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赏存慧眼,直寻待澄心(“审美”话题下水作文)
《丑之美》 青铜雕塑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最特殊的代表作《丑之美》,取材于诗人维龙的诗歌《美丽的欧米哀尔》,却出人意料地没有刻画青春少女的靓丽风姿,而以近乎残忍的真实手法再现了一个屈膝垂头、仿佛在叹息追悔的衰老妇人形象:身躯干瘪,肌肉松弛,四肢如柴,皱纹满身。面对一具活似木乃伊的青铜雕像,所有参观者几乎都不忍直视,但又无一不从中深深感受到艺术的震撼伟力。《丑之美》的意境,与佛经中“红粉骷髅”的故事差堪仿佛,发人深省;也恰如雕塑家自己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诚哉斯言,妙赏存慧眼。现代社会里,许多人厌倦了“眼前的苟且”,总喜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陌生的远方去寻找诗意。其实,如果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走再多的路也不过收获一时的新鲜。停留稍久又生厌倦,如此则重新出发,周而复始,匆忙一生,所得寥寥。细论之,与其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不如说看的人不懂得欣赏。非曾皙无以知沂水春风之和,非庄子无以知濠上鲦鱼之乐,非渊明无以知东篱秋菊之色,非林逋无以知小园疏梅之香。赏景如此,察人亦然。非伯牙无以识子期高山流水之音,非鲍叔无以识管仲九合一匡之才,非高渐离无以识荆轲视死如归之勇,非唐太宗无以识魏征犯颜直谏之忠。具备了欣赏者的眼光,身边的一花一叶皆可动人,一言一行皆可会意,又何必舍近而求远?
妙赏之慧眼,须有深情。深情在感,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移情而求物我两忘。同是看山,无深情者但看奇峰怪石,而李白以其豪放,看见鸟飞云去之后,敬亭山傲然兀立,辛弃疾以其真率,看见水声云影之间,铅山妩媚可亲。
妙赏之慧眼,须有洞见。洞见在悟,所谓“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执见而求心安理得。同是观水,无洞见者但观动静清浊,而孔子观其奔腾向前,昼夜不息,思时不我待;老子观其择下而居,滋养万物,欲为而不争。
美,往往隐藏在寻常事物中,很多时候,需要不断调整距离、变换视角去寻找和发掘。无深情,则易为琐碎细节所困,习焉不察;无洞见,则易为浮华表象所惑,失之肤浅。纵有所觉,也不过悦目而已,何谈“赏心”?
青年学子涉世未深,心智尚不成熟,稍有不慎便会误入审美之歧途:或以猎奇为务,盲目追求时尚;或以炫富为荣,养成攀比陋习;或以追星为业,耽误学习时间……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追本溯源,无非是这些学生误解了美的内涵。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地位向来低人一等,造成学生的审美水平普遍堪忧。也正因为如此,青年学生更需要强化培养审美能力的自我意识,比如多读书、多思考、多参与艺术活动、多投身校外实践等,才可能在经历复杂的社会大熔炉中,锻炼出一双兼具“深情”与“洞见”的慧眼。
钟嵘《诗品》曰:“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观诗亦审美,诗如禅语须自参,大美无言宜直寻。世间万态,纷纷扰扰,在念海放入一块明矾,沉淀心中渣滓,那双慧眼才能穿越种种幻象,于直寻中窥见美的本真面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