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人物|彭强:白剧名家,一管口琴引发的戏剧人生

  20世纪五十年代,或者再往前推一些,四十年代,昆明汽车总站一位开过教练车,也开过煤炭车的驾驶员,如何把一管口琴,作为定情信物,送给自己心仪的姑娘,并结婚生子,我们已无从想象,只知道他后来调到曲靖沾益,并于五十年代末从沾益调至下关汽车总站,和云南纺织厂上班的妻子一起,将一家子搬到下关。

  1963年,他们生下最小的孩子。

  

  难忘的口琴岁月

  这个孩子和他的哥哥姐姐、老爸老妈,一家九口人,生活在下关西大街一间不到30平米的单位宿舍,黑暗小屋,一贫如洗,就连睡觉的床架,也是跟单位租借的,只有那一小管口琴,让母亲在整理衣物时发现后,被父亲无数次吹响在这个孩子的耳畔,让他从落地那一天起,就在口琴声中成长,那些口琴声有经典的世界名曲,也有当时非常流行的样板戏,还掺杂着一个隔壁外省人的吉他声。黑暗拥挤的小屋,艰难不易的生活,口琴声既是解乏散郁的出口,更是温暖明亮的艺术之光,照亮这一家子的生活,与吉他声一起,早早唤醒这个孩子的文艺之心,让他从上小学开始,就成为班里的艺术尖子,后来理所当然地走上戏剧(曲)之路。

  他就是国家一级演员,大理州白剧团原副团长,专职导演、编剧彭强老师。2022年11月23日,在他曾经是空姐的女儿开的,一个名叫“水麽麽”的餐吧里,听他讲12岁开始至今,从事戏剧(曲)编、导、演近50年的戏剧人生,从学滇剧到表演,到白剧演员、导演,再到编剧,表演、导演、编剧作品近百,还出版了一本书:《梨花情缘》。下一步,他还打算整理一本自己的编剧作品集。

  一小管口琴引发的戏剧人生,如此曲折艰难,又如此喜悦丰盈。

  

  采访现场

  选入省艺校,专业学习滇剧五年

  4岁那年,彭强永远失去了父亲,也永远失去了伴随他成长的口琴声,包括口琴声里的样板戏。

  带着七个孩子,母亲迫于生活压力,去下关总站流动食堂当职工。年仅4岁的彭强无人照看,只能看着那一小管静默的口琴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他听到西大街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传出样板戏,那些熟悉的口琴旋律从空中飘来,仿佛父亲就在身边,他的口琴声就在身边,彭强于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将八个样板戏唱得滚瓜烂熟,不知不觉为自己后来所从事的戏剧艺术,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1971年,彭强进入下关汽车总站的子弟小学读书,不到半年就成为学校有名的文艺尖子。

  1975年,正读小学四年级的他,巧遇云南省文艺学校到下关招生,经学校极力推荐报考,加上他铿锵有力的演唱,一下子就镇住了教官,当众宣布收其为学员。

  “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文化知识学得不够。”聊到这里,彭强不由感叹:“小学都没有毕业就直接学专业,这让我在后来的从艺路上,一直需要自学补习很多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才够表演、编剧用。”

  就这样,彭强跨进了从艺路上的第一道门槛。刚刚步入12岁的他,离开家,离开母亲,到昆明,进行为期5年半的滇剧专科班学习,学滇剧基础、基本功,唱腔、道白,非常严谨地进行唱念做打的训练,每天8:00至11:00练基本功,之后是剧目课、排练课,不定时地练习唱腔、道白,还有声乐课,形体课等。

  

  省文艺学校滇剧种80届毕业合影

  当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都还能适应,让彭强料想不到的是高强度的训练,被折磨得哭天喊地,疼痛难忍,于是,他给家里写信,想退学,因为实在是太苦坚持不下去了。

  母亲收到他的信后,焦心可想而知,让亲戚长辈反复劝诫,说学校有饭吃,毕业后有稳定的工作,等等。他最终听从了母亲和长辈的劝说,咬着牙完成了学业。

  进临沧文工团,在实践中操磨技艺

  1980年,彭强17岁,7月毕业季,满以为会收获五年半辛劳学习果实的他,却大失所望。

  那是在毕业考,非常重要的毕业汇报演出,彭强却因处于变声期,正在换嗓,演砸了,结果让他与梦寐以求的省级剧团失之交臂,含着泪被分配到临沧地区文工团。

  

  表演滇戏

  工作条件异常艰辛,每个月12块钱的伙食费勉强够吃饭。当时下乡演戏非常艰苦,常常是打着灯笼火把去唱戏,行李自己带,灯光设备、舞台所需都是人背马驮,有个手扶式拖拉机拉东西就算是天大的喜事。

