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抗战就牺牲64.5万人,川军的故事你知道么?

  我们今天提起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人们总会习惯性地说“川人从未负国!”

  诚然,历史上,川人每至民族存亡之际,总是以敢于肩挑民族重任而见著,他们在民族史上作出的贡献,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历史上,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因为它土地肥沃,既有河可灌,又有险可守,因此自古以来,它也是历朝历代最富庶的所在。

  然而,一面是物产丰富,财帛千金,另一面川人在抵御外侮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同样令人折服。

  

  一、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四川开始南下灭宋。

  由于蒙古铁骑在战争中的一贯风格就是一旦抵抗,则势必屠城。

  结果蒙古军入川之后,果然遭到了川人顽强的抵抗,他们也因此对川人展开了血腥的屠杀。

  按照相关历史数据记载,蒙古入侵前,四川的人口大致有1290万人,然而直到战争结束,四川的人口竟锐减至60万人的地步,川人在抵御民族外侮时所表现出的精神可见一斑。

  因此,人们每每提起这段悲惨历史,总会以川人“举省殉国”形容之,为了扩增川人的人口基数,也才有了后来的“湖广填四川”。

  明末清初时,川人在抵抗清廷时,表现得亦尤为悲壮。

  

  二、历史上川人表现得最可歌可泣的还是在抗日战争。

  在抗日战争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川军前后出兵共340余万人,占全国征兵人数五分之一以上,战后伤亡失踪64.5万,亦占全军五分之一以上。

  那么,历史上川军在抗战期间,到底有哪些故事呢?

  本篇文章,笔者将带领大家再一次领略川军风范。

  

  三、民族大义面前,昔日的四川军阀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

  民国年间,四川军阀林立,他们之间经常相互攻伐,大的军阀大致有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和范绍增这五位。

  然而,四川军阀的割据战大致在1937年戛然而止,并且开始枪口一致对外,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大举侵华。

  事关民族大义时,川人再次挺身而出。

  那时候,蒋介石还在搞“攘外必先安内”那一套,弃民族危机而不顾,大肆围剿我共产党人。

  关键时刻,四川头号军阀兼省政府主席刘湘挺身而出,公开力挺毛泽东“枪口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大义凛然地向全国人民与蒋介石政府喊话说:

  和平果已绝望,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求当局早决大计,甫澄愿率川军供驱遣抗敌!

  当时刘湘不仅是四川省主席,还是四川各军总司令,更是蒋介石钦命的剿匪总司令,是真正意义上的四川执牛耳者,川中王。然而仅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他就致电蒋介石,表达了自己愿意“率川军供驱遣抗敌”的决心。

  在1937年8月7日,在国民政府的最高国防会议上,刘湘又代表川军发言说:“只有抗战才能救亡图存获得民心,只有攘外才能安内!”

  同时,为了表明川军作战的决心,刘湘又当堂为国军众将作出了表率:“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担!”

  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刘湘所代表的川军展现出来的气魄与担当,着实令人钦佩。

  

  四、壮士出川,奔向侵略者

  1937年9月初,首批川军十万余人分三路出川作战,第一路是邓锡侯所率22集团军,奔赴山西;第二路是刘湘亲率23集团军,东出参加南京保卫战;第三路则是杨森所率第20军,最终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

  然而,川军在出川初期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当时国民政府为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大致把抗日战场分为九大战区,各地军阀也被相继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比如我工农红军一、二、四军就改编成了“国民革命第八路军”。

  最先出川的川军是杨森所率第20军,然而这支部队在刚刚出川时,本应被编入国军序列加入第二战区,最终却被阎锡山嫌弃驱逐出晋,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历史上川军内部的混战,是国内军阀中打得最激烈的,大小战斗几百场。

  这就导致川军的家底与积蓄都被内耗拼光了,因此等到川军出川时,许多战士只剩下老套筒、破军装和破草鞋了。

  当时重庆还是属四川下辖,而由于蒋介石把国民政府临时迁至重庆,因此四川本应用于川军的军需用度,都被优先调配给了陪都重庆。

  所以,历史上出川抗日的川军,实际上是一支贫弱之师,加之长期军阀混战,内部军纪更是有所松懈涣散,在彼时的整个国民革命军序列,他们几乎算作是军纪、军容与战力最劣等的。

  

  五、被阎锡山排斥的川军

  杨森所辖第20军出川时,被蒋介石委派至第二战区阎锡山麾下。

  结果川军入晋之后,阎锡山却对这支部队多有防备与鄙夷。

  阎锡山对川军的排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嫌弃川军军纪、军容与战力,认为他们在加入第二战区后,会败坏晋绥军的形象,在抗日战场上给晋绥军拖后腿。

  二、川军初至第二战区的整体表现为军纪略为涣散,阎锡山认为他们不易受管教,在战时会误了大事。

  三、总体来说川军既不能打仗,还可能会拖晋绥军后腿,败坏晋绥军形象,那么交付其装备、军需与粮草等,对第二战区来说,就是浪费。

  

