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大代表建议,分“三段”解决0到3岁幼儿托养问题

  2017年以来,婴幼儿照护问题引起社会各方高度重视。2018年上海两会期间,多名上海市人大代表也为0—3岁的婴幼儿的照料,给出自己的建议。

  上海市人大代表张辰认为,随着人口政策的调整,政府、社会应积极稳妥地做好服务准备,目前相比产科方面作出的突出成绩,上海0到3岁幼儿托养的问题,则已然成为社会热点。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国家卫计委2015年生育意愿调查显示,0-3岁婴幼儿在中国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

  2016年11月,上海市妇联开展了一项针对上海市户籍0-3岁婴幼儿托管需求的微信调查,结果也显示,有88.15%的家庭需要婴幼儿托管服务,托育“供需”缺口巨大。

  张辰建议,可以“分段”解决0到3岁入托问题。

  首先是逐步恢复“托幼一起”的办园模式,建立两岁入托,3岁入园的家长选择方式,使部分有需求的两岁幼儿可以就近入托。

  第二,大力扶持有条件的机关、企业、事业、园区、楼宇等单位,举办1至2岁幼儿“托养园”。她建议,这些托养院应实现成本收费。

  第三,对于0到1岁幼儿的养护,她建议规范和鼓励“私人居家看护”,包括制定备案标准和明确备案主体等,予以规范。

  另外一位上海市人大代表袁欣也关注到了0-3岁幼儿托养的问题。他认为,资源不足、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托儿服务的需求,是过去一系列虐童事件发生的根源。

  因为工作原因,袁欣常与诺基亚芬兰员工交流,以及通过查阅学术资料等,袁欣了解到在芬兰,民众对早期儿童教育和看护制度十分满意,因此建议上海政府可借鉴“芬兰模式”。

  他介绍,在芬兰,政府承担早期儿童教育和看护的责任,然而,作为责任主体,芬兰政府并未以管理者自居,而是以服务者的姿态,积极为早期儿童教育和看护营造良好的环境。

  具体如政府主动提供各种形式的日托服务,保证了基本的早期儿童教育和看护需求;对于家庭和儿童的多样性需求,则通过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创造出多种形式的保教机构实现。

  袁欣建议,借鉴“芬兰模式”,首先要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同时又要把握好责任的度,不必大包大揽,更不能垄断所有的学前教育资源,而应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幼儿托育公共服务体系,让各种资源在这一体系下得到优化配置。

  他提出,可以在主要城区社区大力推广3岁前幼儿家庭托育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人员开办家庭幼儿日托服务,鼓励社区内有意愿和能力的人员,如全职休假妈妈、待业人员、退休人员等参与照料婴幼儿的服务。

  此外,应制定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使家庭日托纳入依法管理的框架。同时,强化政府的扶持和监管责任。

  对于幼教从业者供给不足的问题,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除了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建议从社会待业人员、退休人员中,挑选有育儿经验、有意愿从事幼教工作的人员,加以培训,组成遍布各个社区的“保育员”队伍。

  “这些’保育员’,既可以被吸收到公立幼托所、幼儿园参与幼托工作,也可以自己开展家庭幼儿日托服务。”袁欣表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