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乱世,立志学医,历经磨难,终成一代医学大家
张仲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被称之为“医圣”,他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对后世的中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医最基本的原则,也可以说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张仲景留下了旷世之作《伤寒杂病论》,成为以后历代学医者的必读书目。张仲景的一生都是医者仁心的代表。
生于乱世
张仲景出生于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上外戚与宦官专权,破坏朝政。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富家田有千亩,而贫者无立锥之地。
统治者荒淫无道的统治,引发了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全国各地几乎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黄巾军起义。虽然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腐朽的统治者。但战乱使更过的民众流离失所,几乎达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
同时,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各处都是哀鸿遍野,饿枉千里,景象惨不忍睹。这社会惨剧,从小在张仲景心里埋下了厌恶官府的种子,同时也埋下了立志学医悬壶济世的种子。
立志学医
张仲景出生于东汉一个贵族家庭。东汉时期世家大族势力都比较强大,即使没落,也非一般家庭可比。张仲景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从小有机会接触很多古代典籍,从小就可以开阔视野,增长学识。在阅读史书的过程中,对医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尤其对前代医学大家特别仰慕,立志一定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医者。
张仲景从小就表现出聪明好学细致的特点,尤其是好学与细致是学医并不可少的品质。父亲本来希望张仲景可以走上仕途,重新光耀家族。
但张仲景看到如此作为的朝廷,对为官之路产生了厌恶心理。将全部精力用到了医学研究上。
到了汉桓帝延熹四年,张仲景开始跟随同郡名望很大的医生张伯祖学习医术。张伯祖在当地很有名望,深受本地百姓爱戴,每天找张伯祖看病的病人络绎不绝。无论多忙,张伯祖对待病人都尽心尽责,事无巨细。尤其是对病人病症的分析,和药物的使用,都十分慎重。师傅做法对张仲景以后看病行医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张仲景跟随张伯祖学医期间,无论是外出会诊,还是上山采药,还是汤药制作,从来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师傅也特别喜欢这个徒弟,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博采众长,成一家之言
张仲景除了向恩师学习之外,还仔细专研以前医学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阴阳大论》等前辈经典医学作品。其中《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对张仲景影响很大,对张仲景伤寒论起到了启蒙作用。古典医学著作中蕴含了无穷无尽的智慧。
张仲景除了专研以前经典的医学著作以外,还博采众长。在行医实践过程中,广泛收集民间有用的方药,经过仔细的辨别,收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还对民间流传的其他治病方法加以研究总结。其中就包括现在被广泛使用的针灸。
经过数十年坚持,张仲景已经搜集了浩如烟海的资料,同时在临床经验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总结的方法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虽入官场,不废医术
张仲景虽然讨厌官场,但也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还曾经做到长沙太守,这已经算是封疆大吏了。在古代社会,平民与贵族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不能随便接触。但是看病又不得不接触。随后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每逢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不问政事,专门为百姓治病。所以每到初一和十五,官府门口人山人海,特别热闹。之后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后来东汉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为了远离祸端,张仲景辞官来到岭南隐居,可以一心一意研究医术,撰写医术,希望可以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用的经验。
经过反复修改,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但是让人难过的是,原著很快就失传了。后来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张仲景虽然完成了一生最大的心愿,但依旧执着与医学,直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西晋统一天下后,后人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让后人更好缅怀这位医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