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S 2019未来教育大会启示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11月25-26日,GES 2019未来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以“学无止境·教育为公”为主题,以“面向共同未来的探索”“教育与科技”“学校与社会”“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议题。

集合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政界、商界的200多位嘉宾共同探讨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其中对于教育与未来、好的教育模式的探讨,引人深思。

“流动”的中国留学生

在2009-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每年都在呈增长的趋势,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4.1%。

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66.21万人。

2018年度与2017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出国留学人数增加了5.37万人,同比增长8.83%。


同时,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回国的留学生也在不断增长,每年有接近80%的同学选择回国。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留学回国人数达到51.9万,从改革开放至2018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65.1万,逾八成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

总结开来就是,出国留学人群不断增多,留学生回国趋势也越发明显。

到2016年,我国已完全实现海归顺差

可以说,中国的留学生一直处于“流动”的状态。

在最新的2018《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中,可以看到在留学生回国趋势不断攀升的同时,回国的留学生的年龄多数在30-40岁之间,也就是说,成熟人才比例攀升。


除此之外,截止到2018年8月31日,全国共有国际学校1309所,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作为三线城市的包头,也在今年成立了第一所国际学校。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都是身处变革中心的一份子。

“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已经不只局限于越洋去遥远的海外,或是那些有钱人的孩子中。

出国留学已经从精英阶层下沉到大众阶层,“海归”也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

所谓的精英教育,触手可及。

从改革开放到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几十年间,中国在全球化的趋势中稳步前进,世界影响力逐步提高,各行各业都充满着改革、创新的氛围。

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教育首当其冲。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有一句话很少被提到: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什么是未来?

少年是。

用什么铸就未来?

用教育。

故任公有言: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吸纳全球领先的教育理念

新东方从2013年开始“世界名校穿越活动”先后走访了20多个国家的200多所名校,进行了超过500次访谈。


他们看到了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

在美国麻省理工,他们看到创新;

在澳大利亚,他们看到开拓精神;

在日本京都大学,他们看到自由;

在芬兰,他们看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新加坡,他们看到了探索与变革;

看到这里,许多人都开始反思,那我们中国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

也许映入脑海的都是一些贬义词:“应试”、“填鸭式”、“模块式”…

诚然,根据我国的国情,很难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下做出完美的变革。

但教育部不断进行的课改,足以展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及改革的诚意。

可以说,不论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亦或是培训机构、补习班,大家都在探索最具普适性、实用性的教学模式。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施柯这样注解教育的未来:“对于教育的未来,我们应多关注两个连接,一是更多连接学校和家庭,重视家庭教育;二是更多连接学科和全人教育,实现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


何为好的教育?


那么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呢?

飞驰在这里分享一些我们的经验及观点,欢迎大家与我们进行友好地交流探讨。

一、好的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这一点,芬兰是很好的先驱者。

而芬兰的教育改革,始于一所名为罗素高中的校园。

他们的校长曾说:“我们不愿意放弃每一个人,我们需要有人去搞科研,但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去搞科研,我们需要有人创新,但是不需要所有人都去创新。

所以,有的人天天在搞科研,有的人天天在做工匠,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每个人都乐于做自己擅长的事,因为我们的国家需要不同的人才。”

这段话对中国的很多家庭有着很深的教育意义。

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概括中国的家庭教育,那一定是“攀比”和“从众”。

中国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你追我赶,他们之中很多人甚至从来没有机会认识、了解和开发真正属于自己的特长。

二、好的教育要做到挑战权威。

国内频频被吐槽的“填鸭式”教育,一直是老师的单向输出,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

在少数课堂,学生对老师的质疑或是反驳,甚至会被认为是一种“忤逆”。

于是问题就产生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在死记硬背;学生习得的大部分知识,也仅仅是用于考试。



我们少了最重要的一环——“思辨”。

当课堂中不再是单纯地“教”与“学”,而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你来我往的探讨,教育才能达到思想层次的高度,知识才能“活”起来。

这种“活”不同于“活学活用”。

就目前来看,教学过程中的活学活用,也只不过是把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搬运到另一道题。

厉害的学生,也许可以搬运到三道题目中,于是成绩上的佼佼者出现了。

但我们认为,真正灵活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维度、时间、空间…这些都不是枷锁。

牛顿因为落下的苹果发现了引力;绵延千年的儒家文化在21世纪依然适用,甚至不仅仅局限于中国…

飞驰也在努力通过探讨,如何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填补全日制学校的空隙,以提升学生的思辨力。


三、好的教育是有温度的。

飞驰教师入职后要遵守的第一条规定是这样的:

教师要做到尊重、平等地对待学生。

不因成绩好坏而区别对待学生;

不因他仅仅是学生而贬低、蔑视、侮辱学生。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当然这种温暖不应只依赖于学校,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

当我们不再逼迫孩子学习他不喜欢的技能;

当我们不再拿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比较;

当我们不在孩子做错事时训斥他,而是告诉他正确的做法;

当我们不再用实用主义去衡量约束孩子;

当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做题、看书、弹琴又或是玩拼图、踢球、盯着月亮发呆时,每一张脸上都能洋溢着微笑,每一双眼睛中都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时,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温度的。


四、好的教育是不设边界的。

在很多课堂中,老师总是习惯于给学生设“框架”。

“今天,你们要背会这篇文章、背会五十个单词、背会代数公式、背会气候特征…”

于是学生大多是麻木的。

今天学了数字3,那么好的,我会记住完美的数字3。

至于为什么是3?3代表什么?我们可以用3做什么?

这些他不关心,他只需要知道“3”足够帮他应付考试就够了。

这就导致现在的许多学生,都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总会第一时间寻求帮助。

而对于你告诉他的答案,他也不会去思考。

不设限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锻炼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当孩子能够主动思考并辨析事情时,他会以更加成熟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

教育

新华字典这样解释: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

牛津词典这样解释:a process of teaching, training and learning, especially in schools or colleges, to improve knowledge and develop skills.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不仅仅是培育下一代,更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实践更好地方法。

教育是任重道远的远山,有鸟语花香硕果累累,也有荒芜贫瘠漫漫黄沙,而教育者则是那些蛮荒之地的耕耘者。

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总有一天,贫瘠的土壤可以桃李遍地。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教书、育人。

飞驰一直在路上。


文|Sophie

图片|注解

部分数据、资料来源于《我们在追求国际教育时,是在追求些什么?》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