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中央下决心,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终于有人管了
根据最新的消息,国家教育部成立了专门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校外培训机构的乱象终于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6月15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宣布成立,主要职责是: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指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党的建设,拟订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会同有关方面拟订校外教育培训(含线上线下)机构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人员资质、收费监管等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实施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治理,指导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执法。指导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等活动。及时反映和处理校外教育培训重大问题。
关于校外培训机构的乱象看看央视怎么报道的:
一边市场红火,一边乱象丛生
说起近年来的校外培训市场,用“火爆”一词形容毫不为过。校外培训市场究竟有多火?中国教育行业某权威报刊近日在其官微上开展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近4000名家长中,约92%给孩子报了校外培训班,超半数家庭每年校外培训支出超过1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希娅对此深感忧虑。她说,目前在电视、手机、楼宇电梯广告等媒介平台,充斥着大量在线学习产品的广告宣传,“××帮”“×辅导”“××课堂”等广告铺天盖地,“找一线名师,学解题大招”“想要好成绩,就找好方法”等广告词不绝于耳。
一边是热度不减,一边却乱象丛生。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就有“身边的故事”:他的朋友给孩子报培训班,上了不到10节课,培训机构就跑路了。随着市场的扩张,培训机构良莠不齐,“退费难”“资质差”等违法违规、侵害学生和家长合法权益的行为屡见不鲜。
刘希娅更关注一些培训机构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上的乱象,“内容上超前超纲,方式上应试刷题,这些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她指出,部分机构以由难到易的套路式教学,让学生在短期学习中获得“拔苗助长式”的“伪成功”,满足家长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心理。而家长间的攀比、不顾孩子的特点盲目跟风,引发“全民学奥数”“一周七天都要上培训班”等教育痛点。
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幸事,还是成长的烦恼
“校外培训的兴起,对小学生来说原本是一件幸事。”刘希娅坦言,无论是作为兴趣特长的培养拓展,还是学业上的培优补差,校外培训都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王本朝也肯定合法合规的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允许教育社会化,这一点无可厚非。”
那校外培训是如何“变质变味”的呢?刘希娅进行了分析。目前大学、高中、初中各学段评价机制和招生政策不尽科学。高校尤其是一流高校录取看重学生的竞赛成绩,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风向标”;小升初、初升高也普遍将竞赛成绩作为重要招生指标。学校又以各种名义组织考试变相“掐尖”,造成各类“小升初”“初升高”衔接的校外培训盛行。
更有甚者,培训机构和学校形成利益链,培训机构充当学校的“招生办公室”,以竞赛证书、考级证明、培训机构考试成绩等作为招生入学和分班依据。再加上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教育市场,各种线上培训层出不穷,更加剧了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幸事就变为了烦恼。”
她表示,在全国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校外培训反其道而行之,成为了应试教育、超前教育的“主阵地”,现象值得警惕。
王本朝也持相同观点,校外培训机构不应是推动应试考试的“助燃剂”,增加家长和学生负担的“增压器”,更不能成为个人或者培训机构利益的“产出机器”。
市场该如何整顿,学校该如何作为
“校外培训机构需要治理,尤其是‘智理’。”王本朝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开动脑筋想办法,针对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首先着手治理。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发展改革等部门责任,细化机构设置标准、监管内容、培训人员资质等细则。教育、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要联合执法,及时查处和清理违规违法的培训机构。
刘希娅认为,除了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外,还要想办法推动学校评价改革,切断校外补习与学校升学的利益链条,实现治标又治本的功效。她表示,学校要继续保持教育定力,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立足孩子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心平气和办好教育,落细落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尤其要优化教师评价,不将学生学业成绩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唯一标准。
“学校才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她建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法、丰富教育资源,提升专业领导力,以显著的育人效果带动家长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方法策略,让家长和学生逐步从校外培训中挣脱出来,把孩子肩上过重的学业负担减下来,更好实现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再来看看人民日报的报道
这是教知识,还是教套路
当下的校外培训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应试、超标、超前培训等问题。“唯分数论”的教学方法、包装出来的名校师资……种种套路,让培训内容偏离了教育的目标。培训机构应当回归教育的专业性,将注意力从关注分数的“一时之得”,转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找一线名师,学解题大招”“哈佛北大清华名校背景师资,教学质量有保障”“独家大招,秒杀重点题型”……在不少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语上,优质师资和优质教学是招徕家长和学生的“法宝”。然而,不少学者和家长表示,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将教育引向了商业化,教学重套路、学习重刷题、评价重考试。
