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你越努力反而成绩会越下降?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有这样的疑问:
“我们家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成绩还很靠前,但是上了初中之后,成绩就越来越跟不上了。甚至经常在家急得哭鼻子,她有时候也说,为什么谁谁谁天天玩,考试成绩还那么好,我每天学到半夜还是不行,我是不是太笨了?”
仿佛别人家的孩子总能轻易打败自己家的孩子,无论自己的孩子在家在学校多么用功,甚至几乎每天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把自己折腾的头痛欲裂,成绩还是没有丝毫变化。
与其盲目学习,我们不如沉下心来思考努力是什么?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学生年代,努力就是重复读书,重复做题,把每天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长此以往,你会发现越努力,成绩越低,甚至会不断恶性循环下去,这种没有方向的“努力”真的有意义吗?
一、盲目压缩时间,不如高效学习
有人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而“时间不够用”是很多为学习倍感苦恼的孩子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白天在学校,老师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晚上在家忙着写堆积如山的家庭作业,每天连作业都完不成,哪里还有时间自己去学习呢?
然后,很多孩子就想到了“压缩“时间学习。比如,压缩吃饭,睡觉,休闲娱乐时间。
把学习之外的一切时间压缩到极致,甚至达到生理极限,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学习想必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拯救攻略秘籍
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再怎么挤也是有限的;与其想着压缩有限的时间,不如思考一下如何提高时间利用的效率。
在学习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而学习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结合实际,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自身的学习。
先实现自己目前能力能达到的,再慢慢一点点加上去,循序渐进。
二、盲目追求分数,忽视真正的问题
试卷就像一份体检报告,只不过体检报告诊断的是一个人最近一段时间的身体状况,考试试卷诊断的是孩子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状况。
除了少数几场决定命运的考试,我们大可把孩子平时的试卷当成体检报告来看,不必在分数上过分计较。如果一味地沉迷于分数的多少,势必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遇到考试成绩不好的情况,应该”庆幸“问题发现的及时。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并及时复查才是孩子应该做的。
拯救攻略秘籍
通过阶段性测试,可以发现现阶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些问题可能是知识方面的、应试技巧方面的,或者应试心理方面的。
“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题目不是名师出的题目,而是自己的错题。”
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测-学-练)中,建立相应的笔记本,把各个环节自己做错的或者不熟悉的题目抄写下来,并做出解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题目涉及的解题方法以及重难点知识,孩子都能重新梳理一遍,方便在下一次考试之前,翻阅查看重新复习。
三、盲目复习和做题,没有自己的学习节奏
在学习过程中,复习是很关键的一环,而课本各章节之间都是连续的,知识点也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课堂上,大家会跟着老师的节奏去复习,但是学生自身对各章节知识点接受程度和消化程度并不一致。如果前面章节的知识点没有掌握,只是一味的赶进度,后面学习与之关联的章节知识时,会更加含糊不清。
这样盲目的复习,效率反而会降低,看似学了很多内容,实际上真正掌握的知识点却寥寥无几。
拯救攻略秘籍
复习没有重点,做题更加盲目。每学习一个新章节之前,我们都要把上一个章节的内容做好总结和巩固,找出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重点攻克,才能把落下的进度补上,提高学习效率。
而做题更要跟着复习的过程走,循序渐进。按照自己的程度一步步来,先抓基础,然后突破中等,最后专攻难题。
我们总习惯考试成绩出来之后,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没有认真整理笔记,没有把某个定义多背几遍,没有把知识点搞明白。
但是想想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你是否总是拿“以后还会见到类似的题型”来安慰自己,每个你“放过”的题目,都有可能成为你考场中重要的5分。
周末上课外辅导班,甚至每天晚上在家或在宿舍熬夜学习,你以为你花费的时间已经足够多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尖子生或许比你少了那两三个小时的课外补习,但他们比你多的是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良好的思考习惯。
真正有效的努力,不是在漫无目的的努力中丢了自己,也不是在间歇性努力中患得患失,而是在努力中聚焦目标,并持续不断的成长,最终实现自我突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