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怎么学?分享3个方法助力孩子高效学习高中物理!

  最近很多高一家长和我反映,说孩子初中物理学得还不错,但进入高中,成绩一落千丈,很替孩子着急。

  这其实是高一同学在刚接触物理时,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初中物理学的是现象,高中物理学的是逻辑,需要孩子及时的转变学习思维,才能跟上高中物理的节奏。

  那具体怎么转变呢?我从3个方面来详细的说一下,这也是同学们在学习物理时最常遇到的误区。

  一、概念习题的学习和练习

  要点:高中物理概念习题背后是有一个逻辑支撑的,我们应该准确的记住这个逻辑是什么,用逻辑来解题。

  由于初中物理学得是现象,很多现象本身就是知识点,比如液体加热变成气体叫作蒸发,所以同学们在学初中物理时靠直接背、或者举例子背就能学好。

  但高中物理不同,高中物理不再是现象这么浅层次的知识点,它是通过一个高度提炼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千变万化的问题,我们要学习的是现象背后的逻辑。

  所以概念题怎么学?很多同学还在沿用初中举例子的方法,这是不对的。应该准确的记住这道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用逻辑来解题。

  比如这道题,它考察的是质点的相关概念:

  

  这道题AB选项都很简单,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是正确的。

  B,“质点没有大小,所以与几何中的点没有区别”,错误,因为有“质”字,质点是有质量,但不存在体积或者形状的点。

  到了C和D,难点就来了。

  C说“凡是轻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对不对呢?

  错误的解法就是举例子,比如举乒乓球的例子,乒乓球挺轻的,我在发球的时候,摩擦球的上边缘是上旋球,摩擦球的下边缘是下旋球,摩擦不同的边缘会有不同的旋转,它的大小是不能忽略的,所以不是所有轻小的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

  这种方法也能做对,但它不是正确的解题方法。如果依赖举例子来解题,那是不是每遇到一个新题都要举一个新例子?非常繁琐不说,一旦例子举错了,就很容易被带沟里。

  正确的解法是把判断质点的标准背下来,“物体是否能视为质点,取决于它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影响。”

  如果用这句话来解题,那相关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比如C选项,“凡是轻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错误,为什么错误?

  因为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质点取决于这个物体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影响,这才是判断的标准,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选项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这是标准语言,正确。

  二、定性习题的学习和练习

  要点:定性习题也要写公式来判断。

  初中有很多定性习题,比如谁大谁小、谁高谁矮,谁多谁少,不用算出来具体大多少,高多少,多多少,只要指出谁更大,谁更高就可以了。

  像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喜欢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拿生活举例,二是采用极限法,这两种方法在初中应用没问题,但是并不符合高中物理的解题思路。

  定性习题在高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举例子、极限法并不是出题人真正想考察的点,用这两种方法解题,一是会不准确,二是没有练到背后的逻辑点,再遇到这道题的变形,或者遇到这道题的定量计算,就该懵了。

  所以,定性习题我们也要定量写公式进行判断。

  比如这道题,这道题是高一第二章力学的一道题,考察的是力之间的关系。

  

  很多同学一看到这题,想到的就是一些实际情况,找个板子试一试、放在胳膊上试一试。或者用极限法去想,完全放平会怎么样。

  这两种方法都能解出来,但它们都不是正确的解法,这道题考察的就是力之间的关系,定性还是定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应用背后的逻辑去解题。

  这道题的解法就分3步,

  1、确认研究对象,这道题研究对象并不复杂,就是木块。

  2、受力分析,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受到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3个力,如图所示。

  

  3、通过正交分解法求合力,得出

  Fn=mgcosθ

  F1=mgsinθ

  木板B逐渐降低,θ角变小,结合数学的知识,θ变小,cosθ会变大,sinθ会变小,mg不变,所以选B,Fn增大,F1减小。

  这才是出题人真正想让我们练习、并且熟练掌握的解题逻辑。

  三、如何找到背后的隐藏逻辑,跟住一个好老师

  要点:跟住一个好老师,并且信任他,是学习物理效率最高的方法。

  大多数同学在学物理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听不懂课,二是听懂了不会做题,我们分别说一下这两种情况。

  第一种听不懂课

  听不懂课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老师没讲明白,有的老师不认真备课,上课照着教材念,讲题照着答案讲,这样学生自然就听不懂。二是由于物理各章节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同学前面落下了,后面就跟不上了,这种情况一定要尽快把前面的知识补回来。

  第二种听懂了但不会做题

  听懂了≠掌握了,听懂了只是你对老师观点的一种认同,老师在讲课时都会做一些必要的铺垫,目的就是把你代入到他的逻辑里,但听懂了≠掌握了,掌握需要你通过记忆、理解,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比如,老师在课堂上把受力分析图画出来了,你感觉你会了,但你没会,你只是因为老师画出来了你才会,但你自己连第一步都不会画。

  

  那怎么做到真正的掌握呢?

  第一步,跟住一个好老师,怎么判断一个老师好不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一是这个老师在讲同一个概念时,能不能做到前后两次说的一字不差,如果老师本身都不能做到精准的传授,那学生怎么可能做到记得一字不差呢。

  二是要看这个老师在讲题时,是注重讲这类题的解题方法,还是只把视角放在这道题本身上,很多同学之所以会感觉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就是因为没有学习到解这类题的思路,所以在做题时还是会发懵。

  第二步,认真听课,记好笔记,知识点和解题方法都要记,笔记的内容只能比老师的板书多不能比老师的板书少,而且要记得一字不差,笔记上可以增加自己理解的这部分,但前提是老师讲的描述不能更改。

  第三步,思路学会以后,先通过少量的习题把解题方法练会,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把这个方法练熟。

  学习物理没有捷径,但是有很多弯路,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走弯路,用最有效、最高效的方法学习。

  新高一必看|物理超实用的3个学习方法(高二高三同样适用)

  以上,跟着殷大神,一起做学神!#高中物理##高考##高一物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