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乡村学校全科教师新目标,搭建支撑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平台

  适应乡村学校小规模化趋势的全科教师新目标,建构了与“多科多能”相匹配的课程与教学新体系,搭建了有效支撑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新平台。

  (一)持续研究小规模学校的全科教师培养

  为精准定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我们深入乡村小规模学校了解培养需求,先后到各县(市、区)调研农村小学的师资状况。基于乡村学校的小规模化趋势,提出适应这一发展的全科教师培养主张,并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与此同时,进行了“面向农村、三位一体、全科培养”的特色专业建设,开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通过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激励教师深入某一具体学科改革课堂教学。另外,还以博士论文选题及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的形式,持续展开全面而系统的学术研究。为适应乡村学校小规模化趋势,我们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通过“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先后提出“多能一专”“双科多能”“多科多能”的培养目标。所谓“多科”指胜任农村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多门学科教学,以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表面超编、实际缺岗”的师资问题;而“多能”则指具备农村生活力、课程整合力、家校沟通力、信息技术应用力、特需儿童教育力等多种关键能力,以满足乡村小规模学校对“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全科教师的迫切需要。

  

  (二)深入开展“多科多能”的课程体系建设

  1.设课程——承续南孔文化精髓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良好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是教育的灵魂。为了培育师德、养成内涵,我们专门出台一系列文件,包括《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实施意见》《师范文化建设方案》《师德养成教育基地建设》等,与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共建全省首个师德养成教育基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和社会实践,形成了“显隐互融、四模四体”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其中,以课堂为载体开设显性的理论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南孔文化》等,为全科师范生开设的其他课程均包含思政目标;以践行为载体的显性实践课程,如入泮礼是师德养成的重要实践,全科师范生入学不久就要在孔氏南宗家庙向孔子行拜师礼。而以隐性的自主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的学党史、忆先烈、百人行、庆百年等主题教育活动,如,走进细菌战展览馆、改革烈士陵园以及来到乡村红色教育基地等,通过听宣讲、观展览、上党课使党史学习教育铭记于心,激励全科师范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2.融课程——进行多科多能整合

  在多科多能课程体系建设上,“大小结合、主术兼顾”。除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课程外,还为全科师范生量身定做音乐、美术、体育等系列课程,以更好地适应乡村小规模学校普遍缺乏“音体美”教师的现状。其中,音乐系列课程包括乐理与视唱练耳、钢琴与伴奏、声乐合唱与指挥、小学音乐教学与研究、小学歌舞与唱游。全科师范生大都是零起点学习钢琴即兴伴奏,从一开始摆弄不好手指、到一个个音符在指尖流淌,并得以弹奏出一首首优美的曲子;美术系列课程是由简笔画与色彩画、手工制作、绘画创作与电脑美术、艺术字设计等四个模块有机组合而成。既充分考虑了多科多能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又形成了普修与精修互相协调的整合课程。

  3.创课程——提升体育运动水平改革

  重建全科师范生体育课程,设置“基础体育、队列队形、体育徒手操、儿童韵律操、健美操”等教学内容,使之胜任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或者能够组织开展农村小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除此之外,全科师范生一入校就要接受军事与理论训练,在每年的金秋十月参加全校体育运动会,而每天坚持阳光长跑则早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

  4.增技能——开展工程实操训练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精神,充分利用好综合性地方院校的工科优势,把创新精神融入全科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以不断完善劳动技能课程及教学。如,全科师范生在大二时需要开展为期一周的工程实训,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教育与工程认知、电工实训、智慧城市与机器人、创客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3D打印,等等。

  

  (三)全面组织“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改革

  按照“设计—安排—指导”的培养思路,我们全面改革课堂教学、业余活动和教育实践,使每一位全科师范生都有机会践行“教学做合一”。例如,课堂教学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展示—师生回应”的方式,业余活动利用寒暑假为乡村留守儿童送教、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以及到行政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儿童康复中心、乡村小学等场所进行多种类型的志愿者活动。其中,校内主要是提升专业素养、训练教学技能,而校外则是参与鲜活的教育实践和感悟生动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全科师范生不仅学习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深切体悟了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与锻炼技能,并掌握探索、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难发现,基于“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改革,已经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由校内延伸至校外、由大学延伸至小学。

  

  教师既要善于把那些偏重于认识的理论转化为对行为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又要能够实地介入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针对乡村学校、进入乡村场域、深入小规模学校的具体指导。而全科师范生除学习知识和获取技能外,还要养成适宜于在乡村小规模学校从教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边学、边做、边教,亲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察乡村儿童的一言一行,强化全科教师的实践能力,并由一名理论学习者成长为实践践行者。正因为全科师范生的实践场域不一,所面对的实践内容就有很大不同,呈现出来的实践样态便会变得丰富多彩。比如,专门设计的“341”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师职业训练、学科技能竞赛、教育见实习等三个模块。其中,教师职业训练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考核管理办法》《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实施方案》,全面实行教学技能过关考核制度,通过“人人赛”“单项赛”“全能赛”等形式,逐步提升全科师范生的朗读、书写、演讲、教学等基本功;同时四年内还要完成教育见习与适应性实习、规范性实习、综合性实习等四个阶段的递进式教育实践,在导师的指导下全科师范生进入小学践行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并与小学教师一起研讨教学、交流心得、反思实践。

  

  (四)逐步完善“UGSCO”的多方协同培养机制

  基于“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地方院校主动打破单一的“U”方自主培养模式,即由高校、政府、小学合力培养适应乡村学校小规模化趋势的全科教师。地方院校曾先后与Q、J、Z等地区的10个县(市、区)签订合作协议,协同培养数量逐年增加,给招生面试与就业安排带来极大的便利。

  借助多主体的力量突破招生与就业屏障,培养出能够满足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需要的“多科多能”小学教师。在深化培养机制的基础上,还具体明确了全方位的协同内容。如,实施“两双策略”,即校内和校外的“双专业负责人”、专业和实践的“双导师”,其中实践导师按1∶4来配备。而且,地方院校牵头定期召开“双专业负责人”“双导师”研讨会,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进行评估、为全科教师培养出谋划策,通过校内外联动、师徒结对,以切实提高全科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积极搭建有效支撑全科教师培养的新平台,如,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创建博士工作站、健全双向互派制度等。

  到目前为止已建立14所教师发展学校,其中省级示范性教师发展学校4所,为全科师范生提供了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例如,有十几个乡镇、几十所农村小学接纳了百余名全科师范生假期社会实践,由此展开的乡村振兴行动研究涉及乡村规划设计、乡村公益与产业创意等三个类别,通过走访乡村开展实地调研,三年内有四个项目荣获了浙江省乡村振兴大赛金奖和铜奖;民间组织以“求是课堂”形式携手大学师生助力乡村教育发展,通过多项举措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公益事业——全科师范生以故事为载体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精准干预。正是得益于这些平台,全科师范生才有机会走进乡村场域、深入农村小学,既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又体验了教师职业生涯。

  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多科多能”培养目标,我们全面调整原有学科门类、增减现有课程数量、整合已有课程结构,建构了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新体系。通过设课程、融课程、创课程和增技能,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立体网状式课程结构。同时,还增加了“农村教育专题”系列课程,以确保全科教师的培养能够真正落地乡村小规模学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