超标应试不可取
“我去听了几节语数英体验课,发现有的校外培训机构很强调应试和做题技巧。我担心孩子只能学会套公式,学不会独立思考。”最近,山东省青岛市的姜女士考察了几家校外培训机构,结果却有些失望,“只掌握所谓解题的思路或套路,真的对孩子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有帮助吗?”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坚决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等行为,但放眼当下的教育培训市场,这些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甚至有部分培训机构准备两套讲义与教案,备案一套、上课一套,应付检查一套、实质授课一套,超前超标培训等问题未能根本解决。
有一线教师反映,部分辅导机构只用二三十天的假期就教完三四门学科一学期的课程。“有的学生寒暑假期间在校外上‘预科班’,提前学下学期的课程。然而,一些学生学到的不过是‘夹生饭’,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反而消磨了兴趣。”深圳实验学校光明部教师孙栋梁说。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张羽研究发现,一些校外辅导班的培训内容比小学教材超前不少,违背认知发展客观规律,伤害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没有正面作用,甚至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自主性。
还有部分培训机构宣称具有“专业的教研体系”“好成绩源自好方法”,但观察多家机构的培训大纲发现,所谓的专业教学方法,多是“考点题型精准把握”“10秒解题,秒出答案”,应试指向十分明确。一些机构强调人工智能助力教学,宣传先进的技术手段,但产品的内核依然是解题与分数,而非能力与素养。
例如,数学本应锻炼思维,有机构却将初中数学总结为985个知识点、196个“口诀”;作文本应表达真实情感,有机构却将作文分为16类,每类都有模板;思政课本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机构却将高中政治总结为430个必考知识点、150多个“大招”……
采访中,很多专家表示,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偏离了教育的目标,消解了教育的价值。在强调核心素养养成、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训机构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自成体系”,造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的发生,加重了学生负担。
包装“名师”令人忧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学的成效取决于师资力量与教学理念。校外培训乱象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专业的从业者、良莠不齐的培训人员。
“万中选一好老师”“清北一线名师教”“老师90%以上毕业于重点高校及师范院校”……很多培训机构在广告中强调师资的名校背景,而对好教师的定义,大多是毕业于名校、“深谙各类型考试的命题规律和方向”。
然而,不少学生反映,一些培训机构的师资并没有宣传中的质量高。家住吉林省吉林市的高三学生王同学曾在一家线上培训机构学习物理和数学,他说,机构为了让自己续报课程,总是声称有好的师资,但实际上课却以各种理由更换老师。
“机构最喜欢宣传的就是老师光鲜的履历,例如毕业学校、高考成绩。”毕业于北京市海淀区某知名高校的董先生读研期间曾在某培训机构兼职,他发现,虽然广告天花乱坠,但实际上一些培训机构师资参差不齐,“有些常年上课的教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证,还有的老师教育背景确实很好,但学得好不等于教得好。不少机构教师并非师范专业,也没有教学经历,就被包装成名师。”
资质欠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董先生透露,很多培训机构的教研深度不够,很多教师在备课时研究的不是教学,而是做题。“不讲究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是研究各种口诀、大招、秒杀技巧。”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也曾调研发现,很多校外培训机构聘请的教师虽然持有教师资格证,但授课水平参差不齐,还有一些“网红”培训教师违背学习规律、拔苗助长,教学质量堪忧。
据了解,校外培训机构对教师的考核大多是“续班率”。在机构以市场化为导向、紧盯“续班率”的指挥棒下,很多老师关注的不是教育教学,而是营销话术;不是学生的长期成长,而是短期的提分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数的强化,是为迎合部分家长对分数的看重,从而吸引家长续报课程、继续消费。
克服短视回正途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主打“优质师资”,主推所谓“训练思维”的教学模式,在“看上去很美”的广告宣传下,其培训实际上是背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应试导向与“唯分数论”。
而从深层次探究,其原因是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商业属性盖过教育属性,把教育教学当作商品、营销。一些机构看似抓教研,实际上研的是“做题”,背后是走捷径、短平快的价值取向;看似广纳人才,实际上不过是用名校标签招徕客源,迎合家长对升学与分数的追求。
“目前,在校外培训市场上,存在用经济理性替代教育理性的趋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张薇认为,校外培训应当克服短视、功利倾向,回归教育的专业性和教育的基本价值。
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校外培训机构提供的教育,同样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课程设计上,都应当遵循这一标准。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规范校外培训。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培训机构用心做教育、自觉改进培训人员队伍和培训课程,不只关注分数的“一时之得”,回归教育公益属性,淡化商业色彩。同时,需要监管部门做好对培训人员资质、培训内容等方面的规范和监管,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各部门共同努力,将对分数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成长的关注上,让教育真正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6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公布一批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典型案例,对新东方、学而思、精锐教育、掌门1对1、华尔街英语、哒哒英语、卓越、威学、明师、思考乐、邦德、蓝天、纳思书院13家校外培训机构予以顶格罚款。加上前期公布的对作业帮、猿辅导的查处情况,市场监管总局此次重点检查已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顶格罚款3650万元。
教育培训服务投诉量大 北上广深课辅乱象集中
