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当了官依然可以考进士,这位掖县人在蓬莱任职期间就金榜题名
人都是有梦想的。在科举时代,“连中三元”可能是学子们共同的“梦想”。
所谓“连中三元”,即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实际上,且不说“连中三元”,即便是退而求其次的“连捷”(头一年乡试考中举人,次年会试接着考中进士),也是不容易实现的。查阅史料可知,终其一生都考不中进士的举人比比皆是——严格说的话,能从秀才考中举人就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也正是因为进士难考,不少举人在屡战屡败之后都会选择“躺平”——要么安心在老家当个乡绅(举人有一系列的特权),要么争取以级别较低的官位直接参加工作(举人有做官的资格,朝廷通常通过大挑等制度来给举人分别官职,但很显然是僧多粥少)。总之,就是放弃继续考进士。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一个“躺平”的机会就摆在了莱州府掖县籍举人綦才的面前(注:綦qí,这一姓氏在胶东半岛西部的莱州、平度、高密等县市分布较多)。
綦才,字桂亭,出身于掖县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綦鲸是贡生出身,曾在南和县担任过教谕(主管教育的官员)。而在父亲的基础上,綦才更进一步,在万历癸酉科(万历元年,1573年)的山东乡试中,他成功考取举人。
取得举人资格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士。家人亲友们自然希望綦才能够“连捷”。但可惜的是,他不仅次年没有考中,并且在接下来十二年的时间里(会试三年一次),始终与进士无缘。
到了万历十三年,作为一名老资格的举人,綦才得到了做小官的机会——朝廷一纸令下,安排他到相邻的登州府,去担任蓬莱县教谕的职务。
十多年考不中进士,如今又当上了小官。在很多人看来,綦才应该是要选择躺平了。然而,綦才自己却不这么想。
一来从掖县到蓬莱的路途比较近,上任并不消耗太多时间;二来教谕的工作相对清闲,本身就有大把的工夫来读书。到岗之后,綦才就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准备考试。
明清时期,举人在做了官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考进士。綦才在万历十三年上任蓬莱,万历十四年就去参加了丙戌科会试。而没想到的是,此前十多年考不中,他这次带职考试,竟然就金榜题名了。
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显然不高,因此《掖县志》《蓬莱县志》都专门着以笔墨。《掖县志》称:“綦才,由蓬莱教谕登第。”《蓬莱县志》称:“綦才,掖县举人,十三年任(县教谕),成进士。”
在考中进士之后,綦才被重新授予了官职。而“资格”不同,起点自然也不一样。这一次,他直接成为了“知县”(河南嵩县知县)。几年之后,又选授为四川道监察御史。在任期间,他也取得了一番政绩。《掖县志》称赞道:“巡视河南,豁积欠无算。”从以上经历来看,綦才的人生轨迹还是相当励志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