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有界,大爱无疆:湘雅医院援外60年助力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王洁 整理报道

  1963年,中国正式向阿尔及利亚派遣援外医疗队,拉开了对非医疗援助的序幕。也正是这一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一时间派出妇产科张友明医生参加了这支医疗队。

  60年来,一代又一代湘雅援非专家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个个“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动人故事。来自20余个专科的80余名援非专家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拯救了成千上万个生命,搭建起中非友谊的坚实桥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

  第一批援非专家,当地人民最信任的人

  1963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张友明医生和队友们辗转近20天,才到达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到达后,她白天为当地患者诊疗,晚上学习阿拉伯语,以便更好地和患者交流。

  在当地医院工作的两年半里,张友明实施了上千台手术,帮助很多非洲孩子平安出生,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她被当地人称为“最信任的人”。

  1963年年底,张友明收治了一名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这名产妇大出血,生命垂危,张友明使尽浑身解数为这名产妇成功实施了手术,保住了产妇的性命,让她的孩子平安降生。后来,这名产妇给孩子用阿拉伯语取名为“中国人”。“她知道我是中国医生,所以她给孩子取了这个名字。”张友明说。

  让张友明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斯累玛尼的牧民。这位妇女难产导致大出血并已休克,张友明成功实施手术,孩子顺利降生。张友明又守了产妇几天几夜直至她安全度过危险期。出院时,斯累玛尼感谢说:“您就是我最信任的人。”

  张友明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舍弃自己家的团圆,为异国的人民解决了痛苦,让其过上幸福生活,我内心也感到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感受到人生不一样的价值。”

  1965年11月,当张友明离开赛伊达时,许多病人拉着她的手依依不舍,张友明挥泪和患者告别。

  中国援阿医疗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医生张友明(右)身穿白大褂,笑靥如花地搂着一个大眼睛的阿尔及利亚小姑娘。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医生张友明在阿尔及利亚援非历史图片。

  “全能”外科医生,哪里有需要就上

  援外医疗队派遣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派遣规模最大、实施效果最好的援助项目之一,深受受援国政府和民众的欢迎。从张友明开始,援非的接力棒也开始在一代代湘雅人中传承。

  1995年12月,湘雅医院脊柱外科胡建中教授主动报名参加湖南第6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从报名到出发,只有一周的时间。出发前在机场,胡建中拨通了家中的电话,那是他第一次清晰地听到刚1岁的女儿叫了一声“爸爸”。

  “我们医疗队去的是津巴布韦的一个基层医院,相当于国内八十年代初期的医疗水平。”胡建中回忆,医院极其缺乏医生,中国医疗队中也仅有他1名外科医生。

  即使是需要4-5个医生配合的骨折复位术,也只有1名洗手护士协助,有时候连麻醉师都要帮忙。除了自身专业骨科以外,胡建中还要做剖宫产、乳腺肿块切除等多个专科的手术,甚至连B超、气管插管等都要自己做。

  而在当地医生罢工的时候,中国医疗队就顶上所有工作。“甚至连搬运尸体都得自己做。”胡建中回忆,“我们是来帮助他们的,只要有需要,我们就要上。”

  这种“一心为公”的湘雅精神,闪耀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光芒。不少赞比亚、马拉维等邻国人民慕名前来找中国医生,都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1996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出访非洲,在津巴布韦接见了胡建中等我国驻津机构援外人员时,特地称赞了湘雅精神和湘雅医疗水平。

  1997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胡建中教授在津巴布韦开展骨科手术。

  1997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胡建中教授到津巴布韦当地民族医生诊所指导。

  心系同胞,及时遏制疫情传播

  “身在异乡又缺医少药,最担心的就是生病,有了来自祖国的医疗队,我们心里踏实多了。”这是所有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看到援外医疗队的共同心声。

  2011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肾内科肖湘成教授带领中国(湖南)第12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开启援非征程,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重和赞誉,也赢得了在津华人华侨的信任和感谢。

  2011年3月18日晚,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向援津医疗队反映,4天前开始有两名工作人员出现小腿长皮疹,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并伴有低热、头痛等症状。肖湘成带领队员迅速赶赴现场,初步判断为昆虫叮咬导致的感染性疾病,随即为两名患者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采集皮疹图像请国内的皮肤科专家协助诊治。

  3月20日上午,大使馆传来消息:又有4名工作人员出现类似症状。在询问病史时,医疗队员掌握了一条重要信息:前不久,所有患者都曾参加了野外考察。这很可能是一起由虫媒传播的群发性感染疾病,5天之内出现6名患者,按照这样的速度继续扩散,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即将率团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

  肖湘成立即向有关部门进行了详细汇报,同时与中国急救中心总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紧急联络,请求相关专家远程会诊。

  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援津医疗队员只能凭借几项常规检查结果,通过查阅专业书籍并结合临床经验来判断病因。通过一番努力,队员们一致判断立克次体感染的可能性最大。肖湘成果断提出了诊断性治疗策略,通过两天的抗感染治疗,6名患者发热、头痛、淋巴结肿痛等症状逐渐消退。通过一周的巩固治疗,所有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未出现新发病例。

  2012年12月15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肾内科肖湘成教授在津巴布韦中马绍纳兰省宾杜拉市义诊。

  直击埃博拉,“零感染、全治愈”

  2014年8月初,西非三国(特别是塞拉利昂)埃博拉病例数呈几何数上升,死亡的气息四处弥漫。一时间,世界各国谈“埃”色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先后派出2批医疗队驰援塞拉利昂。

