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他以踩线成绩被南开录取,今以专业名列前茅的成绩顺利保研
四年前,他以踩线的成绩
被南开录取
四年后,他以专业名列前茅的成绩
顺利保研,开启了新的征途
四年前,他从苍山洱海间的西南地区
来到渤海之滨的百年南开
四年后,他将继续留在南开
在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领域勤学苦读
他是同学眼中孜孜探学的勤奋学霸
他是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的科研能手
他是积极服务师生与社会的学工骨干
他是不忘初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立足学习,却不止于学习
他就是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2019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
张杨子涵
勤学不怠,撬动无限可能
由于当年是南开大学在云南省录取学生中的“最低分”,毕业于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的张杨子涵常常以“倒数第一”来形容自己。而这个“倒数第一”的身份在大一时也给了他不小的压力,但同时也是一种动力。
我并没有给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标,但认真上课、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复习期末考试,却是可以做到的。
大一结束后,张杨子涵在大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如愿被分到了一直喜欢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而通过第一学年的摸索,张杨子涵也认识到了自己应该有更明确的目标,对未来需要有更清晰的规划,从第二学期开始,逐渐找到了学习的节奏与方法。
四年本科期间,张杨子涵学分绩90.98,平均绩点3.84/4.0,累计40余门课程满绩点,以综合排名专业第二名、保研面试第一名保送至本校政治学理论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并曾获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南开大学公能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很多人会好奇地询问“逆袭秘籍”,张杨子涵坦言,相较于其他同学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而言,自己的学习方法则显得比较“原始”。总结起来,就是坚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认真上好课、认真记好笔记、认真读好书籍文献、认真对待每一门考试。回忆起这几年的学习状态,张杨子涵觉得用“适度紧张”来形容是比较贴切的。无论是每一门专业课学习过程,还是对待期末考试,或者是撰写一门课程论文,他都会感到“有一点儿紧张”。但这种紧张并不是无尽止的、过度的。相反,这种“适度紧张”的状态常常让他更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保持着学习的动力,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焦虑。
在保证学业的同时,张杨子涵聚焦科研,深度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以及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横纵向课题。尤其是作为核心成员,其自主申报的项目曾获首届费孝通田野调查资助计划的资助并顺利结项。
在良好的科研环境,尤其是在以导师陈纪教授为代表的老师们的长期指导下,张杨子涵得以初步认识到了政治学的独特魅力,并逐渐探索出了热爱的专业方向——民族政治学。
我既是一名少数民族,也生长在民族地区。学科理论与生活环境之间的碰撞与结合,让我对民族政治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我也坚信,这是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我,践行“知中国,服务中国”理念的独特方式。
勤学不怠的学习态度,让张杨子涵在四年期间斩获了诸多奖项:他与导师合作撰写调研报告,获评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一等奖;他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多次深入调研,项目获评2022年度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优秀项目一等奖;他立足理论,与导师作为共同作者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他先后获南开大学第四届“校长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一等奖、二等奖、天津市第二届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三等奖、2021年“中国地方政府发展能力研究”调查二等奖……十余项比赛奖励与学术成果,他创下了多项 “唯一”。
坚信“以政治学为志业”,张杨子涵热心学术公益。2021年以来,他加入了学术公益组织“政治学人”学术团队,并在其中担任了专职编辑兼编辑部副部长,负责管理所在部门的日常事务、进行学术论文评介转载。秉持着“不止于学术,不限于态度”的团队宗旨,张杨子涵希望通过自己的星火力量,能够让更多读者了解政治学的学术前沿,领略政治学的学科魅力。
此外,张杨子涵也发挥着自己的“传帮带”作用,在两次担任《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专业课程助教期间,他耐心地为学弟学妹答疑解惑。
张杨子涵的部分课程笔记
一本本被翻旧的笔记本,既是张杨子涵视作珍宝的财富,也是他四年来刻苦学习的最好见证。
一点点做好努力,努力做好一点点,便有无限的可能。
才艺兼修,书写多彩篇章
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张杨子涵从小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张杨子涵的爷爷作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耳濡目染与爷爷的亲自指导下,自6岁开始,他便开始接触书法、泥塑、面塑、石刻、根雕等传统艺术,并作为指定研习人,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之中。
张杨子涵的书法作品
才艺兼修,成为了张杨子涵成长道路的重要部分。在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就读高中时期,他就担任了学校国学社团的负责人。进入大学以后,他又担任了南开大学书画协会的团支部书记、副社长。
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可以认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生活也不再枯燥。
而非遗传承,他也一直在路上。在大学期间,除自身传承项目外,张杨子涵还曾多次回到家乡,对当地傈僳族割绣、龙竹酒等非遗项目进行调研,并对其传承人进行了口述史记录。立足于自身优势,张杨子涵与同学积极探索数字化非遗保护方式,相关创业项目曾获“2021年大学生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三等奖”。
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有着独特的价值,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一定要将它们保护好并代代传承。
张杨子涵在学校厨房做的菜
此外,在生活当中,张杨子涵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爱好者”。在周末闲余,邀约上几位好朋友,利用学校提供的公共厨房,为大家做上一桌风味独特的拌米线、红三剁、炸洋芋……已经成为了张杨子涵的日常。
大学生活不止有宿舍、食堂、公教楼、自习室间的四点穿梭,还要积极寻找自己的兴趣,书写属于自己的多彩篇章。
乐群奉献,践行公能精神
进入大学以后,张杨子涵也热心集体,积极服务同学。连续四年担任专业班级班长、团支部副书记,他与其他班委共同组织开展了南开政治学先贤思想研究、班级读书会、政行小树洞、政行年夜FUN等班级特色品牌活动,带领班级先后获得“南开大学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南开大学先进班集体”等集体荣誉。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张杨子涵也积极参与到党支部的事务与活动当中,获评“南开大学优秀学生党员”。
张杨子涵回到母校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进行招生宣传
同时,张杨子涵还作为核心骨干成员,连续多年参与南开大学的本科招生工作,是一名副其实的“南开代言人”。
学生工作和学习并不冲突,关键在于个人的时间安排与主次选择。
无论是在青年马克思理论研究中心理论研修办公室时,组织开展理论研修、国情咨文撰写,还是在学院学生活动中心外联部担任负责人期间,组织和参与到天南舞会、演讲比赛等的筹办工作当中……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锻造了张杨子涵强烈的乐群奉献意识,也促进着他不断成长。
张杨子涵(后右二)与各族同学共同唱响民族团结的南开之音
长达300余小时的实践志愿时长的背后,是张杨子涵躬身于实践,足迹曾踏遍祖国西部、乡村旷野、万亩茶园、山区小学、高寒地区……张杨子涵参与学生工作的步伐,也仿佛从未停歇。在大四保研以后,他积极担任了“公能朋辈导师”,并作为主创成员之一,担任了南开大学模拟政协协会分管负责人。
正如张杨子涵在毕业论文致谢中所写:
“凡此过往,皆为序章。……且饮尽朝夕,无问西东;山不矜高,且歌且行。选择南开政治学,将是我无悔且正确的选择。”
在漫长人生的征途中
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
从自身出发
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便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天地广阔
你我皆可有为
来源: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编辑:李沅芷 郝静秋
审核:李娜 蓝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