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一片哀嚎,23届务必关注这些命题信号
6月10日,备受关注的2022年高考落下帷幕,作为双减之后的首次高考,同时,今年也是新教材与新高考结合的第一年,本届考生也是第一批使用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学生。今年高考试题释放了多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双减”后首次高考,语数外试题释放的这7个信号值得关注!
三大主科的高考试卷释放出多个重要的教育信号,小车梳理今年高考试卷中所传递的7大信号,分享给各位家长及圈友(文中试题解析内容来自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资深专家)。
1.“双减”之后首次高考试题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重视与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联系,这种联系是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活用、化用,而不是简单的把课文作为命题素材。其目的是引导教学重视灵活运用教材来落实《课程标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聚焦在有效利用课内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单元学习任务”是新教材中极为重要的内容,2022年北京卷命题重视与单元学习任务的联系。大作文(1)是在新教材必修上册“学习之道”单元学习任务基础上的深入转化,体现出对任务背后探究与反思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的理解和重视。
2022年高考数学(北京卷)关注数学本质,引导教学回归课堂,一是试题内容紧扣课标和教材,如第16题、第17题都是解三角形和立体几何的基础性问题,第19题、第20题是解析几何和导数问题,这四道题所考查的知识都是高中的基础知识,所使用的方法也是通性通法。
二是试题关注数学本质。如第10题以平面几何切入,研究向量的数量积问题,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解决(建立直角坐标系,转化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问题求解;所求向量数量积最大的问题;三角函数的值域问题),考查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第20题和第21题分别考查导数和数列的本质,使学生从深层次去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202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强调主干知识运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如,完形填空考查考生在对语义、语境、语篇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对常用词汇的准确运用能力。考生需要结合词汇知识、语篇知识、生活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
2.关注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
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15题提供《红楼梦》第一回中涉及《石头记》等五个书名的文本片段,要求考生解释不同书名与作品内容的关联,进而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试题看似专业性较强,实际上仍是指向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主线情节、核心主旨、主要人物、艺术手法、悲剧意蕴的理解、分析,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其中三个书名进行解说即可。试题体现了联系教材的导向,教材《红楼梦》阅读单元的学习任务提示重视前五回的纲领作用,理解主题、解说书名与主题思想等,这些要求与试题考查方向一致,引导教师关注整本书阅读的基本途径与阅读方法。
202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阅读理解所选素材均为语篇真实的英语语言素材,而阅读理解能力是读者与这些文本的互动能力,需要考生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等对书面语篇传递信息、观点、情感和态度等深入理解。
书面表达第一节第43题,题目有一定开放性,要求考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着重考查考生在语境中分析、评价与创新的能力。
3.考查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取材于《汉书·贾谊传》,在对比中强调注重礼义教化的治国之道,并涉及个人成长环境对道德修养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简洁严谨的语言材料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母语的认识与热爱,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以礼义治”“以刑罚治”的对比辨析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增强理性思辨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2022年高考数学(北京卷)设置创新和思维深刻的问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第20题(Ⅲ)二元函数不等式的证明这一创新的设问打破常规,需要学生固定一个变量,把动态的问题转化为静态,把二元的问题转化为一元的问题去处理。考查学生将多元与一元,动态与静态,变量与常量,高等与初等,等进行辩证思维的能力。
第21题属于综合题,综合了新定义、集合论、归纳法、排除法、演绎证明等思想和方法,考查学生创新能力。
202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阅读理解鼓励考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归纳概括、逻辑推理等高阶思维活动,从而把握语篇的主题意义、内涵精髓和作者态度意图。