  上班不到半年,彭强的母亲因心脏病去世,他成了无依无靠在异乡打拼的孤儿,一面无奈地听天由命,一面积极进取,不怕苦,不怕累,抓住一切机会,主动承担灯光、音效、售票、收票、乐器伴奏等多项工作。此外,为了生存,他还在业余时间到舞厅从事舞蹈指导、唱歌、摆弄乐器等工作,在实践中操磨技艺。

  

  放飞梦想

  这个时间段,彭强遇到了一位在临沧县文工团工作的姑娘。1986年,他们结婚,并于1988年生下他们的独生女,直到1989年底调回大理。

  展演遇见大理领队,调白剧团转折人生

  1989年,彭强到昆明参加全省少数民族服饰展演,认识了大理州代表队的领队、时任大理州文化局副局长的石钟才先生,他见到彭强非常高兴,问是否愿意回家乡做贡献,彭强一口就答应了,并当场为在座的家乡人演唱。

  不久后,彭强来到大理,经薛子言、张继承、杨育明、赵建华、叶新涛、董汉贤等老师面试,并经州文化局研究同意,最终于12月25日正式调入大理州白剧团,从此翻开从艺路上崭新的一页,正式走上白剧的表演和编导之路。

  进入白剧团后,他接手的第一部戏是《阿盖公主》,饰演生性多疑、心狠手辣的昏君梁王。

  

  饰演梁王

  有重要角色扮演,让彭强非常高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自己的专业是滇戏,并不熟悉白剧的道白和唱腔,这可怎么办呢?彭强的办法是“闭门造车”,找到老艺人演唱过的录音带,一个煤油炉,一钵杂酱,几把面条,整整20天,就在屋子里翻来覆去地听录音,在这个基础上,再有不懂的,就找老艺人面对面请教学习。

  这样,20天后投入排演,在排练中进一步学习,直到参加全国第三届艺术节演出,为该剧荣获“文华新剧目奖”贡献了力量,自己的表演也得到了专家、领导和同行的认可,此后得到了更多的表演机会,如在《将军泪》中饰演配角,并开始承担部分导演工作。

  两次进修,从表演向编导迈进

  1996年,团里认为彭强有导演基础,送其到上海戏剧学院,参加首届云南省第一批导演培训班,进行导演专业为期一年“压缩饼干”式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导演的职能和方法,为今后从表演向导演的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上海戏剧学院与荣广润院长等领导合影

  学习结束回到大理后,他被任命为白剧团副团长,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他学以致用,始终把艺术创作放在首位,沉浸在创作的苦恼和喜欢里,创作了大小剧目数十个。

  三年后,1999年,彭强因工作需要再次被选送到中国戏曲学院进行戏曲表演导演专业深造,在此期间,他抓住成人高考的机遇,积极备考,顺利通过成人高考,成为中国戏曲学院表演导演大专班的学员,前后进行了三年的专业学习,进一步巩固了导演和编剧技能,尤其是编剧方面的技能。

  学习期间,正值白剧团组织排演《情暖苍山》,彭强两头跑,在《情暖苍山》中饰演王副县长,参加第七届全国戏剧节。毕业前,该剧摄制成白剧戏曲片《阿秀乡长》,彭强饰演剧中的赵经理,并获奖。

  2003年9月,彭强毕业回到白剧团,积极投入表演和编导工作中,撰写了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文艺作品,并多次获奖。

  当时,白剧进入低谷,2004年,白剧团与歌舞团两团合并为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下挂大理州白剧院牌子),5月,彭强担任剧院下属的白剧团团长。2010年,全国国有院团改革,人才队伍受到冲击,部分职工因考虑到自己的着落,根据政策提前退休,精干的表演团队没有了,大戏不可能再排演,白剧团就排些小戏小品、歌舞。

  两年后,彭强又转到创作中心当主任,进行歌舞创作,他总是带着创作中心的工作人员,高质量完成创作任务,包括全州大型表演的撰稿和策划。

  至于省里面的重要演出,有大型白剧《白洁圣妃》,他饰演皮逻阁,剧目获金奖,个人获表演二等奖;该剧后来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剧目获银奖,彭强个人获优秀表演奖,并被全国少数民族戏曲戏剧学会授予“金孔雀奖”,所导演的小戏《白曲声声》《接财神》《闹婚》,获得全国群星奖、云南省彩云奖。

  

  饰演皮逻阁

  创作方面,他创作了情景剧《爱在天地间》,小白剧《我们的普支书》等,《爱在天地间》《接财神》参加全省新农村文艺汇演,分别荣获一、二等奖。合作主笔《洱海花》剧本编剧,该剧参加全省新剧目展演,剧目获金奖,编剧获二等奖;此后,该剧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剧目荣获银奖。

