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700分的学霸不轻易外传的五点学习方法(上)

  一、在舒适区边缘游走

  我有一个朋友叫Joy,她最近给我分享了一个她的几点体会,我们不妨从她的故事讲起。

  第一件事是跑步,她说:“之前我要求自己每天跑步1小时,靠意志力,我坚持了蛮长一段时间,但是最后还是中断了。最近我调整了跑步的时间,改为每次30分钟,最好不要少于一周4次。调整以后发现,我可以不用太靠意志力去做这件事,而且会主动想办法坚持,并且跑完后会很放松,不像之前那样连续跑1小时会很累、很难受。我真的能感觉到现在这种‘主动做’和原先那种‘靠意志力做’完全不一样。”

  第二件事是学英语,她说:“原来每天学习1小时我会烦躁,但现在改为每天学习30分钟,时间一到就不学了。这样,我反而可以坚持每天学,不厌倦。”

  最后她总结道:“找一个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以前一直以为多花时间才能学好、才能达到效果,其实那是因为自己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见效,这样反而不容易坚持。现在降低了难度和标准,自己的行动力反而能持续增强,虽然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可能会变长,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坚持最终可以产生复利效应。”

  不知道你们看了他的故事有何感想?在我看来,她最可贵的一点在于能够主动把目标难度降低,主动减少学习的强度,使自己能够处在最佳承受范围,既保留了学习的成就感,也降保证了学习的挑战性。

  但这种做法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反直觉的,因为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都会告诉自己要很努力、很拼,会给自己设立一个很高的标准,告诉自己坚持下去。这是我们默认的思考方式,但是默认不代表科学,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一件事情半途而废。

  而怎样的做法才是科学的呢?就是像joy这样,让我们的学习目标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保持在舒适区边缘游走,是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比如运动时候,如果你想减肥,科学的方法不是上来就来个猛冲,冲个100m就累得再也跑不动了。而如果你先来个缓慢热身快走,然后慢慢提速,等气喘匀了再保持有氧运动慢跑个半小时,你体内的脂肪消耗就会逐步达到一个高效率燃烧标准,因为有氧运动前20分钟主要消耗的是身体里的糖,30分钟后脂肪消耗才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放到学习中也一样,成绩不好的同学想要奋起直追,与学习好的同学比的不是谁更能做难题。学习好的同学解难题可能挺轻松,而你则很痛苦,因为你连解难题的基础理论都没有学扎实,这样不仅打磨自己的信心,还使得差距越拉越大。正确的做法则是主动降低学习难度,在自己能力范围往上一点的舒适区边缘学习,一次学习一点,你的能力圈就会逐步扩大,学习成绩也会慢慢提高,解难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学习不只是一味地努力,成长也不只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

  关注我,不迷路,一起在学习中成长。

  我相信,充分运用每个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终将聚沙成塔,千仞高山,只此一步。

  二、深度学习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通过实验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图1 学习金字塔

  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反观自身的学习,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如图2所示,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图2 阅读金字塔

  当前有很多听书产品,读书达人用十几分钟解读一本书,假设我们一天听一本,一年就能听300多本,这种便捷新颖、浓缩干货的学习方式看似轻松高效,实则处于被动学习的最浅层。

  好一点的情况是读原书,但若是读完从不回顾、思考,只满足于输入的过程,这类学习的知识留存率很低。几天之后就想不起自己读了什么。更糟的是,这种努力会让人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让人产生勤奋的感觉,实际上,这是低水平的勤奋,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还有一类人的数量也不少。这类人能够自己阅读,也做读书笔记或思维导图,但遗憾的是,他们的读书笔记往往只是把书中的内容梳理罗列了一番,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纲。很多人醉心于此,似乎对全书的知识了然于胸,殊不知,自己只是做了简单的搬运工作而已。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主动学习,但它仅仅是简单的知识陈述,与高级别的知识转换有很大的不同。

  更深一层的是,读完书能去实践书中的道理,哪怕有那么一两点内容让生活发生了改变,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书本中的知识得到了转化。

  从知道到做到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让别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信你可以试着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向别人清晰地陈述,你会发现这并不容易。明明心里想得挺明白,讲的时候就开始语无伦次了,如果再让你把知道的东西写下来呢?你可能会觉得根本无从下笔。

  请注意,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罗振宇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可见“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有些人做了一定的缝接,但缝接得不够深入,没有高质量的产出,也使学习深度大打折扣。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将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相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毕竟任何知识都不可避免地会损耗,并且这种损耗一直存在,如果不想办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固定下来,时间一长,这些知识就会烟消云散,留不下多少痕迹。

  有了自己的东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缝接会相互巩固,形成循环。《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下期我们接着讲拥有强大学习力的其他方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