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人民城市”理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味一香,一器一物,让我们一同遨游中医药文化的神奇天地。”“让孩子们‘换个角度看世界’,通过无人机学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增强成就感。”“会发光的魔杖、竹筷搭建的水车、遥控的AI机器人……想体验动手和动脑的乐趣吗?STEAM创造力中心等着你的加入!”……
和田路小学的学生们展示课后服务时段完成的创造性劳动成果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聚焦创新素养培育,推出涵盖视觉艺术、舞美运动、科创研究、创造劳动和学科慧创等五大领域的课后服务。一句句充满吸引力的课程广告词,立刻激发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很多以往只能在校外付费才能得到的课程资源,同学们可以在自己的学校免费获得。
在教育部和上海市“部市共建”的框架下,上海发挥自身优势,以人民为中心,在新时代教育的新征程上持续先行先试,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
在课后服务方面,上海中小学全面开展“5+2”(每个星期5个工作日+每天不少于2小时)、“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实现了小学初中学校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根据有关统计,上海100%义务教育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参加学生超过133万人,约占学生总数96%,课后服务时间达到“5+2”要求。
浦东新区高桥镇小学课后服务引入“龙形蛇身拳”非遗体育项目
各个中小学在开展课后服务时注重“因校制宜”。浦东新区高桥镇小学课后服务特别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足球运动、中华传统武术、篮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啦啦操等。不仅如此,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为每个班级添置了专门用于课后服务活动的不同物料包,让课后服务活动“不受限”。
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成立了社校联盟,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签约服务项目、挂牌成立“校外实践基地”、聘用社区骨干为“校外辅导员”等形式为学校课外服务工作添砖加瓦,让学校和学生融入社区,增强社区、学校、家庭互联互补互动,形成了课后服务的新形态和新思路。
金山区亭林小学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社团活动
为促进课后服务可持续、高质量开展,上海积极构建课后服务支持体系,明确了课后服务运行经费和参与人员补助经费标准,建设课后服务在线资源,鼓励和支持校外教育场所、社区教育资源、社会专业人员等进校提供课后服务。据统计,“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汇聚约1800个专门用于课后服务的课程资源,有退休教师、青少年活动中心、优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人员等约1万人进校开展课后服务。
2022年初,上海出台《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以学校课后服务育人功能提升为目标,以指导学校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规范的服务行为等为重点,从目标与原则、需求征询、内容安排、校内管理与保障、校外资源利用、质量保障与监控等六个方面明确规范要求,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供工作指引。
徐汇区长桥中学的学生们参加职业体验活动
上海引进社会资源助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出台课后服务工作指南等均被教育部列为典型案例,上海构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支持体系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今年起,上海市教委还将民心工程“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升级为“义务教育学生课后服务”,助力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城市。
教育是民生、是环境、是功能、是竞争力。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幼儿托育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今年3月8日,位于静安区昌化路420弄6号的“吴江幼儿园宝宝屋”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江宁路街道的第四家“宝宝屋”。一早,家住附近河滨花园小区的陈阿姨带着19个月大的宝宝来到这里,陈阿姨开心地说,四个小时的托管不仅能让她做掉很多事情,也能让宝宝学到许多东西。
保育员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的宝宝屋里陪孩子们做游戏
“宝宝屋”是江宁路街道为解决“托育难”而进行的教育探索。在征集社区“实事项目”和走访群众过程中街道发现,0-3岁婴幼儿“托育难”是反映较多的问题。因此,街道和静安区教育局探索建设“社区宝宝屋”,为社区居民提供临时性、计时性的集中照护和育儿指导。
去年,江宁路街道先后开设了3家“社区宝宝屋”,共90个计时制托位,每周一至周五,上下午各提供3小时的预约制托育服务,受到了周边居民的欢迎。今年,静安区已把社区“宝宝屋”建设列入2023年实事项目,各街镇同步规划开设更多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宝宝屋”14个街道(镇)全覆盖。
上海浦东新区锦绣幼儿园孩子们在园内玩户外沙水游戏
目前,在静安、普陀、奉贤、浦东等区率先建设“宝宝屋”的带动下,上海开始全面建设社区托育服务“宝宝屋”。全市各街镇根据辖区内人口结构、托育服务需求以及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情况,积极规划和布点,有的整合社区资源,在党群服务中心、为老服务中心等设施内建设相对独立的“宝宝屋”,有的利用居住小区配套设施、街面房屋等建设“宝宝屋”,也有的向辖区内的幼儿园购买服务,共同建设“宝宝屋”。
今年起,《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实施,当中首次提出社区托育服务点概念,由区人民政府统筹协调社区托育点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将社区托育服务和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纳入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内容。《条例》明确一体发展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构建学前教育、托育服务两个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还要求将幼儿园及其托班的布局纳入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常住人口和需求配置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设施,并将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城市更新内容。
奉贤区科学育儿指导活动现场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的需求,上海连续实施“学龄前儿童善育”民心工程和“新增普惠性托育点”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资源不断增量扩容。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幼儿园170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052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1.59%。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9%,在园幼儿53.4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40.73万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76,28%。全市现有托育服务机构共1309个,提供托额5.8万个,各项公益普惠指标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上海将“人民城市”理念融入中小学课后服务和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不断开拓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