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很多人并不知道

作为一个多年教育工作者,又是一个孩子的父母,我一直对家庭教育颇为重视。

我认真读过的第一本家庭教育启蒙的书,至今还记得。那是孩子刚出生那年,我在当当网上买的——《我的事业是父亲》。

这本书并不是很出名,不过现在还能在网上买到。价格也不算贵,估计盗版不少:)

这本书的作者蔡笑晚先生,以一位父亲兼成功教育家的双重身份,在物质生活条件还很艰苦的条件下,把几个孩子都培养成了优秀的“学霸”——六个孩子,五个博士一个硕士,分别如下:

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现为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曾在美国高盛公司任副总裁,现在纽约经营公司;三子蔡天师,美国圣约翰大学博士,现在国内发展;四子蔡天润,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工作,在上海创办私立医院;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银行工作;小女蔡天西,18岁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2岁获得哈佛大学博士,现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

他当年生活、教育子女还是20世纪70年代,那时候正是“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的时候。由于蔡先生的家风让他尤其重视家庭教育,所以把“父亲”作为了自己的终身头衔,他用他的教儿育女亲身实践,为天下父母开具了锦囊妙计:早教+早读+跳级+少年班=精英成才之路。

当然,时代不同了,并不是他所有的家庭教育经验都可以复制。但是还是有很多规律性的教育子女方法经验,值得我们当代做父母的人学习。

比如:“农民必须要抓住农时”,这是说早期教育的必要性,为了使农作物有好的收成,农民必须抓住农时,该耕地播种时就耕地播种,该施肥除草时就施肥除草;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抓住最佳教育时机至关重要。

再比如:“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是说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良师”的重要性。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许多家长虽然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却当不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就是不懂教育规律的后果。

还比如:“追求轻松做父母的人,肯定不会是好父母”,这是说家庭教育的艰苦性。蔡先生说:“追求轻松做父母的人,肯定不会是好父母,而且这种人因为没有把子女培养好,所以他们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轻松……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这不仅是私事,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

?

为了孩子的成才,蔡先生甚至放弃了自己做医生的事业,做了家庭补习教师来增加培养孩子的时间,以致于哈佛教授称赞他:“为父母者能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造就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真是不可思议!”

现在的一些教育理念,并不赞同为人父母者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要强迫孩子做自己曾经想做但是没有做成的事业,这是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在培育孩子过程中,就不应该寄托理想,可以“放养式”教育,任其“野蛮生长”。

社会现实也告诉我们:孩子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孩子影响不可谓不大。有的孩子分外出彩,而有的孩子却平淡无奇。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当然想让孩子成为那个出彩的人,听说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很少见过有“望子成虫、望女成鸦”的。

但是,什么样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很多人并不知道

01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经常说一句话: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就是这个道理。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孩子在学校早恋、或者结交了一些“坏同学”,因为少不更事的原因,做了很多傻事,甚至是违法乱纪的事情。可是父母在这之前,一无所察。发现之后才大吃一惊。其实很多症状早就已经显现,只是家长没有意识、没有察觉而已。

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

?

02

好孩子都需要好的教养

这个教养,不是名词,是动词。优秀的父母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他们学历、经历各有不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有的来自农村的孩子,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

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

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

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并熟读《唐诗三百首》和四大名著。

可见,好的教养,与父母学历无关,与物质条件无关。

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

?

03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或无意培养出来的。

其实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是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很多少年犯罪的案例,当调查案件的公安干警与孩子谈话时,发现他们都来自家庭教育缺失的家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还有的是父母天天忙工作、忙生意,只出钱不养育……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

?

04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来适应,逐渐来改变。这是教育“指挥棒”的问题,作为父母,决定不了什么。

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并不是完全对立和矛盾。至少,没见过从来不参加考试就能成长为高素质人才的人。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

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

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孩子因为“应试教育”而不喜欢上学,难道父母应该纵容或者默许吗?

有人说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初中就辍学了,可是你不知道他一样要饱读诗书,提升文化素质。

郭德纲自己也说:“干我们这行的,艺人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

所以说,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是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去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并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进行引导,给予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味的“填鸭”,把正常的学习变得索然无味。

好成绩当然也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家校合作,日益显得尤为重要。

?

?

05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原则: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有道理的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最难做到的。很多家长比较急躁,容不得孩子说话,孩子一旦辩解,就被视为“顶嘴”,长此以往,孩子就自然不愿意和父母多说一句话了。

如果能让孩子把父母当做最可信赖的人,他们遇到生活学习中的困惑,第一时间想到倾诉的人,就是你。

?

?

06

培养孩子的大格局

为人父母的都明白,为人处世,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

很多家长习惯于把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寄希望于给孩子找一个好学校、好老师,其实在这方面,主要还是靠家庭熏陶。

学校教育主要是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站在“知识本位”那边;

家庭教育必须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更重视孩子的性格和身体。

让家庭的归家庭,学校的归学校。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二者并行不悖,形成合力,更能相得益彰。

让孩子养成大胸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名人的传记——读英雄故事,长少年志气。让孩子从小学会用名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