如,在阅读理解C篇和D篇的试题设计上,加大了对考生篇章概括、推断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挖掘篇章的深层含义,读懂言外之意。
此外,试题鼓励考生逻辑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个人想法和见解。
如,书面表达第一节第43题具有审辩性和开放性,考生需从少年的创业经历总结其优秀品质,并与自身相关联,通过思考和筛选,对主人公某一项优秀品质进行评价,展示考生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认知层次。
4.重视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多文本阅读第1题、第3题,其命题思路是基于材料情境设计的真实问题或任务,要求学生理解从文中获得的古籍的知识,运用知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判断,这样既考查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又考查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体现出综合考查的思想。
2022年高考数学(北京卷)突出对数学应用和跨学科的考查,如第7题选取绿色冬奥会为情境创设数学问题。问题呈现了二氧化碳的三相图,该图可以使学生了解跨学科的知识。通过设置此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树立有责任的公民意识。
第18题以体育铅球比赛为背景,考查统计学中预测方法与步骤的全过程。在体育比赛,特别是国际比赛中,预测比赛结果是体育比赛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热门话题,通过解决此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概率统计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02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试题在命制过程中注重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核心素养考查路径,进一步凸显素养立意。试题设计以情境任务为载体和驱动,以知识、技能和策略等要素为手段和工具,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和导向,促进考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语法填空一题进一步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语篇为单位和载体考查语法知识,体现了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三维动态语法观。
阅读表达第42题和43题具有一定的审辩性和开放性,着眼于考查学生在创新性和批判性等方面的思维品质,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第二节创设了接近现实生活的交际语境,注重在真实的任务和情境中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考生增强语用意识,真正实现与他人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合作。
5.试题凸显开放性和选择性
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开放则体现在具体情境下,对多角度多层次的合理的个性认识的鼓励:微写作三道题都注重关联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写作,锻炼自己的言语实践能力。第一题是学校要举行新社团“悦读会”,围绕审美愉悦写启事;第二题是设计核酸检测的“两米线”的标志,相信学生对此有话可说;第三题虽然没有真实的情境,但学生可借助联想和想象,还原生活中的闪电现象,再赋以情感和内涵,相信也能写出好作品。试题通过设置社会生活情境,要求考生激活相关经验,考生由于生活积累、思考深度的差异,形成多元开放的答案的同时,也鲜明地反映了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水平。
2022年高考数学(北京卷)通过创新题型,设计条件或结论开放、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等多种方式,体现试题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第14题通过含参的动区间分段函数来设计问题,按照0与1为分界点分三种情况对参数进行讨论,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第15题设置了一个无穷正数数列,考查数列的增减性、估计数列项的范围、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解决此问题需要学生利用放缩的思想,递减数列的定义,数列的下界,反证的思想等去推证和证伪,考查学生对于高阶知识的理解和迁移的能力。
北京卷在命题技术和评分量表上进行持续探索。如设计分层赋分试题。优化了试题的区分和考查效果。
202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阅读表达第42题和43题具有一定的审辩性和开放性,着眼于考查学生在创新性和批判性等方面的思维品质,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第二节创设了接近现实生活的交际语境,注重在真实的任务和情境中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考生增强语用意识,真正实现与他人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合作。
6.通过试题品味生活,思考社会和人生