  2010年,彭强被任命为白剧团副团长,在兼顾表演、导演和编剧的基础上,转入白剧人才培养和创作工作。

  比较满意的表演和编导作品

  “表演最重要的是要跳出自己,包括自己固有的习惯。”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彭强强调:“创造一个角色,你必须懂他,懂得这段历史,沉下来,循着历史的影子,借助唱念做打的手段来塑造他。”

  回顾饰演过的数十部大大小小剧目,他最满意的是《白洁圣妃》中的皮逻阁,因为这个人物带给他强烈的冲击力,让他发自内心地想要完成这个人物的表演创造,皮逻阁的雄心、霸气、王者风范,在不择手段雄霸六诏的背后,面对杀戮,他身上又有非常无奈和人情的一面,整个人物形象矛盾而立体。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一是查阅相关历史书籍,了解历史,二是研究剧本、台词,为了深得皮逻阁神韵,他甚至到巍宝山土祖庙供奉的皮逻阁像面前叩拜,以示表演的虔诚。

  

  潜心饰演皮逻阁

  这样,在他的潜心饰演下,《白洁圣妃》上演后,皮逻阁一角给观众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很多人直接叫他“老皮”。

  数十年来,彭强不仅成功塑造了《情暖苍山》中的王副县长、《阿秀乡长》中的赵经理、《洱海花》中的阿水、《榆城圣母》中的段思平等数十个正面角色,还突破自我,驾驭不同性格的人物,尤其是反面人物,比如《数西调》中的黑鹞鹰,将其阴险狠毒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饰演黑鹞鹰

  关于导演工作,彭强认为,要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人员人才结构,还要综合考虑剧本的表现角度,以及作曲、舞美等。《接财神》《唢呐白曲歌不断》《白曲声声》是让他相对满意的导演作品,比如在《接财神》里,过去舞台上两段绸子就表示花轿,他却别开生面,把霸王鞭夸张放大,加伞来代表花轿,达到了出彩的效果;在《闹婚》中,他设计了“台中台”,在舞台上增加了一个大本曲弹唱的台子,让大本曲弹的、唱的,都到舞台上去,显得真实而立体。

  “一个导演的手法,就是要让观众料想不到。同样是喝水,要喝得与众不同,但又要在情理之中。舞台上摆一样东西,必须用得上。”彭强总结:“总之很难,既要服务剧情,又要合情合理地跳出拓展。”

  彭强编过的剧很多,从他的《梨花情缘》一书就可以看出,有戏剧《海菜花》等,小品《养鸡趣事》《爱在天地间》等十多个,曲艺《乞乞杲杲》《求亲酒》等十来个,总计近百个。

  

  指导基层

  在完成好单位交给的创作任务外,他还积极下乡,深入基层和各行各业,进行编导专业的指导、培训,为基层和相关单位创作排演了大量的白剧小戏、小品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并多次获省、州级奖项。

  “新白剧要从编剧手法上、表现形式上,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民族剧种的作品。”彭强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大胆创新,让作品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尾声

  2022年冬日的大理,晴天如洗,阳光明澈。“水麽麽”餐吧不大,却很温暖,小店外就是日光充沛的洱河北路,车来人往中听彭强老师讲述自己的从艺故事,更有种时光交错、岁月流金的美感。

  说起这个小店,还是当年他被分配到临沧的硕果之一,他和妻子在临沧的爱情结晶——独生女儿,她长大后成为空姐,经常飞泰国,酷爱泰国美食,后来结婚生子,干脆辞职在下关西洱河北开起了东南亚风味餐吧。

  彭老师家有一个小孙女,目前还看不出对戏剧的喜好,不过有他的言传身教,长大后继续从事戏剧工作,续写他的戏剧人生,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拥抱生活

  目前,彭强快到了退休的年龄,退休后,他还要将编导工作继续下去,帮助和服务地方,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并将自己创作的剧本整理加工,汇编成集,流传后世,为白剧发展贡献力量。

  人物简介

  彭强,男,大理州白剧团原团长,专业编导、导演。1963年出生于下关,1975年被选入云南省文艺学校滇剧班,1980年分配至临沧地区文工团,1989年调入大理州白剧团至今。表演、编导白剧、小戏、小品上百个,并多次获奖。

  其中,所饰演的皮逻阁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表演奖,并被全国少数民族戏曲戏剧学会授予“金孔雀奖”;创作的情景剧《爱在天地间》《接财神》分别获全省新农村文艺汇演一、二等奖;合作主笔《洱海花》剧本编剧,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剧目获银奖。

  来源:大理白剧? 大理文旅

  编辑:陈琳玲

  值周:胡亚玲?张辉

  主编:李胜

  视频?|?《居家隔离如何进行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