  2015年5月9日,受国家卫计委委托,由湖南省卫计委组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牵头组成的中国(湖南)第五批援塞抗疫医疗队出征塞拉利昂。时任湘雅医院院长助理邱元正作为医疗队队长,不仅具备医者本色,更精于改善管理。

  “当我接到这个任务时既感到非常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邱元正表示,作为队长,面对非洲埃博拉病毒的高死亡率,如何在完成医疗任务的同时做到队员的零感染,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邱元正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增强了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为打胜仗增添了筹码。在他的组织下,医疗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督促队员们时刻重视严以修身。此外,邱元正每周都会组织全体队员开一次工作会议,主要负责人开1至2次会议,让队员的工作有目标、有方向。

  “来了埃博拉以后,我们要召开主要骨干会议,讨论治疗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去处理对待好收治的病人。”邱元正表示,“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的队员去中塞友好医院的沿途路上,非洲人民看到我们贴有中国标识的车子时,都会竖着大拇指对着我们表示称赞,这让我非常欣慰。”

  历经50多天艰苦卓绝的工作,医疗队圆满完成了3名埃博拉确诊病例成功救治、中塞友好医院改造转型、1.5万件援塞抗疫剩余物资清点移交等任务,取得了“打胜仗、零感染、全治愈”的可喜成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邱元正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中国(湖南)第五批援塞抗疫医疗队欢送埃博拉患者治愈出院。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中国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通过培训提高当地医护人员的水平,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才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中国医疗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国(湖南)第18批援塞医疗队副队长兼中塞友好医院副院长叶轲说。

  塞拉利昂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基础设施极度缺乏且缺医少药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创伤所致死亡率堪称世界之最。2016年初来塞国,一起重大车祸就给了医疗队一个不小的挑战。一起重大车祸中12名伤病人被当地人员全部抬放在中塞友好医院门口,没有做任何交接便已离去。

  “伤员们或躺或坐在地上,有些甚至连手脚都断了,不停地哭泣呻吟。当地的医护人员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只是一直朝我们喊着‘Help!’”叶轲说。

  在叶轲的指挥下,队员们迅速各就各位,仅2个多小时,12名伤员就全部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虽然漂亮地打赢了这场“胜仗”,但叶轲心中的忧虑更多于欣喜。“塞国的医护人员完全没有急救的意识和能力,遇到紧急情况就只会叫中国医生,这样下去不行。”

  于是,叶轲向国家卫健委申请了援塞三年计划之一“2016-2017年度创伤急救项目”,成立了中塞友好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从国内运来仿真人体模型,组织队员们针对塞国医务人员开展临床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能培训。经过1年多的努力,中塞友好医院半数以上的医务人员已接受了规范化培训,初步具备开展大型创伤急救手术的能力,

  “我们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外院的医生和医学生过来免费培训,塞拉利昂卫生部更是将中塞友好医院授牌为国家临床医学教学医院,这可是全国6家教学医院中唯一的一所外国援建医院。”叶轲自豪地说。

  对口援建,助力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从2018年开始,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湘雅医院承担中塞友好医院的援建任务,致力将其打造成为西非最好的综合性医院。从那时起,每年湘雅医院都会派出一批专家赴塞拉利昂进行援助。

  此时,心血管内科夏珂、眼科中心王万鹏、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方兴三位专家,正随中国(湖南)第24批援塞医疗队在塞拉利昂开展援助工作,推动中塞友好医院心内科、眼科和耳鼻喉科3个重点专科建设。

  即使是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都缺乏耳鼻喉专科设备,又没有业务过硬的耳鼻喉科医生。曾经有一名居住在首都弗里敦的一位华人,吃饭时不慎卡了鱼刺,最终被迫乘坐飞机历经40余小时回国取异物。

  方兴医生刚来不久,就接诊了一名同样鱼刺卡喉的华人女子。方兴医生一边对患者咽部进行充分表面麻醉,一边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并告诉她如何配合医生完成“间接喉镜下喉咽部异物取出术”。经密切配合,方兴医生顺利将长约2.5厘米的鱼刺从患者喉咽部完整取出。

  “通过进一步推动《中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塞拉利昂中塞友好医院耳鼻喉科对口合作建设项目》,可在塞拉利昂引进国内先进耳鼻喉科诊疗仪器和设备,开展更多相关技术诊疗并将其传授给当地医生,造福当地百姓。”方兴医生表示。

  同样在津巴布韦,湘雅医院承担了中-津“对口医院合作”创新项目,并与津巴布韦最大的公立医院Parirenyatawa医院签订了对口合作项目。通过津方医护人员来华培训进修、中方专家赴津指导、引进必要设备等,双方专注于泌尿专科领域的诊疗合作,致力于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建立最大的泌尿外科腔镜医学中心,使津巴布韦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和科研水平达到非洲先进水平。

  “塞拉利昂人民尤其不会忘记,在我们抗击埃博拉疫情最困难的时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率先驰援。特别是湖南医疗队,为我们赢得对埃博拉疫情的胜利,对推动我国卫生健康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18年,时任塞拉利昂总统比奥来访湘雅医院时,对援塞医疗队致以真诚的感谢。

  2023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方兴医生通过“间接喉镜下喉咽部异物取出术”,成功将长约2.5厘米的鱼刺从患者喉咽部完整取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