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大作文第(2)题以“在线”为题,导语中提到“网络时代”和“疫情期间”,提示学生要联系、思考时代特征和自身经验,引导考生以“经历与见闻”为素材依据,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具体生活经历与感受体验。这一届考生在高中阶段有很多“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在线”的生活有利有弊,五味杂陈,学生对个中滋味可以有个性化、思辨性的感悟。这个题目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有话可说,还能够引导学生盘点、梳理自身经历,正确认识和理解疫情期间在线学习等特殊情况,鼓励他们发掘其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品味生活,思考社会和人生。
2022年高考数学(北京卷)如第7题的背景是 “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场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体现了中国对于绿色冬奥的努力;
第18题设置铅球比赛问题,源于国家规定如果成绩达到9.5m以上,可以获得国家“三级运动员”证书这样的背景,所设计的问题符合现实。材料源于社会、源于真实情境,考查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02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阅读理解B篇讲述了主人公Alice实现自我蜕变的心路历程,故事旨在引导考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做一个自信自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完形填空语篇作者回忆了在幼儿园工作期间感人的一幕,这次难忘的经历不仅让故事中的“我”,也让故事外的读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力量。
书面表达第一节讲述了一个十五岁少年的创业故事,旨在引导考生也要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做一个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青年学子。
7.高考作文题明确简洁,不在审题上弯弯绕
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大作文第(1)题为“学习今说”,题目明确简洁,不在审题上弯弯绕,但内涵丰富深刻,引导性强。首先,它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学习。统编本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主题即为“学习之道”,其中就有一篇《劝学》,《劝学》的开头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该单元的研习任务中有一道题,即要求学生写一篇“‘劝学’新说”,命题人正是在此基础上翻出新意,暗暗扣合教材的。
大作文第(2)题以“在线”为题,由于这一届考生在高中阶段有很多“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在线”的生活有利有弊,五味杂陈,学生对个中滋味可以有个性化、思辨性的感悟。这个题目不仅保证了学生有话可说,也鼓励他们发掘其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品味生活,思考社会和人生。
高考北京卷作文命题,一直以来,都追求明确的命题意识,大多以命题作文为主,文体明确,一个议论思辨,一个联想感悟,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而要求考生感悟生活,关注时代,深入思考,多维思辨,淬炼认知,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这个导向是十分良好的。
今年高考,关注热度最高的当属全国乙卷数学考题,据说,此次数学试卷引发考生“一片哀嚎”,有人说数学难度达到了“地狱级”。虽然数学试题难度引发舆论热议,但部分资深教育专家指出,这种动向一定程度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趋势和方向。
十一学校特级教师王笃年表示,考题难度加大,事实上不是刚刚开始,不是偶然事件。2021高考,多地化学试题难度骤然增大。再看看全国卷就知道,这种变化早已悄然开始好几年了。在他看来,从近年来全国及各地试卷中的各科试题看,面对新的高考试题,考生若独立学习能力不足,只依靠平日练就的“套路”很难答好。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认为,高考命题的难易,本身并不影响公平与录取,这是所有人都需要了解的。“在某种程度上,过于简单的考试反而是增加负担”。
值得关注的是,据媒体报道,针对数学考题难度一事,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表示,全国高考数学试题通过设置综合性的问题和较为复杂的情境,加强关键能力的考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深入考查关键能力,优化试题设计,发挥数学科高考的选拔功能,助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考生若独立学习能力不足,只依靠平日练就的“套路”很难答好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化学特级教师王笃年认为,考题难度加大,事实上不是刚刚开始,不是偶然事件。2021高考,多地化学试题难度骤然增大。再看看全国卷就知道,这种变化早已悄然开始好几年了。
背景因素很多。
一是诸多制约国家发展的“卡脖子”技术跟化学学科直接相关;二是历史上中学化学课程内容单薄、难度不够,需要通过这根高考指挥棒引导调整。
当然,更多的原因也许是,过去的命题太过简单,误导了广大中学师生,使他们觉得高中化学不难、不需投入很大精力和很多时间去学。
为让高考发挥其基础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有利于选拔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的人才,近年来高考不断调整命题思路,引导学生“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由做题到做事”,不再简单提供完全模型化的标准题目,而尝试运用现实素材背景,着力考查学生的临场学习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建模和问题解决水平。
从近年来全国及各地试卷中的各科试题看,面对新的高考试题,考生若独立学习能力不足,只依靠平日练就的“套路”很难答好。
考题到底发生了些怎样的变化呢?
