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探讨一下未来教育应该具备什么特征

我之前看过阮一峰的一篇文章:技术决定历史,迄今为止印象深刻。他认为决定历史变迁方向的背后力量是技术,而不是经济,更不是政治。政治和经济只能改变资源的分配和价格,只有技术才能创造出新东西。政治和经济只能使人类在平面上移动,只有技术才能使得人类向上提升,进入下一个阶段。

重大的新技术一旦出现,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管主动或被动——最终都会为之重构,让这项技术的威力发挥到最大。15年前,世界市值最大的前五大公司只有一家技术公司,今天已经全部是了。新技术创造了财富,财富也在流向技术。中国也是如此,2017年中国市值最大的公司,是香港上市的腾讯,第二名是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曾经的巨无霸——中国石油、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都被挤到后面去了。

我认同他这个观点,从上世纪末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早已深深的改变了这个世界,但是总感觉好像还没有说透,回顾影响我们生活、影响世界前进方向的因素,技术虽然是幕后推手,但我们看到的使用的则是一个个产品,那些优秀的产品。拿互联网来说,从最开始的浏览器、邮箱、搜索引擎、社交软件、还有iPhone,背后的技术大抵相似,但爆发的能量却天差地别,信息技术固然重要,但建立在它基础之上的PC的普及才让其真正发挥了对人类的价值。

其实“产品”,一直是反映人类社会学习和认知的重要方式,推动历史变革的载体,人类历史总共出现了三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最终成果都以产品的形式来呈现,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蒸汽动力为标志,最终出现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以及使用蒸汽推动的轮船、火车等诸多产品。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出现了汽车、飞机、电话等产品,将人类文明推到了新的高度;第三次信息科技革命更是层出不穷的涌现了彻底概念人们生活的产品,电脑、手机、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等。小时候学习历史总是会看到这样的话,某某的出现标志着什么什么,如今则是iphone的出现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阿尔法狗的出现则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技术先行,人们使用技术创造各种各样的产品,不断积累量的变化,直到某个产品横空出世,改变了世界。为何产品有这么大的魔力?如果说技术是借助于宇宙中的某种力量,那么产品则是借助了人的力量,一个微信有十亿用户,已经比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多了。同样,技术是好还是坏?取决于用来创造出什么样的产品。

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已经明显不符合时代要求了,我曾深深的迷茫于所学的课本知识到底有什么用,有个笑话说为什么每次高考大家对作文讨论最为激烈?因为这是我们唯一还能看懂的了。虽然我曾经数学还不错,但如今看着高考数学题,已经是:虽然每个字都能看懂,但就是想不起来该怎么做了。不破不立,如果不把考试作为教育的唯一导向,那么还能有什么更符合时代对于人的要求?目前以我的认知,我觉得是产品。

当前的工作对于人的跨学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T型人才肯定会是以后的主流,就拿我这个课程产品开发来说,既要懂教育,懂幼儿心理,也要懂设计,还要懂互联网,只恨自己当年没多学点。以产品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不是以记住多少为标准,而是以理解和应用为标准,并且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真正动手去做一个东西的时候,特别能考验一个人的知识迁移能力,只有把知识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才能证明真正掌握了,活学活用了,否则知识就是死的,时间一长就很容易遗忘。

而且在创造产品的过程中,对于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等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些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杆,而不是他毕业于什么学校,有什么学历。

产品理念下的理想教育应该是这样的:抽取每个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将其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轴,按顺序循序渐进的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将所学知识以产品的形式输出出来。在某个时间点(每个学期),再将多个科目,比如美术、文学、数学等科目以一个大产品的形式创造出来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将知识融会贯通,而不是丢给你一本暑假作业。

现在已经有很多内嵌产品因素的学习模式了,比如项目化学习,STEM教育、创客教育、编程教育等,最终学习效果的呈现方式就是产品或者作品,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来阐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也是我认可的教育理念,并依据此做出了一套数学启蒙课程产品,在做的过程中,我更加坚信了这种理念的正确性,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