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删“鲁迅”伙伴们不淡定

  <p></p>

      新 学期开学之际,人教版新编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材删除了鲁迅《风筝》。早在几年前,《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多篇鲁迅的作品已经被“踢出”, 被网友称之为“鲁迅大撤退”。在教材“去鲁”的同时,约九成读着鲁迅文章长大的人认为其作品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生命力。

      在南都民调数据实验室和大粤网联合发起的问卷调查中,80后是回答问卷的主要人群,占7 0 .9 7 %,其次是9 0后和7 0后,分别占12 .9 %和11.29%,这既和上网人群及其习惯有关,但也一定程度反映了8 0后对鲁迅的文章有更深厚的感情。

      《孔乙己》印象最深刻

      据 统计,上世纪80年代至今,最高峰时期曾有28篇鲁迅作品入选语文教材,众多鲁迅作品伴随着小伙伴们走过中学时光。在本次关于鲁迅作品的调查中,《孔乙 己》荣登印象最深刻教材的榜首,共有36 .51%的支持率,其次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阿Q正传》,分别有28.57%和11.11%的网 友选择。批判、讽刺、反思是读者心目中鲁迅作品的三大特征。

      不到一成学生反感鲁迅作品

      虽然此前一直有言论指鲁迅作品“晦涩难懂”,但73 .02%的受访网友表示自己学生时代是喜欢鲁迅的作品,而表示反感或害怕的均有6.35%,还有14.29%不记得了。

      时至今日,曾经的学生已经离开课堂多年,当中有41.27%现在对鲁迅作品的态度是“欣赏”,表示喜欢的有39.68%.换言之,部分学生时代不喜欢鲁迅作品的人,现在反而对它有好感了。

      九成人认为鲁迅作品有生命力

      对 于近年来中学课本删除鲁迅作品,80 .95%的受访网友认为“不应该”,认为“大势所趋”的仅有19 .05%.与此同时,90 .16%的网友认为鲁 迅作品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生命力。在关于鲁迅作品的观点讨论中,34.92%认为鲁迅文章中不仅有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有对劳苦者的大爱,对弱者的同情,这 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也有28 .57%的网友表示,鲁迅的作品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读懂的,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体会都不同,还要融合在当时的大背景中来解读这些文学作品。

      [数据]

      1949-1966年31篇鲁迅作品入选教材

      据媒体报道,上世纪20年代,《故乡》、《风波》、《鸭的喜剧》、《风筝》等已经被一些学校用作教材。

      1949-1966年所选入教材的鲁迅作品有31篇。在各种文体中,杂文数量最多,且“大都有较强的批判性和政治性”。上世纪8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28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总数量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一度维持在15篇左右。

      2007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编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只收入鲁迅作品13篇,初中语文教科书里选入10篇,高中语文教科书里选入3篇。而其他版本如江苏版、山东版、广东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均不超过15篇。

      [声音]

      “记录了近代史的苦难片段”

      据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门一中语文课组长杨青兰介绍,目前高中人教版教材中保留下来的鲁迅的文章仅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三篇,之前的 《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已经削减。杨青兰认为,鲁迅的文章应根据当下时代背景做出适当保留,“鲁迅的作品记录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苦难片段,有些文章 的情感和思想不会因为时代流转而过时”。

      谈起学生对于鲁迅文章的反应,杨青兰称,学校里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 人”的段子。杨青兰认为,中学生之所以觉得鲁迅的文章难懂,一是因为鲁迅文章的思想内涵比较深刻,反映的时代和现在的学生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二是鲁迅部分 文章的语言仍是半文半白的句子,比较晦涩。

      杨青兰提到,许多老师也曾反映,教授鲁迅的文章就像教授文言文,先要扫清文字障碍,再要理解文章思想,还得了解时代背景,“非常费劲”。

      杨青兰提到,近年来教材不断改革,删减是件正常的事情,但不能对鲁迅的文章进行一刀切,“需要选择一些适合当代的文章,吻合当代思想的文章予以保留”。

      “去鲁”是思想多元化体现

      景 贤学校语文老师赵同生介绍,今年秋季学期,七年级的教材删除了《风筝》一文,目前仍然保留了《社戏》、《故乡》等多篇作品。由于新的春季教材尚未发布,暂 不清楚初中语文目前保留了多少鲁迅的作品,对于“去鲁”的现象,赵同生认为是社会思想多元化的一种体现,但其认为鲁迅的部分文章仍具有保留价值。

      [微言]

      @奚式告白13:我感觉去掉挺好。至少对我来说,小语文课本里的那些鲁迅的经典文章对我影响感触不大,因为时代隔阂太大。相反,现代散文倒比较受欢迎。如果想了解那个年代的事情,不一定要放在课本里,应该让大家自己去图书馆阅读鲁迅的作品。

      @JM曾莉莉:所有好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是自由奔放的创作,自由奔放地被选择阅读。出版鲁迅集和在教材中强制用来当应试工具,是两回事。我赞成撤走。当学生能把文字当成兴趣的时候,所有的文学作品他都可以选择阅读,应己所求。但把一些好的作品变成教科书就未必了。

      @jason_D K:像《狂人日记》、《社戏》这些文章很诙谐也很美好,一开始觉得好玩,长大了才发现是真的。这种领悟就是鲁迅文字的力量。

      @洪波维奇:不管语文课本怎么去掉鲁迅作品,我都力挺鲁迅。想当年,在老家农村读初三时由于喜欢鲁迅的作品,竟然可以跟几个好朋友从公社中学骑自行车往返飞奔60多公里到县城买鲁迅的《朝花夕拾》和《野草集》等单行本。

      采写:

      南都记者吕玉廉 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