  阎锡山基于以上考虑,在川军初抵第二战区时的表现是极其轻侮排斥的。

  而川军本就贫弱,无论装备、军需,对他们来说,都是问题,尤其是温饱,更是迫在眉睫。

  就在阎锡山断了川军的粮草之后,川军中终于有人擅自就地征粮,滋扰当地百姓,阎锡山知道后,更加怒不可遏,马上致电蒋介石将川第20军驱逐出晋。

  一时间,川军在各大战区,形象大跌。各大战区司令长官纷纷致电蒋介石,不愿与之并肩作战。

  川军遭遇了成立以来最大的屈辱与鄙夷。

  然而,当时正是国难用人之际,加之蒋介石也不想寒了川军抵御国难的心,因此有意把第20军调去程潜的第一战区。

  当时的第一战区在阎锡山南面,李宗仁西面,属于后方序列,战事燃至此地,尚且需要些时日。

  因为当时,前线的各战区司令长官,总体对这支川军表现得嗤之以鼻,同时蒋介石也担心他们坏了前线御敌的大计,因此有意让他们到后方战场巩固中原防线,发挥余热。

  然而,第一战区的程潜,却同样对第20军表现得极为嫌弃。

  程潜果断拒绝了蒋介石的提议,并以第一战区暂无战事,应将国防力量优先供给于前线战场的借口,把川军像皮球一样踢了出去。

  

  六、被各大军区推脱不接受的川军,最后被李宗仁吸纳,掉入其所辖战区

  这时候,蒋介石也很不耐烦了,关键时刻还是李宗仁挺身而出说“无不可用之兵,只有不可为之将”,将第20军调赴其所辖第五战区。

  此时的川第20军,历经屈辱与轻视,早已在肚子里攒着一股劲儿,誓要在战场上一雪前耻,挽回形象。

  不得不说,李宗仁对第20军还是不错的,不仅尽量满足其装备、军需和粮草等需求,还对川军委以重任。

  

  七、川军打出威名的第一战,淞沪会战。

  这一天,淞沪会战爆发,杨森率领第20军,以决绝之势,第一时间奔赴战场。

  整个淞沪会战,异常惨烈,双方在此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在战斗中,川军悍不畏死的气魄,震惊三军,彻底地洗刷了之前的屈辱与冤屈。

  川军英勇善战,斗志昂扬,大大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他们之前从不知道,中国还有战斗意志如此强大的军队。

  至11月淞沪会战结束,第20军几乎全军为国捐躯,死在了与敌拼搏的战场上,仅剩2000余人幸存。

  从此,再未有人敢对川军说三道四,阎锡山、程潜等也一改之前对川军的轻视态度,对其大为赞扬。

  

  八、川军打出威名的第二战,滕县保卫战

  继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为了使得其南北战场连成一片,开始大肆入侵咽喉要地徐州,徐州会战一触即发。

  为了粉碎敌人南下企图,李宗仁再次对川军委以重任,急调邓锡侯所部第22集团军至滕县阻击来敌。

  此前日军在与川军交战前,曾对川军有过这样轻侮的评价:

  他们(川军)的军纪、装备与战力,都是国防军中最劣等弱势的,只要击毙其指挥官,剩下的均是乌合之众……

  然而,当淞沪会战与川军首次交锋后,日军对川军的战力这才大吃一惊,然而仍旧认为“只要击毙其指挥官,剩下的均是乌合之众”。

  在滕县保卫战时,日军这才彻底为川军的战力所折服。

  

  当时,日军三个师团3万余人,攻击滕县,而我方仅有第22集团军下辖的122师驻守此地。

  所有人都知道,驻守此地,注定是九死一生。

  然而时任122师的师长王铭章接到李宗仁命令驻守滕县时,表现出来的气魄,却深深地折服了李宗仁。

  王铭章极为爽朗地大笑说:“我们川军,感谢李长官的信任。当此民族存亡之际,川军愿意为了民族,与日军决一死战。同时,我们也感谢李长官给予我们一雪前耻的机会!”

  在战前动员时,他又对士兵们慷慨激昂地说:

  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20年内战之罪愆了。

  

  最终,王铭章将军率领122师全体将士,在滕县英勇御敌。

  1938年3月17日,滕县被日军攻陷,王铭章将军与122师全体4000余战士,壮烈殉国。

  消息传出,震惊全国。

  人们之前对川军的轻侮彻底抛净,心里只有对他们无尽的尊崇与敬佩。

  川人从未负国!

  虽然滕县保卫战,川军杀敌有限,然而此战的战略目的绝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固守了咽喉,为后来的“台儿庄大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川军在滕县保卫战的不朽功勋,也就没有台儿庄大捷,这是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也承认的事实。

  

  九、人民不会忘记川军为抗日战争做出的牺牲,那些牺牲的烈士忠魂永驻

  王铭章将军壮烈牺牲之后,三军哀悼,毛主席在悼念将军的挽联上这样写道: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

  此战之后,川军在抗日战场上越战越勇,总共出兵340万,最终64.5万人牺牲,他们的伟大战绩,彻底折服了国人,也奠定了其在国人心中“无川不成军”的神话。

  致敬川军,他们为国家与民族所做出的牺牲,不可磨灭;他们的光辉事迹,也必将丰碑长存,永垂不朽!

  

  图:来源网络,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