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7午评】职业教育大爆发,今天怎么操作?

  职教小白不请自来,刚好上周迫于淫(li)威(you)之下,很没骨气地放弃休息时间帮人整理了一下2019年职业教育政策,信息复用一下,接受大众的锤炼,欢迎交流。

  ——————

  一、政策利好,国家重磅政策频发,引入社会资本发挥作用

  说明:无论是学历职业教育还是非学历职业教育,政府 都是职教体系的rule maker,所以管你是哪个细分赛道,都得按政策来布局。

  整体感观上,职业教育近五年发展非常迅速。14年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节点,一方面是国务院等相继出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等政策,另一方面,“互联网”开始冲击各行各业,中国教育产业开始从“线下”开始走向“线上”,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19年职业教育一系列相关重大改革举措应运而生,国家重磅支持政策频发,推动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相关专业标准制定、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等,推进集团化办学,建设产学研用联盟。

  图片自制,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图片自制,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19年1月国务院成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称“职教二十条”),根据国务院的要求,2020年,我国需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教二十条”中对于投资者而言最重点的是“建设多元办学格局”,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要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个利好信号,职业教育的建设需要社会资本发挥作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虽然欢迎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但“公益性”还是教育的基本属性。

  今年9月教育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适应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主动适应家政服务业与养老、育幼、物业、快递等融合发展新模式,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要求,家政电商、“互联网+家政”“物业+养老服务”“互联网+养老”等新业态。

  政策层面看目前社会投资参与职业教育的三个主要途径是投资办学、职业培训、第三方教育服务。从已颁布的职业教育政策来看,新增的投资机会主要来自于产教融合服务与现代服务业人才供给方面。

  投资有风险,一是日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国家正逐步明晰职业教育内涵及其发展,征求意见稿修改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举办机制、管理体制、产教融合制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以及学校办学自主权等等。

  二是近期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名单,即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按照该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每年投入20余亿,资金将重点投入在教学改革、课程标准研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项目学校要按照备案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实施建设,教育部等会适时开展项目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周期遴选的重要依据。

  二、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有望长期保持高景气度

  根据人社部的资料显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市场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缺乏熟练技术人才的结构性问题。根据教育部的资料和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由于培训人次及学费增长,中国职业教育行业从2013 年的6016 亿元稳步增长至2017 年的7681 亿元,2013 至2017 年年复合增速为6.3%,且预计于2022 年将达到10623 亿元,2017-2022 年预测的年复合增速为6.7%。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东方教育招股书等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家的倡导下,各地市政府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其中,《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 年)》中明确指出三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 万人次以上,其中2019 年培训1500 万人次以上;经过努力,到2021 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地方结合市场需求与区域特色也推出独具特色的培训项目。比如北京围绕服务世园会、冬奥会、冬残奥会、大兴国际机场、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项目,加大冰雪产业、园艺产业、餐饮服务、航空安检员等领域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广东这两年很火热地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大规模开展“粤菜师傅”职业培训。

  企业可考虑精准对接如下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

  (1)制造业: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我国制造业面临较大的高级技能人才缺口,预计2020 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总计为1913 万人,到了2025 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总计将达到2986 万人。

  (2)服务业:如烹饪、汽车、家政、育幼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烹饪职业技能教育市场总收入从2013 年的24 亿元增至2017 年的40 亿元,预计于2022 年将提升至64 亿元,增长主要来自于消费升级驱动了餐饮行业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对食品质量、服务及品相认知度日益提高,对专业厨师的需求增加。

  从政策支持和需求增长的角度看,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提升,政策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大,个人感觉行业发展还是可以保持乐观态度的。

  要我看,50%这个比例依然高了,降到20%乃至更低一点问题没有。

  全国985211的每年招生人数砍掉三分之二,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没有丝毫的影响,该能研发出来的依然能搞出来,该搞不出来的你把招生人数再翻一倍也搞不出来。

