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能帮孩子养成好习惯?教育专家:没有这些前提,21年也没用
文|秘籍君
有家长在后台问我说,自家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都说一二年级是树立习惯的最好阶段,她也非常重视这个。可问题来了:孩子根本不听她的。孩子放学后,她让孩子先做作业再玩,孩子不是找借口饿了就是说自己太累,强行按到课桌前也垂头丧气,抵触情绪非常强。人们都说21天能建立一个好习惯,怎么我家这位半年了也没养成好习惯?
其实,这位家长不明白,21天建立好习惯的说法,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曾经专注于家庭教育的钟思嘉教授说过,21天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好的行为,但若没有以下前提,想要建立好习惯,花21年也没用。
制定的目标得符合孩子最近发展区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成败效应”。指的是如果孩子做一件事,努努力就能做成功,他就能获得成就感,愿意继续努力;而如果孩子反复尝试总是不能成功,他体验到的是反复的挫败感,他就会放弃努力,不愿再尝试。
由此可见,想要让孩子自发主动地遵循新习惯,实施新目标,首先要确保目标的难度适中,不能过高,而是要“跳一跳够得着”。也就是说,家长给孩子制定的目标,要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即在孩子原有的水平之上,拔高那么一点点。这样,等孩子进入最近发展区获得成就感,就愿意继续挑战新的目标。就不会出现无论家长怎么催,孩子都无动于衷的情况了。
文章开头的家长错就错在,让放学后玩惯了的孩子一下子就要进入写作业状态,这脱离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若是改为这周玩二十分钟开始写作业,下周玩十分钟开始写作业,循序渐进,孩子的接受度会更好。
家长切莫催促过多,以防造成“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孩子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不适,从而产生逆反现象。举例来说,如果孩子这会儿正在看电视,家长说一句“该吃饭了!”孩子可能准备马上起身去厨房端碗,但如果家长不停歇地一个劲儿高声催促“快吃饭快吃饭快吃饭.......”孩子很可能直接坐在那里不起身,甚至这顿饭干脆就不吃了。
帮助孩子建立新习惯,家长要避免一味的反复催促。也许有家长会问,不催促,孩子怎么会行动起来呢?其实有办法。
与其让孩子被家长催着前进,不如让孩子主动前进。调动孩子的动力,可先“投其所好”。弄清孩子的喜好,用奖励措施来刺激孩子主动前进。
比如制定“星星表”和“礼物表”。跟孩子约定好,攒够多少星星就可以兑换什么样的礼物。礼物可以是玩具零食,也可以是和家长一起外出度假,礼物大小视任务完成的困难度来定。
约定好礼物后,就需要孩子为获得“星星”而努力。将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写在表格里(好习惯的制定要符合孩子最近发展区),完成一项就能得一颗星星。每天统计孩子得到的星星数,做得好了就用语言鼓励,强化孩子习惯养成。
这样一来,一边制定符合孩子最近发展区规律的习惯和目标,一边用星星和礼物来进行强化,孩子自然从心底里愿意去做。这样下来,21天不愁建立不了好行为。而好的行为一旦养成,继续强化,就可以变成好习惯。这样家长就可以省很多功夫,静待花开了。
像图上这样,给孩子每天设定目标,一开始不必贪多,每天三个就足够。每完成一个目标奖励一颗星星,孩子为了攒“星星”,会自觉自发地努力。
台历式儿童成长自律表,方便放置和查看,也有“星星表”的作用,一天一页,每天成本才一块钱,不仅能帮孩子养成好习惯,还能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值得有孩子的家长入手。
关注【育儿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疫苗接种、疾病护理、成长发育,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除了原创漫画文章,我们还会给您定期奉上实用育儿生活小常识,让你用科学的方式轻松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