入了初中,他的继续求学之路却面临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当时的陕北正经历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很多农户一整年颗粒无收,王玉德就是其中之一,他根本负担不起路遥上中学的学费。所以,他极力阻止路遥继续上中学,让路遥回家娶妻生子。
深知知识重要性的路遥极力劝说父亲,收效甚微,眼见求父亲这条路不通,路遥只能另辟蹊径,他找到了当时的大队书记,说明了自己想要上学的想法。
大队书记的观念要比王玉德先进得多,看到路遥坚定的上学之心,大队书记深受感动,当即借给了路遥报名学费,正是用这笔钱,路遥顺利进入了延川中学。
事已至此,王玉德也只能妥协,并在路遥的强烈要求下,答应每个月给路遥提供少量生活费用。
路遥的中学生活却比想象中的艰难得多,继父每月给的生活费只够一天吃一顿饱饭的。中学时候的路遥是整个学校中最贫困的一个人,吃了上顿没下顿,饿到不行的他只能去挖野菜充饥。

二、尝试创作 一鸣惊人
1969年,生活实在是异常困难的路遥选择回到家乡,为了生计做过很多工作,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学业,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他开始尝试创作。
1970年,他投稿了一首诗给家乡的小报纸,被报纸刊登了,署名就是“路遥”,从此“路遥”这个名字陪伴了他一生。
后来,生活状况逐渐变好的路遥成功进入了延安大学,在大学中路遥拼命学习,阅读国内外各种名著,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1970年,路遥的第一部小说《优胜红旗》正式发表,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多部小说不断问世,路遥的名气也越来越大,1982年他的小说《人生》更是引起了全国轰动,在国内多次获奖。
路遥创作的巅峰作品是《平凡的世界》,从1984年开始创作,历时四年完成,该书成功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成为影响一代人的文学巨著。

三、路遥与路远的父女情
路遥与林达在1978年结婚,不久之后,两人就顺利产下了一女,取名为路远。路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儿奴”,他将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女儿,路远也曾经多次出现在路遥的著作之中,路遥对她的疼爱溢于言表。
路遥对路远的疼爱是不计后果,甚至是不理智的。路远小时候想吃三明治,路遥就为了女儿跑遍了西安,最终找到了售卖商家,但是一个三明治的售价是60元,当时路遥一个月的工资也才110元,即便如此,路遥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
小时候的路远有一段时间想学钢琴。当时的钢琴可是有钱人家才能买的东西,路遥囊中羞涩,但是为了女儿竟是借了一笔巨款,为儿女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

结果,钢琴老师却说路远不适合学习钢琴,钢琴便成为了家里最贵的摆设,但是光是看见路远坐在钢琴前面胡乱弹奏,路遥就觉得十分满足了。
作为一个作家,路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不分昼夜在书房里进行创作,他的书桌上除了杂乱无章的诸多手稿之外,就是两张女儿的照片了。
写作写累了路遥就拿起自己女儿的照片看一会,仿佛就再次获得了力量,又投入到工作中去,可以说,路远成为了路遥的精神支柱。
然而,不幸的是,1992年,年仅42岁的路遥因为肝硬化医治无效身亡,当时的路远年仅13岁。
1991年11月21日,在西安三兆殡仪馆里,集结了无数国内的知名文人,他们都来悼念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学大家,在父亲的黑白照片旁,13岁的路远两只眼睛因为哭泣,红肿得像是两颗核桃。
路遥葬礼上,路遥的水晶棺要被拉走火化,眼看着爸爸要变成灰烬,13岁路远再也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挣脱了一众亲友的搀扶,扑向路遥的水晶棺,并发出绝望的嚎叫:爸爸啊!爸爸!
在场众人都被此幕深深地震撼,无不泪目。

父亲去世之后的路远改名路茗茗,有了新的生活。但是她始终爱着自己的父亲,在发现路遥的著作被粗制滥造之后,她十分愤怒,直接将拥有著作权的母亲和出版社告上法庭。
母亲无奈之下只能将版权转让给了自己的女儿,在路远的心中,父亲的作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连养育自己的母亲都不可以。
路遥葬礼上,眼看着爸爸要变成灰烬,13岁路远发出绝望的嚎叫,对于路遥路远父女情深,笔者有以下看法:
其一,可能正是由于小时候被继父伤的太深,路遥才对自己的女儿有着如此深沉的爱,如果当时路遥听从了继父的要求,可能一辈子都会籍籍无名,父母对每一个人成长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其二,即使是在医学技术如此进步的今天,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仍旧无法预测,父母的白发越来越多,后背越来越驼,但他们对子女的爱却从来没有减弱,身为子女,我们理应珍视父母,孝敬父母。
在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今天,受惯了苦痛的老一辈人总是想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的给予后代,一旦没有把握好度,宠爱就会变成溺爱,后代的无理要求拼命满足,后代的嚣张跋扈也被他们说成“孩子而已”,这样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子女的物质需求要理性满足,良好的精神品质教育必不可少,教育需理智,疼爱需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