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校长应该要知道
面向未来的教育,摒弃线性的、事业发展规划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教育问题,理应成为教育人以及社会所有人的共识。
1
教育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三大变化
相对于通信、金融、交通、影视、物流以及科研、医疗等领域来说,教育受到信息化影响的程度可能是最低的,至少是最低的领域之一。如果互联网发生故障,通信、金融、交通等领域或许会陷入瘫痪状态,但学校不会因为互联网故障而停止上课,在教育的时空里基本上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天下。
自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这种被杜威批评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然是教育的主导模式。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曾多次感叹:这么僵化的教育怎么还不改变呢?他多次表示将要用余生的精力对教育发起颠覆性的革命。
事实上,这种革命正在发生,泛在教育正悄悄走来。
首先,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彻底打破。
人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入任何领域、选择任何层次、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安排学习的节奏和进度。如果仅从“读书学习”的角度说,学校已完全可以被替代。
其次,学习者中心替代教师中心。
在互联网环境下,每名学生均是独立的学习主体,可以选择和被有效推送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内容;学习者的交流对象不仅有老师,而且有网络社区空间的所有相邻、相近、相知的人。学习者的自主交流成为广阔有效的主要渠道,学习者成为学习的发起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再次,以学定教成为可能。
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就学什么,怎么学,这是工业化以来并且至今延用的基本教学模式。但是学习者中心将彻底改变这种模式,学习者希望学什么就能获得什么,学习者需要怎样学就可以安排怎样的进度和方式,实现了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这样一种变化,不仅对校长、对教师将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学校管理、国家教育形态、社会教育观念、人才成长方式,都产生深刻影响。
到目前为止,教育虽然对信息化的反应相对“迟钝”,但反应过来以后将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在泛在教育的概念下,国家和世界的教育系统必然要重构,学校的布局必然要重组,教师的素质必然有新的要求,教和学的方式必然发生变革。
这种影响目前在体制内的学校还没有爆发出来,这其中既有教育自身的复杂原因,也有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配套的因素。事实上,以培训机构为代表的体制外教育机构的教育方式已经深受信息化影响。
面向教育2030,摒弃线性的、事业发展规划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教育问题,理应成为教育人以及社会所有人的共识。
2
未来对教育内容的三种挑战
学校教育离不开四个基本要素: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师和学生。学校教育的这四个基本要素在未来的教育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巨大挑战,同时也将迎来一片崭新天地。
随着传播技术和载体的变迁,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的概念开始变化了,学校的围墙开始倒塌。而互联网的到来,也给传统的教育内容观点和传播方式带来了尖锐的挑战。
教材从唯一的最好追求走向多元的自主选择。
政府、学校、家长都有一个理想,用最短的时间教给下一代最有用、最有价值的内容。各个国家都不遗余力地组织大批多方专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编写教材,以期呈现最好的教材。可有趣的是,教材内容千差万别,并不存在最好的教材。在知识海洋里,怎么处理好个人知识的一滴水和人类知识海洋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和空前的机遇,这也使得多元的、个性化的选择成为可能。
课程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的内容和顺序通常是按学科的分类来安排的,19世纪的英国思想家、教育家斯宾塞对此有着特殊的贡献。他从人的出生、成长过程来规划知识,从生理、自然到社会交往、文学艺术,再到宗教哲学,奠定了世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高等教育则是随着知识、学科的分化,不断建立起大学的学科和院系,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大学格局。
但是互联网正迅速瓦解着人为建立起来的学科体系,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知识的贯通和综合创造条件。单一学科的知识将越来越多地可以从网络上获得,知识的综合运用才是教育优势所在。世界也越来越需要综合各方的知识以便及时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推出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综合教育计划,它与传统的分科教育是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方法,预示着新的课程面貌。
知识掌握从目的走向手段。
在教育内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追求的都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通学”教育、“用全人类的知识武装下一代”的教育,掌握知识本身就成了教育的目的。但随着知识膨胀,掌握全人类的知识已几乎不可能,于是就出现了“T型人才”的设想,即通识教育加上专才教育,全面但相对简单地掌握全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自己的专业。后来有了双学位,有了跨学科,有了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研究性课程”“项目式课程”。现在终于明白,内容的学习、知识的掌握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学习的过程,以这些内容为例子进行训练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发展学习的能力,才是教学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概念,但到20世纪90年代时,终身教育的概念逐渐被终身学习的概念所取代,为什么?就是因为,被动接受、增加知识的观念已经越来越不能反映时代的新特征新要求了。一个人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学习动力系统(意识、需要、方法),才能主动适应,获得成功。学到的内容多少并不重要,学习的内容再多比起知识的海洋来都不值一提。有没有学习的能力,有没有学习的动力,才是最重要的。
3
未来对教育手段的三种挑战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工具是生产力的核心,工具的发明创新推动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变革发展。教育教学手段的变革创新同样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发展。
教育教学手段有三个维度:
学即获得信息的手段;
教即传播信息的手段;
以及,教学互动的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进极大地促进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耳传口授的时代,教和学的手段都很简单,二者是结为一体的;有了文字和活字印刷技术之后,教和学有了相对分离的可能;有了电子技术以后,教和学出现了更大的分离空间,一对一的关系发展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关系;现在进入网络时代,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迫切民生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服务。在智能教育领域,提出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这对于在信息化面前显得明显落后的教育来说,是空前的挑战和机遇,预示着与粉笔加黑板时代的彻底告别。
首先是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管理一体化环境。它的首要目标,是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校园网中的各个物件,连接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信息输送与反馈。安全校园、信息化校园成为现实。未来教室是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将彻底颠覆学生、家长对传统教室的想象。
教室里没有黑板,没有粉笔,也没有教科书,只有一个或多个超大屏幕的电子白板。教师用手轻轻一划,所有的教程就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再也不需要背着几公斤重的书包,只需随手拎一个“电子书包”即可轻松上课。电子书包里装满了生动有趣的互动教材,学生能在上面直接完成作业并提交,也能在上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其次是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
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已经广为人知,它即是运用大数据教育平台的一个典型例子,只要有网络,学习者就可以和教师远程互动、听课和交作业,教师也可即时在线批阅,并迅速反馈学生答题情况。它的更大优势在于互动连接,可以通过远程互动系统实现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高清互动学习。学生就像坐在一个超大公共课堂,分享来自全球最好教师的讲座与教学资源。不同地方的学生可以共同学习,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
再次是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
现在运行着的MOOC系统还只是一个低版本的在线学习形态。若MOOC与人工智能结合,将会使在线学习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实现海量资源、共同学习与量身定制的高度统一。它可以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特征进行自动诊断、自主推送适合于特定学习者难度的内容,自动编制有利于特定学习者的习题,自动提出适合的阅读建议,使教育的个性化真正成为现实。
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和语义识别领域的突破,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自动翻译成为可能,使不同国家语言的交流和材料的阅读障碍越来越少。若干个不同国家语言的学习者,甚至可以在一个网络平台上进行同声交流,输入端讲中文,输出端可以同时翻译成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输入端输进中文,输出端可以同时转换成英文、俄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
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将空前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将空前汇聚,教育的竞争大概也要进入一种完全不同于当下的状态。赢者通吃的局面在教育领域将是怎样一种情形,会不会像今天的电商——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等若干巨头瓜分物流市场一样,若干教育内容提供商瓜分教育市场?这些可能性都很难排除。由此对学校教育形态的颠覆性变革,正如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所提出的,“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变得十分迫切。
未来教育手段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对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的贡献,而是开创教育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