校外课辅培训乱象,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争先恐后地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
而校外课辅培训市场又是一种什么境况呢?课辅老师资质造假、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各种校内升学考试“暧昧勾连”,使得这一个讲求诚信、凸显教育良心、本属社会公益领域的事业,逐渐变成了逐利的产业。
在6月1日的市场监管总局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法治日报》记者获悉了这样一组数据:2020年全年受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举报15.5万件,占投诉举报总量的8.2%,在服务类投诉举报中排名第四。2021年第一季度,教育培训服务投诉举报达到4.71万件,同比增长65%,排名升至第三。
可以看出,校外培训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痛点、堵点。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果断出击。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迅速组建专案组,在5月初对作业帮、猿辅导两家机构开展检查的基础上,对新东方、学而思、精锐教育、掌门1对1、华尔街英语、哒哒英语、卓越、威学、明师、思考乐、邦德、蓝天、纳思书院13家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重点检查。
通过检查发现,这15家校外培训机构均存在虚假宣传违法行为,13家校外培训机构存在价格欺诈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分别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
据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局长袁喜禄介绍,此次重点检查工作的特点,主要是三个“突出”。首先是在监管方式中突出“综合”,加强系统监管、综合监管,开展综合执法检查;其次,在工作部署中突出“重点”,重点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开展重点检查;第三,在重点检查中突出“高效”。
虚假宣传多样化普遍化 定制霸王条款格式合同
据介绍,此次重点检查查办案件的特点也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虚构、夸大、诱导”。最值得注意的是,校外课辅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呈现多样化、普遍化趋势。
虚假宣传作为不正当竞争的一种类型,不仅损害了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还严重扰乱竞争秩序,造成整个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潜在问题。执法检查发现,15家校外培训机构均存在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主要包括虚构教师资质、虚构执教履历、夸大培训效果、夸大机构实力、用户评价不真实五种类型。
此外还有新东方,宣传张某某教龄3年,实际仅为5个月;宣传廖某某教龄6年,实际仅为2年。执法人员共核实了其“名师风采”栏103名教师的教龄,其中76名教师的实际教龄与宣传不符,虚假宣传比例达到73.8%。
深圳市思考乐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获得250万元罚单。据了解,思考乐在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对其老师资质宣称:“某老师为英国伦敦大学的高级访问学者,联合国会议同声传译;某老师清华大学毕业,培养出数十名中考状元、清华北大优秀学子;某网红名师授课超过5000人;某老师指导众多学生考进深圳‘四大’‘八大’;某老师辅导学生近千人。”经核实,思考乐无法提供相应材料证实上述宣传内容的真实性。上述行为属于实施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
夸大培训效果也是校外课辅培训机构惯用的“戏码”。据市场监管总局对外披露,有7家校外培训机构存在虚构提分效果、夸大升学比例等情况。比如掌门1对1,在其官方App的宣传中含有“押中97道原题”“最后60天物化生提升50分、语数外提高70分”等内容,但无法提供依据。
再有就是用户评价不真实。比如,学而思在大众点评网页介绍中,有诸如“郭妈妈(北京家长):学而思培优最强大的地方,是允许家长旁听,随时退费、调班,家长很放心”“罗爸爸(上海家长):学而思培优的硬件开发很科学,真的特别棒”。实际上,郭妈妈、罗爸爸等家长及评论并不存在。
定制霸王条款的格式合同,是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之一。
为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服务行为,减少校外培训合同纠纷,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2020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对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开展集中整治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市场监管部门密切配合,制订方案,完善机制,对校外培训机构利用格式条款免除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权利的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根据通知要求,此次集中整治为期一年,目前各地正在有序推进中。
对十五家机构顶格处罚 敲响警钟督促落实整改
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的处罚,均处以顶格罚款。对此,市场监管部门是基于什么考虑?
据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一级巡视员陈志江介绍,市场监管部门在行政执法中始终秉持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和过罚相当的原则。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均处以顶格罚款的决定,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被处罚的校外培训机构均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培训机构,有的开展线上教育,学生遍布全国;有的线下网点众多,学生动辄上万人。投诉举报较多,社会反映强烈,其违法行为损害了众多家长学生的合法权益,对社会危害较大。市场监管总局基于过罚相当的考虑,对培训机构处以顶格罚款。
其次,教育培训行业社会关注度高。教育培训行业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具有公益性质和公共服务属性,亟须从逐利的产业回归良心的行业,从无序竞争回归健康发展。
第三,顶格罚款的教育警示意义突出。顶格罚款是对被处罚单位的严厉警告,是督促被处罚对象切实整改的有力推动。同时,顶格罚款对其他教育培训机构释放出严厉监管的信号,对强化行业自律、引导教育培训机构依法依规诚信经营具有强大的警示作用。
“此次,对校外培训机构是顶格罚款,但不是最严厉的处罚。罚款只是手段,整改规范才是目的。对于拒不整改、屡查屡犯、情节恶劣的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可以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校外培训机构应当警钟长鸣,切实落实整改,不能再次触碰法律红线。”陈志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