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江苏16人当选!来看这些熠熠生辉的“星”

  今天,喜悦的气氛洋溢在江苏,就在江苏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召开的同一天,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江苏16人当选!这些熠熠生辉的“星”都是谁?一起来看下吧。

  

  11月18日上午,2021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4人。江苏共16人当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目前在苏院士共11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4人,为全国省份最多。

  江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南京大学马余强(数学物理学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史生才(数学物理学部)、苏州大学迟力峰(女)(化学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南京大学谈哲敏(地学部)、南京理工大学陈光(技术科学部)、东南大学顾宁(技术科学部)。

  江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南京理工大学付梦印(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蓝羽石(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南京工业大学应汉杰(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王明洋(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东南大学刘加平(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胡亚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河海大学唐洪武(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农业学部)、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肖伟(医药卫生学部)。

  以下是部分江苏新当选两院院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马余强(数学物理学部)

  

  马余强主要从事软物质物理研究,致力于运用统计物理学研究活性物质的非平衡集体运动以及生命物质中细胞的界面物理,做出了系统性、原创性工作。他在活性物质的宏观集体运动理论和微观机制方面做出了若干首创工作:建立能正确刻画活性物质宏观集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发现有序相出现长波涨落,从而提出活性物质集体运动的失稳概念;他揭示活性物质中拓扑缺陷的微观起因,率先提出无需流体亦可激发其拓扑缺陷。进一步阐明宏观集体运动失稳起因于微观拓扑缺陷的反常超扩散动力学。他运用界面调控的物理图像,系统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纳米载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三类重要界面作用,形成国际上有特色的统计物理研究思路,推动统计力学在该领域的发展:他首次发现粒子旋转入侵细胞的规律及自发渗透细胞与受挫包裹的新机制,在国际上最早通过理论探索生物相容性好的DNA载体与细胞相互作用,从而提出负电载体通过角攻击方式高效进入负电细胞膜的“类电荷吸引”物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史生才(数学物理学部)

  

  史生才,男,1964年12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学术委员会主任、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史生才于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史生才于201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他领导研制的太赫兹超导探测器成功应用于我国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国际天文大科学装置ALMA和SMA等,并将在我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上实现应用,支撑推动我国太赫兹天文学的发展。

  苏州大学迟力峰(化学部)

  

  迟力峰,女,汉族,1957年10月出生。现为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担任ACS Nano, Chem. Commun., Small, Acc. Mater. Res.等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2016年获美国 ACS Nano Lectureship 奖;2017年获IUPAC 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2020年先后入选为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以及中国化学会首届会士。迟力峰长期在物理化学领域从事表界面分子组装及反应的研究。提出表面晶格调控的分子组装反应方法,从单键层次获得了表面对分子选择性活化的新认知。利用表面结构效应和分子定向组装,实现了正构烷烃的选择性脱氢、聚合及烯烃化;揭示了单晶表面对分子选择性活化与偶联的作用机理;建立了介观尺度分子长程有序组装方法。她的研究对表面物理化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累计发表SCI论文450多篇。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滕皋军 1962年8月生,籍贯浙江金华,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和介入中心主任,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前任主席。滕皋军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为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和持续性贡献,特别是在肝癌、外周血管及脊柱等领域的介入治疗有突出成就。他首创了10余项介入新技术,发明和创制了放射性粒子支架以及支架植入相关技术和理论,大幅度提升了恶性肿瘤导致的食管、胆管、门静脉及气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作为分子影像学的开拓者,他发展了多项分子和功能影像新技术与新应用,并与介入技术融合,引领介入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

  南京大学谈哲敏(地学部)

  

  谈哲敏教授自1986年起先后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留校任教,1999年晋升教授。历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主任、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务。谈哲敏长期致力于大气动力学、台风动力学与大气可预报性等领域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围绕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动力学及预测这一国际重大科学前沿,在大气边界层动力学、台风动力学和灾害性预测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研究成果,在天气动力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为提高我国灾害性天气研究的国际地位、推动灾害性天气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谈哲敏全力推进实施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相关成果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并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

  东南大学顾宁(技术科学部)

  

