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启威与青岛
可以利用话剧深入到农村进行宣传演出,还可以调查崂山地形,必要时和鬼子打游击。
——俞启威
俞启威(1912~1958),又名黄敬,祖籍浙江绍兴。1912年出生在北平。1930年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1931年至1933年,就读于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委员。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不久参加领导北平“一二.九”等学生运动,并担任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学委书记、北平市委书记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参与创建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晋察冀区党委书记,冀中区党委书记,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平原分局书记。参加了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期间,担任晋察冀边区财经办事处主任,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企业部部长。建国后,先后任天津市市长、市委书记,中共一机部部长、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南下请愿
俞启威的姐姐是俞珊。他俩年轻时喜欢戏剧活动,参加了上海的“南国社”,从事左翼戏剧活动,与田汉、田洪、洪深等都有往来。后来,俞珊与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太侔结婚。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1931年赵太侔任青岛大学教务长。
1930年8月,王林以王弢的名字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从北京来到青岛,与青岛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冬季转为中共党员。1931年春,他建立了青岛大学地下党支部。
1930年初冬,俞启威入国立青岛大学作旁听生,和学校的地下党支部书记王林同住一个宿舍。次年暑假,他考入青岛大学物理系后,由上海来到青岛,积极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千里河山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蒋介石密令东北军张学良部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全国愤怒。成千上万的学生涌向南京,向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请愿,要求政府对日宣战,收复失地。
随着东北的日益沦陷,青岛学生异常愤怒,要求对日宣战的呼声一天比一天高涨。青岛当局惊恐万状,宣布任何反日救国活动“不准出校”,“不准上街”,“不能聚众集会”,还一再以“青岛环境特殊,容易引起国际争端”相威胁。青岛大学当局也借口“青岛环境特殊”,要求学生“不得有越轨行动”等等,千方百计阻止学生的爱国行动,企图将学生活动限制于校园内。
在中共青岛市委和青大党支部的领导下,青大学生奋起罢课,成立反日救国会,并响应山东省委和全国学联的号召,筹备赴南京请愿。12月2日,青大学生南下请愿团一行约180人,不顾青岛当局的阻挠,抢上火车,奔赴南京。4日,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示威请愿,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团结抗日,收复失地。青大学生的南下请愿行动,极大地震动了青岛当局的军、警、特、宪,便派出爪牙进行监视。
俞启威是这次南下请愿活动的组织者之一,革命热情高涨,表现出突出的活动能力。青大党支部决定吸收他为中共党员。市委书记李春亭(即祖茂林)考虑到他的家庭出身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指示党支部多加考验,再向本人说明,后吸收他加入党组织。因此,俞启威生前填履历表时,一直将入党时间写为1932年。
海鸥剧社
1932年春,蒋介石叫嚣“攘外必先安内”,纠集了几十万大军,“围剿”要求出兵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对于全国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则进行了残暴的镇压。中共青岛地下市委为了有利地进行斗争,指示青岛大学党支部,组织一些合法的、公开的社团,以团结广大同学再接再厉地进行民主爱国活动。于是,青岛大学先后组织了时事讨论会、新文艺研究会和海鸥剧社等,借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校内抗日发展到社会上。
新文学研究会有王林、俞启威等参加,对内则称为“左联”,经常向青岛地下市委汇报活动情况。
海鸥剧社于1932年春正式成立。俞启威此时已是党支部成员,因他曾在“南国社”当过演员,和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有联系,又有社会关系做掩护,因此让他出面组织“海鸥剧社”,由他负责。刚开始时,参加的人有王林、体育干事王东升、旁听生崔嵬、数学系学生张福华、图书管理员李云鹤(即江青)等十几个人。
俞启威的姐夫赵太侔在济南时,曾创办过山东实验剧院。崔嵬、李云鹤都是剧院的成员,也是跟着赵太侔到青岛大学的,所以海鸥剧社想聘请赵太侔作指导。赵太侔在政治上对海鸥剧社持怀疑态度,但私人关系上又十分密切,因而采取了“折中”的态度,既不接受聘请,也不干涉剧社的活动。
