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进入初中后,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因为孩子没掌握对的方法

  导语:

  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就变得非常的焦虑了,他们担忧孩子的学习成绩,担心孩子跟不上,为了能够弥补自身童年的缺失,也为了让孩子成人步入社会之后,少吃一些苦头,家长们总是自作主张的给孩子们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其实,这种心理也是能够理解的,毕竟家长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无法陪伴孩子共同学习,那么就花钱弥补一下。在孩子的众多补习班中一定有奥数班,很多的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就开始报上了奥数班。

  

  学习奥数确实可以短期之内帮助孩子提升数学成绩,但是从长远考虑的话,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在初中一线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老师说过,很多的孩子在进入初中之后学习数学就已经很吃力了,初中老师们也仔细的归纳总结,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分为以下3点。

  

  第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态度。

  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就过度的替代了孩子的主动性,他们扮演了孩子的老师,扮演了孩子的学习助手,不断的督促着孩子学习,督促着孩子完成作业。

  其实,这种行为无异于是让孩子放弃了主动的学习能力,让孩子认为学习不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父母的事情。久而久之,家长愈发疲惫,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因为孩子变得懒惰了,他不仅不愿意写作业,更不愿意主动思考。

  

  小学阶段有一些孩子还是能够跟得上的,是因为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而数学的教学内容,也只是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计算能力。

  但上了初中之后,就要求孩子主动学习,会学习,所以很多的孩子到了初中之后就跟不上了。

  

  第二,孩子们一直在沿用小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学生的主体年龄不同,老师们也要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形式。小学老师是“手把手”教学,他会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因为在这一阶段,他们重点是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习惯。

  到了初中之后,初中老师会依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变化,会逐步的放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如果学生们在此阶段依旧沿用了小学的学习习惯和小学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肯定会跟不上。

  

  第三,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孩子没有足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基础比较薄,孩子在小学阶段是打根基的时候。

  但是,家长们在打根基的时候,却带着孩子飞速奔跑,小学阶段,家长可以手把手的带着孩子跑,可上了初中之后,家长逐渐的淡出,孩子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孩子连走都走不稳,更何谈跑呢?

  

  当孩子数学的基础比较薄弱之时,自然无法顺利的打开解题思路,数学越来越难,越难越没有兴趣,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总结:家长是孩子的观察者,而不是孩子主动性的代替者,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们也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除此之外,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打好基础也很关键。

  

  比起带着孩子走进奥数班,家长们还不如以孩子的心理特征为根本,挑选一套适合孩子使用的数学教辅性材料。

  刘薰宇先生专门为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编写了一套数学学习的教辅材料,这一套教材是《数学三书》。

  

  刘薰宇先生与华罗庚和陈景润先生齐名,他主要深耕于数学教材编写方面。

  《数学三书》曾经影响了很多的人,其中包括杨振宁先生,杨振宁先生更是把《数学三书》当成了数学的启蒙教材来使用。

  

  刘薰宇先生所编写的《数学三书》,慢慢的打开了学生们的解题思路,让孩子逐渐的爱上了数学,学会以数学的思路去看待问题,逐渐的建立了逻辑思维能力。

  感兴趣的家长也可以直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这一套书籍限时特惠,价格也非常的美丽,比奥数班便宜太多了。

  

  一套好的教辅材料,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主动学习的热情,何乐而不为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