  顾宁 1964年5月生,籍贯江苏南京,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要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杰青、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会士(AIMBE Fellow)。国家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两任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主持人、全国百篇优博指导教师。顾宁长期从事纳米医学材料研究,在医用高性能铁基纳米材料和磷脂材料制备、表征与生物效应等创新研究中做出系统性贡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以铁基纳米材料和磷脂分子为两大基础材料,构建以磁性微泡为代表的诊疗一体化材料体系;发明磁致内热法、液相中微纳颗粒磁矩图像法测量等新方法,发现铁基纳米材料的双酶与多酶效应并阐明机制,研制并获批医用纳米氧化铁弛豫率国家标准物质和类酶活性测定的国家标准等。发表SCI期刊论文五百余篇,正面他引万余次,编著三部,授权发明专利百余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蓝羽石(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蓝羽石,男,1954年9月生,汉族,山东青岛人,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电科28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军队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工电子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C4ISR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带教导师。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同年进入中国电科28所工作,长期工作在国防科技一线,从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先后主持承担多项国防重大预研课题、国防973项目研究,提出网络化指挥信息系统体系架构自主适变理论方法,主持研制成功多项军队重大指挥信息系统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值得关注的是,蓝羽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28所建所近60年来第一位院士。

  南京工业大学应汉杰(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应汉杰,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本硕均就读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博士就读于南京化工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现为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应汉杰创新性地将细胞的代谢与遗传特性开发成为能量调控、细胞时空调控和细胞集群调控等系列调控细胞代谢反应的普适性技术,显著提升了细胞代谢反应过程的产品得率和生产效率。尤其是所发明的细胞集群调控技术,在全球工业规模实现了细胞的长期连续使用,为生物制药以及其他工业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工程科技解决方案。获新药证书l本、药品注册证4件;获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和5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项排名第一)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王明洋(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王明洋,1966年1月出生于湖北仙桃,1984年9月入伍,文职一级,专业技术二级,高技术武器工程防护领域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明洋教授长期从事防护工程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30余年来,针对军事强国先后研发的常规钻地弹、超高速动能弹、小型钻地核弹等高技术武器严峻现实威胁,紧贴我国战略防护工程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高技术武器毁伤机理和防护技术难题,持续开展了相关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技术研究,自主研发了成套实验设备。主持承担了国家973、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和军队重大课题50余项。

  东南大学刘加平(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刘加平 1967年1月生,籍贯江苏海安,现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土木工程材料专家,是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和超高性能化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发展了收缩开裂的理论体系,创新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立了减缩抗裂、力学性能提升和流变性能调控三个关键技术群,发明了系列功能材料,成功应用于110余项重大工程。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91件,获国际专利14件,发表SCI/EI收录论文258篇,主/参编标准或规程22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突破了收缩裂缝控制的国际难题,引领了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化应用,为土木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胡亚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胡亚安院士,1965年2月出生,湖北云梦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随后进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至今。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所长、通航建筑物建设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航运协会(PIANC)升船机工作组主席。胡亚安致力于内河水运通航建筑物的前沿技术攻关、核心装备研发和重大工程实践,是交通运输部“高坝通航建筑物建设技术创新团队”总负责人。研发了世界唯一的超大型非恒定流减压试验装备,创建了阀门分级防空化技术体系,攻克了高水头阀门空化难题;研发的阀门安全保障成套技术和高通过能力船闸输水系统,突破了超高水头船闸安全高效输水技术瓶颈;发展了升船机水动力安全控制理论,研发了大尺度升船机整体动态试验平台,创新了升船机多元耦合稳定控制技术,建立了多因素通航安全综合评价体系。

  河海大学唐洪武(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唐洪武,教授,1966年出生,江苏建湖人,中共党员,先后于1988年、1991年、1996年获河海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长、《河海大学学报》主编等。唐洪武长期致力于平原水动力学与河湖治理工程研究及实践,是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平原弱动力区多尺度水动力重构的理论方法、工程技术体系和多目标水力调控平台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成果成功应用于长三角、淮河、珠三角、鄱阳湖等平原地区150多项重大河湖治理工程规划、设计、运行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农业学部)

  

  沈其荣,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曾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主题专家、国务院学位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学部专家咨询委员、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组组长等职务。沈其荣院士长期从事有机(类)肥料和土壤微生物研究与推广工作,以施用全元生物有机肥为核心技术的防控土传病害综合技术体系效果显著,为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肖伟(医药卫生学部)

  

  肖伟,中药学博士,研究员,博导,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成药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肖伟在中药新药创制、生产过程质控、智能制造领域潜心研究30余年,为提升我国中成药、天然药物研发和制造技术水平做出重大贡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973”首席科学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1、2)。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郑焱 杨频萍 王拓 谢诗涵 仲崇山 张宣 叶真

  编辑:董双

  点分享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