海鸥剧社成立后,俞启威经请示青大党支部,向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田洪和赵铭彝汇报了剧社情况,要求作为“左翼剧联”的青岛小组,被总部批准。新版《辞海》里记载:“在北平、南京、武汉、南通、广州、太原、青岛等地建立分盟或小组……对开展无产阶级戏剧运动,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反映三十年代初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海鸥剧社成立后,在俞启威的努力下,赶排了两出话剧。1932年5月28日,首场在青大小礼堂演出《月亮上升》和《工场夜景》两个剧目。能在学校礼堂演出,也是靠赵太侔的暗地支持。第一出世界名剧《月亮上升》,是英国爱尔兰剧作家的名作,叙述一个民族革命者与拿着政府通缉令准备逮捕他的警察作斗争的故事,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传奇色彩。第二出进步话剧《工场夜景》,反映了惨遭残酷压榨和剥削的上海产业工人的生活及其反抗斗争,由俞启威扮演男主角。当晚演出时,校内外“观众不下千余人,济济一堂,诚属空前盛举,颇得观众赞美”。这两出话剧在“九·一八”事变后演出,很有现实意义,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反响良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海鸥剧社的演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忱,他们深受启发和鼓舞,很多同学从只顾读书的书生变为抗日救亡的积极分子,也对青大的学生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久爆发了青岛大学第三次全校性爱国罢课运动。6月30日,当时中共领导的上海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文艺新闻》用《预报了暴风雨的海鸥》为题,热情报道、赞扬了这次演出。俞启威把海鸥剧社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被《文艺新闻》称为“预报暴风雨的海鸥”。
这年五六月间,青大学校当局执行反动政府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阴谋布置,出台了压制学生运动的对策:一是取缔学校图书馆里极有限的马列主义英文著作和中文进步书刊,不准借阅这些书刊;二是推行“学分淘汰制”。两者的目的都是禁锢学生思想,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无暇关心国家兴亡的大事。中共青岛市委经过分析,指示青大党支部发动全体学生反对“学分淘汰制”。地下党支部为了反对这一阴谋和配合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秘密联络,成立了“国立青岛大学非常学生自制会”,向校方提出:取消“学分淘汰制”,取消学生住宿费,图书馆学术公开等。学生的正当要求遭到青大当局的无理拒绝后,全校学生又一致通过罢课决议,并发表宣言,申明不达目的,决不复课。青大党支部还根据青岛地下市委书记李春亭的指示,派代表到本市、本省和北平活动,争取更多的支持。罢课斗争越演越烈,南京国民党教育部恼羞成怒,下令开除为首的学生代表,并宣布解散青岛大学,勒令学生3日内离开学校。这样,学生纷纷离校回家。因青岛国民党警察局密探要抓捕王林,王林只得逃离青岛。青大当局则用“甄别”的名义,开除了100余名学生,几乎占在册学生的三分之一。
秋季,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俞启威因与赵太侔的特殊关系,重新返回青岛,在山东大学继续上学,继王林之后担任国立山东大学党支部书记。
这个时期,青岛市委重新组建,乔天华任青年委员兼青岛左翼党代表,俞启威任宣传委员、左联领导成员,负责领导左翼剧联,被破坏的活动重新恢复,并从学校扩展到了社会上。青岛市委给党中央的报告中写道,“关于群众组织……左联、剧联、读书会、社会科学研究会、世界语学会等,都已相继建立……左联社员有二十余人”。青岛左联在青年中组织了“汽笛文艺社”,联络了一批进步文艺青年,如于黑丁、周浩然、彭也夫、姜宏、林映等人。他们在报纸上出版公开的《汽笛》周刊,并秘密出版油印刊物《汽笛》在工厂里散发。
俞启威把主要精力用于领导和组织海鸥剧社的活动,剧社发展到了20多人。在校内,发展了杜建地、李岱思等人。在校外,因为崔嵬曾到文德女子中学(今青岛八中)、电报局辅导话剧活动,又从女子文德中学吸收了李秀英、梁桂珊等人,从电报局吸收了杨浴昆等人,还有福禄寿电影院(今红星电影院)的赵星火等人。
1932年秋天,海鸥剧社先后在山大礼堂演出《一致》、《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在青岛大舞台演出《乱钟》、《SOS》、《婴儿的杀害》等话剧,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的俞启威,在学习之余,不仅要参加中共青岛地下市委的领导,参加左联活动,领导剧社,联系场地,组织演出,还要亲自扮演角色,忙得不可开交。
放下你的鞭子
1932年冬天,崔嵬接到上海陈鲤庭创作的舞台剧本《放下你的鞭子》,便将其改编为街头剧《饥饿线上》,在广场演出。此时,俞启威认为,东北沦陷,华北危机四伏,日本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入侵,他提出:可以利用话剧深入到农村进行宣传演出,还可以调查崂山地形,必要时和鬼子打游击。春节期间,俞启威同崔嵬、李云鹤、杜建地、赵星火、梁桂珊和李秀英等人,带着简单的服装道具深入崂山农村,用当地方言为农民演出。第一次看到话剧的崂山农民反映很好。他们又运用上海“剧联”工人剧团的经验,深入工人区,用工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言演出话剧,受到工人群众的热烈欢迎,鼓舞了青岛人民抗日救亡的斗志。
1933年夏,因叛徒出卖,青岛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俞启威被捕入狱,崔嵬等人避险离去,海鸥剧社因此停止了活动。俞启威被捕后,经家属多方奔走,找国民党上层关系营救,于同年秋天出狱,从此离开青岛到了北京,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后来成为著名的“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
青岛左联在俞启威离开青岛后,还活动了一个时期,但左翼剧联和海鸥剧社再也没有恢复。
主要参考书目:《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十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