  是不是人口红利,和你的学历没有半毛钱关系,就算全员本科以上,你照样是红利。研究生去卷烟厂流水线,博士生去大学当辅导员,你以为这些不是红利吗?发达国家一个小学毕业的出来端盘子的收入都超过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平均工资,不是因为学历问题,而是因为该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等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给大家一个整体概念,我国的gdp大数在100万亿的量级,扣除公共支出、再投资和外资利润,大约还剩下45万亿左右,是所有人的个人收入,按照9亿劳动力计算,平均每人每年5万块,约合每月4千块。现在不是讲分蛋糕吗?在整体蛋糕没有大幅增长的前提下,蛋糕分的越均匀,那么每个劳动者的收入就约接近4千块。

  别总说什么你和马云平均一下收入多少多少,全中国有几个马云,有几个你?

  很多人说什么提高职业学历的待遇,请问怎么提高?总蛋糕就是这么多,此消彼长,你多一些他就少一些,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当然了,你可能会说,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蛋糕大了,自然就能多分钱了。这不废话吗,如果能把蛋糕做大,人家自然就可以提高收入了。

  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现在各行各业,很多岗位真正的学识和经验,都是依靠企业端提供的,而非学校端。现在国内的教育,不论中小学还是大学,与社会脱节太大。过去20年全世界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我们学校、课本、教学方式依然还是按照20年前乃至更久远的方式方法来,能行吗?

  如今,好大学的作用,更多的是把一批优秀的人打上标签筛选出来而已。同样的这拨人,假如没有去这些“名校”,而是在好企业待了4年,有一个好的研学工作环境,4年后一样是优秀的人才,甚至完全可能更加的专业、接地气、接前沿、扎扎实实。

  当然,这丝毫不是说一些基础的学科就不用学了,好比说如果要去做通信,那么无论如何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无线通信、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等等这些课程都要学扎实。不但要学,而且要一直学,学无止境。但是,这个过程,未必一定需要在大学里面来完成。

  单纯的谈论高中录取率没有意义,就如同单独只用学历一个维度来衡量一个人才一样,是偏颇的。我接触过很多制造业企业,里面相当数量的研发骨干,学历并不多么光鲜,不乏很多大专学历,高中学历,甚至小学学历的。但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学历能力强,钻研精神强,动手能力强,理论结合实践,既虚心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也结合自身特点做各种改良优化,你看到台面上的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等那些明星企业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的这类企业。

  光靠喊口号是没有用的,光靠干预非大学学历的收入,往往适得其反。依靠行政力量强行扭曲的价格,一定会扰乱供求关系,最终形成各种各样的寻租利益。举个例子,假如公务员招考和国企招聘,可以允许职高学历,那么你以为真正最后能够拿到机会的是普通职高选手么?简单的道理。

  说要学德国,怎么学?不是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学德国了,你怎么不看看德国的工人工资多少呢?你怎么不看看德国的制造业企业收入利润多少呢?

  核心,我认为在于要让国内的制造业等行业的企业能够赚到钱,并且形成自身的技术竞争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大蛋糕,真正提升蓝领工人的收入。

  为什么现在大家创业,资本投资不愿意往制造业走?比如说1个亿收入规模的企业,如果是互联网公司或者金融公司,可能十几个人几十个人就搞定了,在写字楼租个办公室完事儿。而对于制造业来说,1个亿的收入,可能需要上百号人甚至更多,还要管这么多人的吃饭,住宿,需要厂房,要负担那么多人的工资、社保,还要操心各种环保、消防、工伤、治安、食品安全等等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做互联网和金融等行业根本不需要考虑。

  换你,你愿意创业或者投资做制造业吗?

