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坚持创造创新的自觉(策展手记)

     人电影蜜蜂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花灯装饰,常沙娜设计。

     红旗CA774轿车造型,贾延良设计。

  近期,“国家·民生”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300余件展品,涵盖国徽设计、全国政协会徽设计、红旗汽车设计、北京奥运会相关设计等重要案例,从国家形象、日用民生、专业教育三个层面,展现了艺术与设计助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设计者们便以服务国家、服务民生为己任,用图案化、装饰化、象征化的手法,配合新的主题产生“新的民族形式”,以“现代化加民族化”的设计理念,赋予新中国形象清新、刚健、庄重的内涵。比如,展览中出现的红旗CA770轿车设计,其侧身线条源于明式家具平直挺拔的造型;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花灯装饰,借鉴了敦煌壁画图案;动画片《大闹天宫》,其角色设计取自传统戏曲人物。

  设计过程中,创作者们凝结集体智慧,深思慎取,反复推敲。负责国徽模型制作的高庄教授,在国徽的图案平面设计方案已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后,认为图案细节等方面尚有不足。于是,他特地向中央领导提出修改请求。这份巨大的勇气背后,饱含着设计师浓浓的爱国情、忘我的使命感,以及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在设计与美术中得到切实反映。其中,较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是1979年创作完成的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壁画群。7幅壁画的深远意义不仅是艺术性的——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大型公共艺术作品,重新引发人们对于形式美的关注与讨论;更是历史性的——在首都国际机场这样一个重要窗口,用新题材、新审美开风气之先,昭示着充满勃勃生气的新时期已然开启。适逢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壁画群及其他美术作品落成40周年,本次展览专设独立展区,全面回顾这批重要壁画的创作历程。

  在市场经济发展繁荣环境下,中国设计逐步迈入全面发展阶段,顺应各行各业新需求,服务民生,自主创新。例如,陈汉民设计的安全标志、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成为国家标准,对维护公共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常沙娜主持设计的中央人民政府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张磊等人设计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负责完成的涉外使领馆室内装修项目、人民大会堂局部室内空间的更新等,都延续着上世纪50年代确立的设计原则——现代化基础上的民族性表达,亦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性。重温这些带有历史记忆和时代温度的设计,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国设计不断创造、创新的自觉。

  进入新世纪,艺术设计成果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规模上,均远超过去。艺术与设计院校纷纷崛起,不但进一步完善了学术体系,扩大了学术视野,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艺术与设计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各界重视,社会各个层面的现实需求增多——既需要设计为国家形象更新、国家新的标准体系建设、企业战略规划等服务,也需要设计参与到重大历史题材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中去。这些任务虽带来一定挑战,但也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更帮助设计师不断迈向新的高峰。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再到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等,中国艺术与设计不断在重大国际活动中亮相,获得世界瞩目与认可。对这一系列优秀设计的梳理与展示,彰显了中国设计师在重大国际活动中展现出的综合实力。

  新时代,新起点,现实在更高的基点上对艺术与设计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如何助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如何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形象?这些都是设计界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继续成长的空间。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01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