让我以自己熟悉的化学学科为例简要说明。根据和其他学科老师交流的情况,所有学科的变化趋势是一样的。
除用于稳定考生情绪的前一两道小题,从第2、3道选择题开始,便进入了“长篇模式”,考查现场阅读图表、提取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使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也从过去的单一知识点到复合考点——四个选项也许涉及了四个不同方面的化学知识或原理,思维的跳跃性很大。
尤其是最后那1-2道“压轴”选择题,每每是愈加复杂,若不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来回琢磨则不易确定答案。
考查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原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电化学原理应用的两道大题,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模式化、套路化,你很难界定这到底算是一道专属于哪个专题的问题。
又是图、又是表的,新信息日趋增加,我看连命题人自己都快感觉眼花缭乱了。
“顺着次序往下做几乎已经不可能了”,“视线必须在整道题前、后往返几趟,才能比较有把握地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而非全部”。
这是近几年化学高考成绩优秀同学的考后感言。
所谓实验大题,也已经边界模糊了。
过去是考查教科书里大型合成实验为主,比较套路化,以知识、技能为主。
现在则着重考查探究意识、深度思维,对“证据推理”特别看重。
如果你缺少质疑精神,不懂得遵照事实进行逻辑推理,只是死记硬背了教科书里关于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单一方面、纯粹的描述,你原来的一切固有认识都可能在这里“翻船”。
不让你的固有认识“翻船”,怎么考得出证据意识和推理水平呢?
有机大题,模样看似稳定,其实思维力度的考查在逐年加大。
从过去的考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到考查反应原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合成路径从过去的单向观察即可理清,到非得“前后照应、左右关联、来回推演”不可。
“先酯化后脱水,还是先脱水后酯化?”、“先聚合再官能团转化,还是先转化再聚合?”等合成路径问题,“一眼看不透”、“不敢一下子确定”,令你犹豫不决,耽误时间。
据说,今后的命题中,还会尝试给一些结构不良问题(给了信息未必一定用得上,你得自己选择使用;给的是不完善的信息,你需要自己先做出合理假设并运用自己所做假设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应变能力。
所有这些,都集中于一点——考查你真正的学习水平—— 通过现场学习,结合所学化学学科基本原理,来谋划解决陌生问题(思路与策略)。
面对这样的考题,那些平日自己不读书,静等老师告知结论;自己不深入思考,静等老师和同学总结解题技巧的学生,肯定是不灵的。
怎么应对高考命题的变化?唯有一条路—— 平日里加强独立自主学习,训练提升现场学习的能力!
形成学习能力的学习,跟单纯掌握知识的学习,其路径是有所不同的。
学习能力需要通过真实的学习过程才能练就。
而教科书(读本)就是你练能力的首选和最佳资源,不要再把训练能力的机会“拱手相让”了!
作为学生,请你不要私下埋怨老师课堂少讲是“不敬业”了,老师那是在归还你养成学习能力的宝贵机会。
你最好赶在老师讲解之前自己独立地把教科书读了,把能够思考的问题先行思考,需要实际观察的实验可网上搜索视频。
这个过程不仅是独立获取知识,享受到思考的乐趣,更在于占据了学习能力培养的“制高点”。
那些执意替学生读书、替学生总结的老师,不正如那“剪开蚕茧、帮茧脱壳化蝶”的人一样吗?
据说如此化出的蝶,翅膀不能很好伸展,不会飞翔。
一个知识点,一旦老师开讲,学生就没有机会再去做原始性的思考了。
而若你自己思考过,待老师讲到此处,你就具备了跟老师对等交流的权利,判断自己思维正确与否的同时,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那么,新的高考命题是否淡化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呢?
非也!