  当然了,制造业只是众多行业当中的一个,还有很多行业也需要职高人才,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只有企业先赚钱了,并且企业形成的竞争力和员工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员工的收入。这不是简单的鼓励职业教育就能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经济总量,贸易总量,工业规模都很大,世界上数一数二,但是我们的人均gdp仍然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6个中国人干活创造的收益才顶的上1个美国人,你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

  多少人上高中不关键,有多少企业能赚到钱,有多少企业能在国际上赚钱,这些企业里面的员工是不是核心竞争力之一,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我来说个故事吧。

  在知乎上,关于湖南一所高校充电宝事件。

  事情很简单,就是学生会的一个人,把我一个妹妹的充电宝借走,弄丢了。

  然后很奇葩,对方拒不道歉。

  甚至给我这个妹妹各种穿小鞋。

  在我妹妹崩溃期间,那个弄丢她东西的人甚至还放话说:要求赔偿就是讹诈犯贱,要求道歉还不如直接去跳楼,就算闹到校领导那,她也不怕。

  于是,妹妹就找我了。

  我一向挺腹黑的。

  我直接把聊天记录发到他们官方贴吧。

  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之后,贴吧管理直接就出来删除。(其实这里有个后续,那个贴吧的管理指导我在知乎发帖,特意跑来对我进行攻击。)

  行,蛇鼠一窝是吧?

  既然你们下作那我也下作。

  于是我就写文,发知乎,发完又找了几个大V朋友转发。

  没想到,不到半天直接上了热点。

  OK,接下来,我就操作 了。

  明着呢,我让妹妹去找他们教导主任,该哭的哭,该闹的闹,该威胁的威胁。

  暗着呢,我让一群铁粉,直接去对方高校的微博下留言。

  晚上,他们的教导主任就电话我了。

  她表明来意之后。

  其实是有点威胁的,她说事情夸大化,我妹妹可能会被劝退。

  我也毫不客气,我说,如果你们劝退我妹妹,那可以,我让你们学校的声誉直接陪葬。

  我妹妹大不了重读,可是你们因为这事出名,那我是很喜闻乐见的。

  结果那个导师估计知道碰到硬茬了,直接口气放缓,叫我别激动,也不至于。

  我就跟她说,我呢,不想惹事,但也不怕事。

  你们看看你们的学生会,再看看你们的贴吧,都是什么乌烟瘴气。

  甚至我那篇帖子,我都是很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的把事情原委说清楚。

  我妹妹只需要一个道歉。

  他们是八旗子弟吗?

  官威能耐可真的大到通天啊!

  OK,对方表示一定会处理到我满意,但是希望我把帖子删除。

  我说办不到,我只答应不在文章里,不暴露你们的学校真实名字。

  然后第二天,我妹妹就说他们学生会集体和她道歉,她觉得这世界还是有正义的。

  我笑了下。

  傻丫头,世界哪里有什么正义,有的不过是喜闻乐见的故事罢了。

  我没告诉她,转发和微博留言都是需要钱和红包的。

  我也没告诉她,学生会那帮人各自去找自己的班主任,以罢课为由,威逼学校要开除她。

  我更没告诉她,当我把我朋友的记者证拍到她的教导主任的脸上,她才声音颤抖和我说,哪怕开除那几个败类,也不会牺牲到我这个傻妹妹。

  权力迷人,没有尝过权力滋味的人,永不知道权力的诱惑是如何强烈。

  所以,即便毛都没长齐。

  当他们知道,师长装聋作哑的时候,就可以在看不见也听不见时动手——这样就没人会来阻止。渐渐地,这种被欺负的模式,成了一种习惯。

  于是就变成了狼。

  而作为羊的新生变得越发沉默,不敢抬头,也不敢迎接别人的目光,因为那只会带来更多的欺侮。

  哪怕羊群痛苦不堪,只求狼不要过分,所以即使结束后,胆战心惊一过,就庆幸自己没被吃,安稳毕业就行。

  大学,就应该是早起吃点早餐、跑跑步、专业课认真听、公共课看看自己喜欢的杂志、中午小睡一会儿,下午参加个社团活动或打打篮球、晚上陪着喜欢的人散散步或去自习室安静地看看书…社会不需要学霸,也不认什么学生会主席,更不希望看到学生放弃学业去创业。你只要能平稳完整的读完大学就好。

  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学生会都变得莫名其妙。

  我那时候读大学。

  那些所谓学长学姐来给我立规矩的时候。

  我直接就放话了。

  我是来上学的不是来受谁的气的,不要以为是个学生会就以为自己是爷了。好大的官威啊!惹到我了照样扇你!

