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强汰弱”优化专业设置
中山近日正式印发《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系列改革举措。图为中山三角民森科技产业园内的职业教育基地。 南方日报记者 王云 摄 |
中山近日正式印发《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对中山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系列改革举措。
根据《实施方案》,中山将整合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将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由10所调整到6所。同时,通过“留强汰弱”方式优化专业设置,建成20个以上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群)。
南方日报记者 吴帆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曾艳春
短板
专业设立与产业布局不匹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底初,中山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产业发展蓬勃,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不断激增。在政府引导下,中山各镇区掀起兴办职业教育的风潮。短短几年间,中山出现职业学校遍布各个镇区,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
2016年,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从“市镇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正式转型为全市统一管理,由中山市政府统筹布局、协调资源。原来各自为政、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中山逐步形成目前1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
“距离2004年中山市提出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已过去了15年。这15年来,中山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但也积累了一些问题。职业教育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提出新思路,确立新方位,突破现有瓶颈。”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黎国喜表示。
在黎国喜看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对职业教育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从规模式发展逐步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再追求一定意义上的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而更注重的是学校教育的提质增效。
《实施方案》指出,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并进阶段。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四个不匹配”,即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不匹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度低;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不匹配,产业支撑乏力;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匹配,技能人才供给质量不高;硬件设施的学生容量与学生入学需求严重不匹配,技能人才供给规模受限等。
例如,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限于“木桶效应”,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显著。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的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占地近500亩,设施设备齐全,已成为国内最漂亮的中等职业学校之一。而部分职业学校如中山市港口理工学校、南朗理工学校等占地面积较小,仍难以为学生提供饭堂。如此一来,学校发展不平衡这一短板将影响人才供给质量的提高。
市教体局提供数据显示,2023年中山市将迎来高中第一波入学高峰期。包括普通高中在内,预计需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增加2万个以上高中学位。然而,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宿舍面积仅9.76万平方米,可提供床位14400个,不足目前在校生总数的50%。中等职业学校饭堂所提供的餐位仅有11950个,不足目前在校生总数的40%。学校硬件设施设备不足将极大地影响2023年学校迎接入学高峰的能力。
在专业建设方面,中山中等职业学校总体存在专业重复建设的问题。目前,全市现有专业点为123个,涉及58个大类专业,其中有53个大类专业,只设置一个班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调整
推进职业教育提质扩容
针对中山中职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短板与瓶颈,此次《实施方案》提出,以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调整为主要路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六大工程,调整学校空间布局、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推进职业教育提质扩容、开展匠师培养、推进校企合作、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
《实施方案》提出,整合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将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由10所调整到6所,推动中职学校围绕区域产业进行专门化建设、特色化发展。
具体而言,保留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将中山市港口理工学校并入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保留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将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更名为“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将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中山市东凤镇理工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山市建斌职业技术学校”;将中山市三乡镇理工学校与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山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将中山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与中山市南朗理工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学校合并后实行“一校两区”办学,在新校名后加所在镇区的名称,作为校区的冠名,其中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南朗校区加挂“中山市李东海理工学校”的牌子。
中山市教体局在其官网公布了《中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方案》,对新学校登记和机构编制调整、干部人事安排、教师安排、学生安排、合并启动及完成时间等进行详尽规定。
“纵观德国工匠、美国蓝领均通过职业教育取得良好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可。因此如何让中山的职业教育发展从规模效应走向质量效益,尤为关键。”黎国喜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一方面应通过专业与市场结合服务于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更应注重教学与实践结合,通过推动校企合作,让学校、学生更快速地感知市场变化、技术变迁。
《实施方案》同时提出,组建组团职教共同体。每所中职学校依托服务的产业组团,参与组建由组团管委会、产业园、行业企业和学校参加的职教共同体。职教共同体实行理事会制度,负责牵头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统筹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校企合作规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引导学生到组团内的企业就业。
优化
整合专业资源,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
市教体局提供数据显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服务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专业数量较少。黎国喜表示:“专业高度集中、专业层次较低、专业结构不仅不合理,而且专业设置与市场结合不紧密,成为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专业改革成为重中之重。
为此,《实施方案》对学校现有的专业进行分类管理,将现有的专业划分为急需类、改造类、限制类三类。中山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迫切需求的专业为急需类专业,通过招生、资金和政策倾斜,支持学校建设好急需类专业;与中山市传统产业相关专业为改造类专业,鼓励学校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现代共用技术提升专业层次;引导学校以现有的急需类专业和改造类专业为核心,通过“增设、改造、整合”的途径来建设专业群。连续3年招生人数少于50人的或已经有3个以上学校已开设的专业属于限制类专业,要按照“留强汰弱”的原则,整合、优化专业资源。
黎国喜提出,立足中山市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端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的实际,中山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提出了一个改革方向——“高端产业对接低端,低端产业对高端”。“低端产业对高端”即针对中山市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灯饰、家具等,学校可开设相关专业,服务于传统产业链条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以服装行业为例,专业培养不仅应教会学生裁剪、缝制服装,更应培养服装设计、销售、生产管理方面的人才。
“高端产业对接低端”即针对中山目前着力发展的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如船舶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等职业教育可侧重培养学生,学习产业链条中下游环节的相关技能。以船舶制造业为例,普通学生难以掌握绘制图纸等产业上游环节的工作。但职业学校可帮助学生掌握船舶喷涂、船舶焊接、精密加工等产业下游环节的技能,服务于高端产业的发展。
另外,此次《实施方案》还界定了学校服务的区域和产业领域。根据中山市组团式发展方案,界定中山市各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的产业领域,推进学校错位发展。
其中,中山中等专业学校和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校园面积大、硬件条件较好、生源质量高,定位为全市综合性的职业学校,为全市重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其中中山中等专业学校服务于创新服务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科技中介、家庭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等)和信息技术、精密制造、游戏游艺、新能源、新材料;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服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业等产业。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主要服务中心组团的服装、家居、汽配(修)、汽车销售等产业;中山市建斌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服务西北部组团的五金、创意灯饰、智能家电和先进制造等产业;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主要服务东部组团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山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服务南部组团(包括全市其它区域)的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中山技师学院(北校区)主要服务东北组团先进制造业,争取在东北部组团建设1所中等职业学校。
■链接
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目标
《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空间布局与组团式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对接、职业教育质量和规模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对接,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到2024年达到如下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从目前的10所调整为6所,各校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6000人,学校办学条件高于国家设置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覆盖中山市大多数主导和优势产业,建成20个以上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群)。
每所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硬件条件基本达到《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申报条件》(暂行)的要求。学校宿位和餐位的满足率达到70%以上。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五年贯通培养招生、3+证书和“3+2”分段培养招生等途径升入高职(本科)的比例超过35%,全市中职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的比例更能体现产业升级要求。
实施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计划,“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70%,建设3个以上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居全省前列,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示范性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技术技能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