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将影响未来教育
近日,在第三届AIAED全球AI(人工智能)+智适应教育峰会上,AI对教育的赋能有了一个更明确的时间坐标。业内普遍认为,“未来十年是AI影响教育的十年”,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将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体现。
AI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几千年来,因材施教的原则深入人心,但由于现实因素,真正的差异化教学很难实现,而AI技术的发展则让其变成了可能。
被誉为“机器学习教父”的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Tom Mitchell表示,传统的“互联网+教育”通过网络资源提供各种各样的课程来提高教育的质量,但这样的方式缺乏个性化。而发展迅猛的AI技术,诸如声音识别、人脸识别等能够被运用在教育行业之中,使个性化教学很快地发展了起来,“未来的十年将会是AI影响教育的十年”。
“以前我们的教育更像中医,老师望闻问切,讲完就结束了,整个过程是一个黑匣子,我们不知道任何的数据。”松鼠AI创始人栗浩洋说,“通过AI,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每个学习者学习的状况,以此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这样的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栗浩洋称AI赋能的教育为智适应教育,其中数据是关键。他说,首先是对知识点进行细拆分,为学习者构建详尽的知识图谱,然后利用知识图谱对学习者进行精准定位,做到全面地了解学习者,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唤起他们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也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学习者的负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目前,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各国都纷纷加码,探索“AI+教育”的多种可能性。在我国,仅2018年,就有44家企业参加了“AI+教育”领域的投资。截至2018年6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72亿,较2017年末增加1668万人,增长率为10.7%;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为21.4%。
针对人工智能教育现状,德勤发布了人工智能智适应教育白皮书。报告指出,目前智适应成为人工智能教育产品主流的趋势愈加明显,由于它能覆盖学习的全环节,全球涉及智适应教育的系统也越来越多。
栗浩洋认为,随着教育行业走向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必将推动参与者的角色和职责发生变化,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体系或将取代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成为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
“如今,尽管人工智能已经能完成对物体的识别,对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声音的识别甚至于情绪的分析和脑电波的分析,但这些技术相互之间是孤立的。”好未来CTO黄琰将当下教育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定义为1.0时代,这个阶段的技术赋能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德勤的报告同样显示了这一点,目前诸多的应用公司尚未达到最佳的效果,在中国,智适应学习仍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
一方面是技术的不成熟,另一方面技术带来的隐忧也引起了业内的广泛讨论。有相关专家指出,教育本身并不是简单地学习知识,除了基本的“教”之外,“育”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人工智能在提高获取知识效率的同时,是否会使学习者失去主动探索并纠正错误的能力?此外,传统的学校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工智能如何弥补这些方面的缺失?
同时,人工智能介入教育是基于大量有效的数据,通过对学习者的动作、表情、情绪甚至于对大脑活动的监测,个性化地定制出教学方案。这类数据往往涉及个人隐私,企业在收集相关数据时,势必会触碰到个人隐私的红线,这又该如何平衡……种种问题目前尚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Tom Mitchell教授对此表示,AI与教育的结合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AI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另一方面则是教人如何使用AI。未来,除了进一步扩大研究数据和研究更多维度的数据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将机器老师和人类老师区分开。
他说,目前学生和机器之间尚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人机互动,在未来的几年里,这一对话或许能够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将彻底取代教师这个职业。
不久前,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落下帷幕,会议通过了成果文件《北京共识》。《北京共识》中强调,要将人工智能平台和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作为构建终身学习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了趋势,但“AI其实只是一种工具,最终仍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