  还有,记住,最好祈祷我不要挂科,否则我都把这账算你们头上。

  这世上有句真理叫做: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不要脸的!

  你自己要是只老虎,你怕这些狼崽子?

  —————————————————

  最亲密的恶意闲来无事写的。

  有会员的可以看看,不要钱,没会员的,就别看了,哈哈。不要花冤枉钱。

  谢邀。

  这就是我之前提过的,公共讨论离改革核心越来越遥远。

  下面这段话也是他说的:

  我国高校的招生指标之所以难以顺利调整,主要原因在于招生计划由教育部门、学校主导制定,公众并没有权利参与讨论,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要让各地考生有平等的升学机会,必须打破这种决策机制,让公众参与利益博弈。出自十年前,《熊丙奇:推进高考公平 需公众参与博弈》。

  这段话说得非常清晰:为什么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明显不公平?因为拍板在上不在下,唯上不唯下,公众没有话语权。

  你想改进高考公平,你就必须面对这个体制,然后着手改革。

  十年前的熊丙奇面对问题,一刀就扎过去了。

  然后再看十年后的熊丙奇。

  记者问千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毕业即失业、要高中分流还是高校扩招。

  熊丙奇开场掰扯了半天的:

  普职分流不大行;现在的职业教育水平和资源不大行;延长义务教育时长只是拖延问题;

  应用型人才是市场所需;

  普职分流应该走向普职融合,搞综合中学,中学就学点技术;高校也应该大转职业技术方向,搞职业教育;

  把职业教育的水平搞起来,好起来了。

  最后才来了一段“现在需要淘汰落后产能,推升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这个绕哟。

  熊丙奇说的有毛病么?没啥毛病。

  我国职教体系是很拉垮,学生进去多数就是放养,老师放放PPT;临毕业还会被学校卖给工厂,出了校门只能接触到一堆低阶岗位。

  所以很多家长拼了老命不让孩子进职校。

  常规改革思路一定是提升职教的教学和实习质量,把学生变得更好。

  但这只是供给侧改革。教育总体上只能改善供应的人才质量,教育没法改变人才的总需求。

  实际上熊丙奇自己也说了:

  其中最关键的,是德国现在的整个制造业都是高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必须要有高端的职业技术人才。而且这种职业技术人才不能够靠学校自己来培养,一定是企业自己有这种主动性去培养。这个最关键的核心,恰恰对熊丙奇和教育改革都是超纲的。

  这两年政策上开始关注职教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增速放缓,无法像以前那样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00年到16/17年,教育话题里职教没什么热度,主要还是聊高考分数线。

  进外企、进互联网、进体制。00年到17年,风投机构从106家增长到8863家,热钱汹涌。那个时候谁管你职教不职教,有张文凭就是了,大学里有产品经理这个职教体系么?

  但这几年不行,特别今年,官方新增就业岗位1300万人,有就业需求的1600万人,明显的缺口。

  于是这几年各路人马开始搞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好像高水平的毕业生就一定能找到高水平岗位。

  但事实上,是市场提供了需求,文凭才能有高回报;如果产业收益和研发投入只能养得起100个博士,你输出1000个,剩下900个也得降级去干硕士的活。

  而且过剩输出会严重挤压劳动收益。首先那100个博士的工资就得降,因为有900个等着;下面的硕士工资也得降,因为有900个博士下来了。

  一层层压下去,卷。

  我国的毕业即失业固然有教学质量的问题,但核心还是市场需求不足,也就是产业结构和水平,尤其是在国际利润分配链里的地位,总体偏低。

  这是个要建立海外势力范围的问题。

  这个不解决,教育再怎么改,无非是街道办里挤满更多研究生。

  我觉得熊丙奇完全理解这个逻辑,只是不好说,说出来也打击士气。

  但总需求不变化(K型复苏加散发疫情,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小幅通缩)的前提下聊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真的很糊裱匠。