在新的高考态势下,过去作为终极考点的基本知识、基础技能,已经降低身段、成为命题人眼里的“必备工具”——
你必须在了解它们的原理的基础上,熟练使用这些“工具”,否则考场上你将因为工具的不熟练额外花费很多宝贵时间。
比如,氧化还原原理(产物判断、方程式配平)、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实验设计一般思路与策略等,虽然并非绝对套路化,但毕竟基本有章可循,你要在平日的学习、练习中熟练掌握。
作为家长,也不要因孩子学习中一时遇到困难就疑惑,“老师不讲?咱们有钱,请个家教一对一讲讲不就得了。”或者“听说**机构的预习班(强化班)不错,效果很好,咱也牺牲点休息时间去上上看。”
须知,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学习能力,正是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形成的。
如果说孩子经历少、不懂事、怕困难,咱们大人大都是有丰富学习经验的,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目前从全国看,似乎高考升学率大幅度攀升了,但毕竟不是适龄青年都可以进大学的,高考还只是部分优秀高中毕业生的福利,所以其区分选拔功能必须坚持,命题的水平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于真正人才的要求,那就是要考查学习能力。
考情在变,学习也应随之改变。
那就是,必须变被动为主动,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着眼思维训练和素养的提升;既要把课本理解透彻、掌握扎实,还要适度拓展视野、深度思考。
“过于简单的考试反而是增加负担的”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认为,高考命题的难易,本身并不影响公平与录取,这是所有人都需要了解的。录取分数线本质上是根据报考人数多少而划的一个位次分,而非简单的分数高低。题容易了,分数线就上去了,题难了,分数线就下来了。
20多年前,北京上600分就能上清华北大。但是到了20年后,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直逼700分,600分可能都去不了一个中上的好学校。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上清华北大,分数线大部分都逼近700分,这种高分的意义又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虚荣心?
很多舆论把高考的难度和负担直接关联,甚至认为高考这种强调区分度的“难题”是与“双减”精神相违背。
这个锅坚决不能背,也无关。
考试的难易与负担有直接的关系吗?再难的考试,想得低分都是很容易的,再简单的考试,想得高分都是很难的。这是一个浅显的常识。在考试上的负担,核心来自于自己的期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而不是试题的难易,通过降低考试难度来减负,这个方向就值得探讨。
在某种程度上,过于简单的考试反而是增加负担的。比如目前一些地方的中考,区分度大幅下降,几乎可以忽略,结果导致更严重的“卷”,很多优秀的初三生奋斗一年只为一分两分的差异。去年清华大学丘成桐教授上书中央,把选拔天才少年的年级从高中下探至初三,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天才少年从这1分2分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这种降难度减负的做法,是典型的增加多余的负担。
教育部回应高考数学试题难:加强素养考察,发挥选拔功能
据封面新闻报道,“今年高考数学难”等热词登上网络热榜。6月9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了解到,全国高考数学试题通过设置综合性的问题和较为复杂的情境,加强关键能力的考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深入考查关键能力,优化试题设计,发挥数学科高考的选拔功能,助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表示,数学试题加强素养考查,发挥选拔功能。新高考Ⅰ卷第22题重视基于数学素养的关键能力的考查,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层面都有所体现,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新高考Ⅱ卷第22题将函数、导数、数列与不等式等知识有机结合,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函数、不等式思想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直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高考数学命题坚持设置真实情境,命制具有教育意义的试题,发挥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情境材料设置试题,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数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新高考Ⅱ卷第3题以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举架结构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等差数列、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国甲卷理科第8题取材于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的杰作《梦溪笔谈》,以沈括研究的圆弧长计算方法“会圆术”为背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实际为情境素材设置试题,如:新高考Ⅰ卷第4题以我国的重大建设成就“南水北调”工程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运算求解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增强社会责任感;全国甲卷文、理科第2题以社区环境建设中的“垃圾分类”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全国乙卷文、理科第19题以生态环境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应用统计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数据处理与数学运算素养也作了相应的考查。
试题还设置科技发展与进步情境,选取我国科技发展与进步中取得的重要成就作为试题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时代特征,激发青年学生树立为国家服务、奉献科技事业的信念。如全国乙卷理科第4题,以嫦娥二号卫星在完成探月任务后继续进行深空探测,成为我国第一颗环绕太阳飞行的人造行星为情境,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数列、函数、不等式等基本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表示,试题突出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学科知识系统;注重本原性方法,淡化特殊技巧,强调对通性通法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将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
推荐阅读:
少看一条都影响录取!教你看懂高考招生简章、招生章程
今年高考,这6条分数线你需要了解
2022四川高考6.25前公布分数 | 招生规定刚刚出炉,快收藏!
多所985高校退出世界大学排名!会降分吗?又带来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