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床共枕57年,他发誓与妻子,绝不离婚,却被女儿看破心思


真正成熟的爱情观,是彼此既有相濡以沫,又有互不打扰。最好的爱情,就是最长情的陪伴,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它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别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婚姻里,最好的爱情状态就是陪伴。
本文的主人公—林语堂,他和妻子相濡以沫57年,但在他心底一直有一个夫妻两个都心照不宣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第二段恋情的主人,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他的故事。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如同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林语堂一生的成就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林语堂是福建龙溪人,1895年生,父亲林至诚是一名教会牧师,他从小就得到父亲的熏陶,受到西方基督教义的影响,父亲也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问题,使得林语堂能在幼年时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甚至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两次提名。
文学大师林语堂一生有三段恋情,喜结连理成婚的自然就是他的妻子,也是他最后一段恋情。他们相知相守、相濡以沫了57年,但在林语堂心底一直有一个家人都心知肚明的人--陈锦端。

爱情如佛家的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林语堂的初恋是他母亲的义女赖柏英,俩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要好,称得上是青梅竹马,但是这段感情出于年少的懵懂,两人的感情更多是熟悉,所以不久便结束了。后来林语堂回忆他的初恋,写了一本《赖柏英》,也算是对这段朦胧的感情的纪念。
年少时的爱情好像总是充满遗憾。林语堂的第二段感情的主人—陈锦端,就是他一直放在心底的人。林语堂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看见了朋友的妹妹,这个人就是陈锦端。他当时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女子会成为他抱憾终身的女子。
陈锦端接受的家庭教育比林语堂更甚,她从小饱读诗书,美丽大方,富有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她了。俩人在聚会上短暂地交谈了一会,就都好像找到了知己一般,有许多共同话题。或许在第一次见面时,林语堂就对她一见钟情了。

恋爱可以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相处,林语堂和陈锦端俩人确认对方是可以相处一生的人,于是林语堂向陈家提亲,希望得到陈家的认可。但陈家人是根深蒂固的包办婚姻,已经给陈锦端订了亲。
他们认为婚姻应当门当户对,但林语堂家里只是贫穷的牧师家庭,甚至大学时的学费还是通过捐助获得的。两人的家庭条件相差巨大,所以即使林语堂和陈锦端俩人再三争取,陈家也不同意这门婚事,这段恋情终以失败告终。
林语堂的最后一段感情也并不顺利,十分坎坷。有权有势,家财万贯的廖家二小姐廖翠凤被林语堂的才华和谈吐所折服,第一眼就被林语堂吸引,即使知道当时的林语堂心里有一个人,她也义无反顾。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人决定结婚,但廖家人对他们这段感情也是极力反对的,因为毕竟门不当户不对,林语堂在当时只是个家境清贫的穷酸小子。就连林语堂都觉得两人的感情会无疾而终时,廖翠凤对家里人说:“穷有什么关系,我嫁人又不是嫁钱。”

恋爱到婚姻,你以为的水到渠成,其实一路荆棘。在廖翠凤的坚持下,廖家还是勉强答应成全了二人。1919年1月,廖翠凤与林语堂结婚了。或许是感激妻子的那句“穷有什么关系”,领到婚书当天,林语堂便烧掉了婚书,他解释说:“一辈子都不会和你离婚,所以要婚书没用。”这让廖翠凤十分感动。
真正的爱情像美丽的花朵,它开放的地面越是贫瘠,越是格外的耀眼。林语堂是个言出必行的人,在与廖翠凤结婚的57年中,真正做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这个放下自己大小姐身份,每日守候在他身旁,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的人,就是他的结发妻子,他相濡以沫一生的人。在林语堂在把婚书烧掉的那一刻,他就已经认定了廖翠凤是和他过一辈子的人。
婚后的日子,俩人的生活贫穷而幸福。廖翠凤为了养家糊口,甚至变卖了一些自己的嫁妆来维持生活。不论林语堂想做什么,廖翠凤都是无言的支持,永远在他身后。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廖翠凤的脾气有些大,生活中难免遇到磕磕碰碰,林语堂从不与她争吵,给予她包容和谦让,妻子的宽容与丈夫的包容,就是他们之间的爱情。

尽管两人的感情如此之好,林语堂心底还是有陈锦端。廖翠凤对这件事也心知肚明,但她选择包容,她深深地明白情感越压抑反而越浓烈。为了丈夫,她时常邀请陈锦端来家中做客。
对于林语堂心底的那个人,廖翠凤选择的不是逃避,而且坦然面对,十分理解和包容,谁的回忆里还没有一个难以忘怀的人?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也是一种豁达的解脱,说开了,反而轻松。廖翠凤之所以感情上如此大度,多半是因为她对林语堂的人品和他们之间的感情有足够的自信。
林语堂与廖翠凤两个人的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中年时,他曾对廖翠凤表白道:“没有你,我活不成呀。”廖翠凤对林语堂来说,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安心的所在。都说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他会变得很孩子气。在廖翠凤面前的林语堂,俨然就像个孩子,廖翠凤也乐得把他当个孩子似的宠着。
陈锦端在林语堂心里更多的是对年少青春的怀念。说是爱着陈锦端,或者可以称作是一种回忆,回忆那段青涩的感情。他对陈锦端的爱只在年少,并不曾终老。更多的是未曾拥有,念念不忘的情感。

林语堂的二女儿曾在自传中写道:
“我们一家都知道父亲对陈锦端阿姨的爱情始终没有熄灭。我们在上海生活的时候,有时锦端阿姨会来家里做客。我当时虽然只有四五岁,我也依稀记得,母亲总是充满自信地打趣父亲和锦端阿姨的感情,父亲则不自在地微笑,脸色有点涨红。”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事上也能反映出林语堂的心思,林语堂的女儿在采访中说道:
“父亲除了写文章就是作画,他画中的女子几乎都是锦端阿姨的影子。我不免想到,在父亲的心灵最深处,没有人能碰到的地方,锦端阿姨永远占一个地位。”
而陈锦端在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后,黯然神伤,拒绝了父亲为她订的婚约,离开了家乡,去美国留学,一直未有过新的恋情。直到三十二岁时,经人介绍和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结婚,方锡畴也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她并没有嫁给家人眼中门当户对的大户人家,这在她的心中也算是对父亲无言的反抗。

爱情,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却又急不来。命运会给大家最好的安排。愿大家都能感受到爱情的美好,找到和自己相濡以沫一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