  首先,大学本科本来就不是为了培养学术型人才,现在连研究生都主体开始专硕化。

  大学本科其实是通才教育,而不是专才教育。

  这才是大学与技校的根本区别。

  所以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这个前提性观点都是错误的。

  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人,而不是学术人才或技术人才。

  大学本科本应该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为一个人的一生打底子的。

  将来你要走学术路,就继续考研。

  将来你要走技术路,就去工作。

  这才是常态。

  现在的问题是就业难。

  就业难的根子在企业生存艰难,而主要不是教育问题。

  当然教育本身确实也需要根据市场做出适当调整。

  其实现在高校已经在不断调整。

  譬如实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应用型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等方面也特别强调实践课时。

  这其实就是努力要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多学到一点职业技能。

  高大上的说法,就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教育改革。

  但是,就是这样的改革,也是存在不同声音的。

  譬如某领导直接在会上说,大学四年本来就不多,然后实习占去那么长时间,学生能有多少时间学专业课。

  系主任在教学方案设计时就发愁,很多专业课得砍掉。

  因为实习和公共课占据了半壁江山。

  也有人质疑这样的所谓实践化教育到底效果如何,是不是走走样子。

  ……

  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教育的分流的问题,而是就业市场的问题。

  如果技术人才的工资能够高一点,体力劳动的工资能够高一点,那么大学生也愿意去进工厂的。

  至于所谓的技术,到了工作岗位,自然就能很快学会,其效率要远远高于学校教育。

  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强得很。

  关键是你的薪资有足够的诱惑。

  ……

  而现在所谓职业教育,一方面生源太差,一方面是到哪里去实习?到血汗工厂吗?

  生源太差的话,很多数码控制什么的,其实他们也学不好的。

  如果是搬砖的活,这个时代你还指望年轻人去干吗?不是应该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了吗?

  所以根本不在于教育,而在于产业本身。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整个国家的潜力,是积攒力量,以待来时。

  完全把教育功利化,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当然,在目前形势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

  最后说一句,我主张高中教育普及,不是因为高中能让学生增长多少技能,而是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保障了孩子的安全,家长的焦虑才会减少,生育的欲望才可能抬头。

  这是一个比就业更加重要的价值。

  谢邀。

  这其实不是经济之争,而是稳定之争。

  你觉得专家想让你进厂而不是送外卖,是因为专家要产业升级、要制造业优先、要实体经济。

  你这个想法不是不可以,很多大棋党也是这么想的,但多数专家不是这个本意。

  试看俩场景:

  一,本地1万青壮年都在20个工厂就业。

  每月加班个小一百小时,月薪五六千,每天蹲在产线上固定动作几千次。

  突然有一天,经济危机来了,这20个工厂的老板向片区领导汇报:遭不住,要裁员一半。

  你这片青壮年就业一下干掉一半。你的就业指标怎么办?本地消费怎么办?本地资产价格怎么办?在建项目的估值和后续投资怎么办?滚在这里面的地方债务怎么办?

  万一治安再出点问题,你的前程怎么办?

  幸运的是,这种情况你知道该怎么办:马上跟上面叫苦,要钱要减免政策要发债空间。实在不济事了,地方直接代企业去拉客。

  因为就这20家工厂。只要用尽手段把他们维持住,他们就不会裁员或少裁点,整个本地经济循环能继续。

  二,本地1万青壮年都在“灵活就业”。

  跑腿的、送外卖的、送快递的、开网约车的、上门搬家的,分散在几十个劳务派遣公司;这些劳务派遣公司也是在几个全国平台上接单。

  突然有一天,经济危机来了。

  这种结构下,经济危机对就业的冲击并不直接反映在裁员上,而是本地订单量上。外卖小哥突然发现:这个月的订单量怎么少了一半?

