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包括哪些阶段?

  

  在中国,目前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一般为3-5岁)、义务教育(一般为6-15岁)、高中教育(一般为16-19岁),以及扫盲教育。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第一阶段:幼儿教育阶段

  

  中国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儿园为主,有三年制的,也有一年或两年制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的。在农村则以学前幼儿班为主要形式,不过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农村现在也建立了很多幼儿园。幼儿园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保证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并作好入学前的准备。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主动发展的多种形式的过程。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内容,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生活和表现的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幼儿时期是幼儿大脑发育最快,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若在这一时期内,对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让孩子接受到专业教育,增强孩子的表达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那对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健全孩子人格,促进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起到重大作用。所以家长们应该注重培养幼儿合理正常的规律生活,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教会孩子独立自主,教育孩子文明礼貌,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义务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是根据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其实这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制教育的制度,年限制为九年制,即又称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义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支持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义务教育是起点,但绝不是我们接受教育的终点。所以大家要正确认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高中教育阶段

  高中教育历来都是被人们所重视的一个教育阶段,它关系着一个孩子的未来。教育现代化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又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现代化。高中生尤其要注重培养出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素养,高中生的学习不再仅是认知的发展,而是对人类生命的科学追问,是基于问题、证据、诠释的科学探索。因此,高中要转变教学方式,教会学生自主搜集证据,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高中生。当然,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重大压力,有处在自己的青春期,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家长和老师应既关心学习又需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

  扫盲教育

  对不识字和识字少的人进行识字教育,使其具有初步的读、写、算能力。

  在中国,扫除文盲是一项群众性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其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开展了群众性的识字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扫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进入上世纪80年代,扫盲工作的任务依然很繁重。数据显示,1982年的文盲数为2.35亿。当时,农民进城打工的潮流正在兴起,“不识字”成为进城的一大障碍。2000年,全国成人文盲率降至9.08%,青壮年文盲率降至4%以下。我国终于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2009年年初,教育部扫盲处撤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