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16岁就被唐高宗惊呼为奇才,怎么就沦落到时运不济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人,生于公元650年,卒于公元675年。唐代文学家、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他的诗流传甚广,时至今日,我们读到他的诗,依然觉得朗朗上口。如:
海内存知己,天下若比邻;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7年。但是就是在这27年,他身体力行,端正了初唐诗风,并将诗歌从宫廷引向社会,一改六朝以来颓衰淫靡的诗风。
他的诗,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并且饱含积极向上的情感。正是有初唐这一批诗人竭力改革诗风,日后提起盛唐诗,人们常常会感叹其有浩然之气,可知王勃之功巍然,有如泰山。
年少成名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其文学才能早就展现给了世人。但是神奇的不仅仅是王勃,还有整个王氏家族,
在唐初,有五姓七望之称。所谓五姓七望指的是,魏晋以来,天下形成了五支最尊贵的世家大族,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因此称为“五姓七望”,而太原王氏则是这五大世家之首。
而王勃便是出身“五姓七家”中的太原王氏,虽然王勃祖上将家族由太原搬到了绛州,但他们依然还是顶级望族。从魏晋到隋唐,皇室都希望与王氏家族联姻。
王勃的爷爷王通,是隋朝时期著名大儒,一生专注于教育事业。说起王通,你可能不会很熟悉,但是说起他的学生,你绝对听过:薛收,温彦博,杜淹。
薛收是唐太宗王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温彦博后来担任了唐朝中书令,杜淹担任了唐朝的吏部尚书,杜淹有个侄子很出名——杜如晦。
王通的弟弟王绩,也就是王勃的叔爷爷,在十一岁的时候,就跑去拜见当时权倾朝野的杨素,被满座公卿称赞为“神童仙子”,一时间名动京城。
继承着这种家族的血脉,六岁不能写诗才是天下奇闻。 但是王勃的成就还不仅仅是六岁写诗,他九岁时,读完颜师古注的《汉书》,写了一本《指瑕》,即指正颜师古的错误。
颜师古何许人也?颜回的37世孙,他的五世孙,一个叫颜真卿、一个叫颜杲卿。颜师古本人是隋唐时期天下著名的历史学家、经学家,唐太宗夸赞他说:“卿之学识,良有可称” 。
而王勃本人不仅能看得懂颜师古的著作,还能给这样一个大儒纠错,他得多厉害?
未冠而仕
公元664年,十五岁的王勃给当朝宰相刘祥道写信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刘祥道赞叹道:“此神童也”。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命官。后又撰《乾元殿颂》,唐高宗读了之后,连连惊叹,呼做奇才。
受到高宗赏识,王勃被派到沛王府做修撰,沛王李贤也十分喜欢王勃,经常让王勃跟随他。沛王喜欢斗鸡,一次和英王斗鸡时,王勃一时兴起,作了一篇《檄英王鸡文》。
结果这篇檄文传到了唐高宗手里,唐高宗读毕之后不悦。高宗认为王勃身为博士, 见到二王斗鸡,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乃是“歪才”。
因为这篇檄文,王勃在高宗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随即被高宗钦命逐出王府,后又被逐出长安。
年少成名,却不知韬晦之术,可叹。
年少轻狂
王勃此时不过二十出头,却已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来,一位担任虢州司法的朋友,看到虢州药物丰富,而王勃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
但是王勃担任虢州参军时,因为心软而私藏了一个犯了罪的官奴,后来担心走漏风声,又私自杀了这名官奴。
王勃因此犯下死罪,但幸运的是王勃遇到大赦,逃过一劫。不过,他虽然逃过一劫,父亲却受到连累。王勃的父亲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王勃虽然有为人不羁的一面,但是他依然有自己做人的标准,看到父亲因为自己被连累到蛮荒之地,王勃极为惭愧。在给父亲的书信中,他写道:
“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王勃出狱一年后,朝廷宣布恢复了他的旧职。不过在这一年里,或许是对父亲的愧疚,或许是对宦海的的恐惧,他没有再接受。
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王勃从洛阳沿运河南下,打算去交州见父亲。
滕王阁序
南下途中,路过南昌,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成,因此在重阳节这一天大宴宾客。王勃也前往拜会,阎都督早闻他的大名,因此便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但是阎都督举行这场盛会的真实目的是,向众人夸耀自己的女婿孟学士,他已经让女婿提前准备了一篇序文,打算席间装作即兴之作当场写出来。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阎都督拿出纸笔,让众人为这场宴会即兴作序,大家都知道他的用意,因而借故推辞不作。
而王勃毫不推辞,接过纸笔,当场挥毫。
王勃拿过饱蘸墨汁的笔,用很短的时间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短暂沉思后,笔走龙蛇,一篇千古奇文就要诞生了。
开篇先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点明滕王阁所在地点,再详写其方位在翼、轸星宿的分野和连接湖南衡山和江西庐山的地理位置。随后称赞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并称赞宴会宾主“尽东南之美”“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随后,王勃由近及远,从壮丽的楼阁到秀丽的山川,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滕王阁的秋景。最为人称道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诞生于这一部分。
写完了滕王阁的美景,王勃进而兴尽悲来,怀古议论,引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此时的他,得到过皇帝的交口赞誉,也做过王侯的座上宾。因才华横溢而名满天下,却因狂放孤傲而落魄于此。他感叹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在序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通篇用典,将自己比作壮志难酬的贾谊、梁鸿、冯唐、李广。不过王勃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中,他笔锋一转,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哪怕自己身处逆境,却仍心胸开阔,立志报国。
王勃之死
离开南昌后,王勃继续南下,在第二年春夏之交到达交州。在这里,他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交趾县令王福畴,父亲的生活同样很窘迫,因此没有逗留太久,他便动身返回。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身亡。同年,身在长安的高宗李治读到了《滕王阁序》,他不禁后悔当初因为一篇斗鸡檄文就逐斥了王勃,于是他问身边的太监:“王勃今在何处?朕当召他入朝”,太监嗫嗫嚅嚅地说道:“王勃已落水而亡”。
高宗闻言,喟然长叹:“可惜,可惜,可惜”。
王勃是一个怎么样的诗人?
王勃一生,经历坎坷,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充满了现实针对性,处处描绘着下层百姓的艰难。
在《秋夜长》中,他描绘出一个为丈夫赶制寒衣的闺妇的愁思:“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在《铜雀妓》中,他描绘了那些歌女的不幸命运:“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在《临高台》中,从帝王的住室出行、歌舞游宴、陵园货市到青楼狭邪,他都做了详尽的描写,而在最后一句,他以“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表达出了自己对这种奢靡、享乐生活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