  体力好的能卷一卷,但整体性的收入下滑是事实。再加上房租等资产成本难以下降,本地突然就有很多人贷款违约了、抢单抢到打架了、桥洞下支帐篷了。

  社会闲散人员肉眼可见地增多。

  最倒霉的是:这种情况你不知道该怎么办,大量传统的逆周期调节失效。

  没有20家工厂的老板陪你开会,取而代之的是几百家劳务派遣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并不能直接决定用工量。

  除非你直接给他们创造需求,地方政府以后每天在平台上订几万份外卖叫几千辆车。

  你少数还算有效的手段,就是直接在本地启动项目,去收拢这些半失业人员。

  但你能启动的项目无非是基建和基层临时工,那些每天在产线上重复机械劳动几千次的工人或许愿意,那些早就习惯碎片化劳动的派遣工恐怕不好接受。

  没什么招了。

  很多人习惯从产业的角度去看专家发言,但其实更核心的角度是社会治理。

  工业整体上的有序性比服务业大类更高,尤其是订单和用工环节,基本符合二八原则。

  一个郑州富士康就25万人,围绕郑州富士康做配套的至少100万人。郑州就业人口大概700万人,盯住一个富士康就稳住了小20%。

  但如果这125万人都是灵活就业,一旦经济下行、失业风险在城市爆发,你拿什么来盯?

  工业、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就业人口颗粒度较大、链条较清晰,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企业政策来取得较明显的调节效果。

  灵活就业普遍的城市(“服务业发达”)就业人口高度碎片化,地方政府千头万绪,当场宕机。

  说白了,专家的重点其实不是实体,而是稳定,人家本质在聊社会治理。

  为了更低的社会治理成本,请君进厂。

  2022.10.17,星期一,文章写于13:05。

  ?周末政策主要提了下面几个方面,关键词我就打码了,因为敏感词汇被限流。总结下来,就是国内国外双循环,乡村振兴,强军计划和碳达峰碳中和。

  另外,周末国内六大行和证监会都出了不同程度的利好消息,但由于美股周五大幅下跌,几乎跌去了周四的涨幅,因此,今天的回调自然是大概率事件,无需紧张,在本周内逐步买入自己想要的标的就可以了。

  科技:长期持续定投(5-10年),很多人的长期资金想要慢慢进行布局,可以考虑布局科技100指数增强,拿久一点跑赢沪深300还是没问题的。

  新能源车:今天新能源车缩量回调,目前点位在1.833左右,我们依然选择不破1.790不加仓的策略,目前就拿住好了,赌一波政策利好带动反弹,如果没有利好政策的话,再选择撤退也可以。

  白酒:酒etf目前在0.769左右,继续观察一下后续,目前我也不想加仓白酒。

  证券:券商继续上攻,目前在0.808的点位,目前没有明显的顶背离迹象,目前继续持仓即可。

  医疗:医疗早盘冲高后回落,本周应该要出现一定的震荡回调,想做T的可以在这个位置T一下了,医疗板块我认为前低是一个反弹点,后面应该还有涨幅,如果不想动的话,继续拿住也没问题。

  半导体和5G:半导体走的一般,从日线级别上来看,也没有底背离的迹象,感觉性价比一般。

  旅游:旅游其实是一个不错的板块,可以做T,但不建议过早下车,给一个点位1.0作为参考吧,免得大家过早下车。

  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2022.10.17)、基建(水利+交通+老龄化基础设施建设(2022.10.14)、清洁能源(光电、水电、风电)(2022.10.12)、中药(2022.10.14)、旅游(国企旅业+航空)(2022.10.14)、数字经济(数字货币+东数西算)(2022.10.13)。

  今天还要去开一个会,时间比较紧,就简单跟朋友们聊两句,目前医疗我还不太想过早下车,因为创新药集采取消的话,应该还有后续涨幅,所以我就选择继续拿住,另外,由于周末没有太多明确的利好,所以我也没有买太多标的,主要很多标的还是没有到我的价位,所以我仅仅选择把上周五做T卖出的旅游接回来了,整体依然看1.0以上再出,如果明天后天能够下跌的话,我再把仓位逐步加回来,目前7.5成仓左右。

  另外,昨天的报告文稿可以在各大官网上找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如果找不到的话,也可以去我的公号“硬核学长投资日记”回复“报告”获取,

  听说点“赞”和“在看”的人,都爆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