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管不住利益诱惑 政府应介入幼儿教育定规则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袁建彰 见习记者 隋莹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目前广州九成民办幼儿园的兴趣班甚至部分日常课程都要购买社会幼教公司(下称“幼教公司”)的课程,但是,广州现有的过百家幼教公司中,有八成靠抄袭炮制课程,质量毫无保证。对于前两天《读者点题》报道的广州幼儿教育乱象,有业内人士和幼教专家呼吁,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广州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细则,规范幼教市场,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同时让行业得以健康发展。
幼儿园课程乱在无人监管
目前,幼教公司的课程要进入幼儿园的课堂十分容易。据业内人士介绍,虽然幼教公司需要向教育部门报备,才能取得提供幼教课程的资格,但这些公司只要以“教材供应商”的名义提供课程,就能绕开教育部门的监管直接进入幼儿园市场。
换个头衔就能绕开监管
目前,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称“《幼教纲要》”)是幼儿教育的唯一监管标准。但是,由于《幼教纲要》并未列明幼教课程和教材的细节标准,造成了幼教市场的监管真空。
“幼儿教育在我们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比较特殊,大家都知道它重要,是基础的基础,为孩子一生做准备的,是根的教育,根深才能叶茂。”从业15年的幼教机构负责人申司乒道出了部分行内人的心声。也有业内人士说:“有时候出了纠纷,社会舆论往往会一棍子把全行业都打死,很郁闷。”因此,不少大中型幼教公司都盼望市场能够尽快有一套准入门槛和行业规则,让这个行业更健康地发展。
利益面前光凭良心不太够
申司乒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首先要建立起一套幼儿教材的准入机制。“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凡机构研发的课程,进入幼儿园前,要由权威部门给予鉴定,并制定课程名录,向社会公布。”他强调要让社会来监督这个行业,才能让行业发展得更健康。
“其次是教材选择机制,在课程名录的范围内,幼儿园制定教材的选择机制,由园长、教师代表、家长委员会代表按照确定的机制共同确定幼儿园课程。”申司乒说,目前有关部门对幼儿园选择教材和课程缺乏监管,“一个好的教材能不能进入到幼儿园,全凭园长的责任心和专业良心,但在利益面前,园长的努力也会有点力不从心。”
细化《幼教纲要》 课程不能随便“出街”
要对幼教课程和教材定出一个评估标准,这个标准应该由谁来定?怎么定?幼教专家表示,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幼教专家制定标准;针对儿童每一个领域的发展特点,对《幼教纲要》的内容进行细化解读,把比较笼统的概念转化成便于执行的细节。
幼教专家:细化《幼教纲要》达标才能上市
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的幼儿教育专家魏敏表示,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教育专家根据现行《幼教纲要》的内容进行细化解读,把比较模糊的概念落实成为各项便于执行的细节,例如《幼教纲要》里“健康”部分提到要“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细则可以加入“指导幼儿在午休时学习自己穿、脱鞋”等内容。
关于编写幼教课程和教材的门槛,魏敏认为,可以在细化《幼教纲要》的基础上,由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对市面上的教材进行一次全面评估。评估标准可以对照《幼教纲要》,考察课程和教材的吻合情况,规定至少与多少条规范吻合才能进入市场。进入市场的课程和教材,要注明其侧重点。比如,一套教材与《幼教纲要》情感方面的规定吻合度比较高,就要在封面上标明其特点。
魏敏说,有的课程或教材偏重情感教育,有的偏重语言教育,有一个权威的评估体系,可以给幼儿园和家长们提供一些客观的信息。“供幼儿园和家长选购时候参考,(以便)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材。”
管好幼教课程 勿管死教学理念
“目前幼教课程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特别是教材。”广东省幼儿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袁爱玲指出,针对这一现状,袁教授认为不能通过订立单一的标准来解决问题。
“这个标准的前提是要符合《幼教纲要》的要求,而且不能过于单一,因为目前有多种教学理念并存,并不能说谁好谁坏,应该让家长和幼儿园自己来决定选择哪一种教学理念。”袁教授说,目前评判课程和教材好坏的标准,就是要看这个教材是否有根据《幼教纲要》的要求来编制。但是,由于《幼教纲要》是一个全国性文件,未必能顾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因此所谓的是否“符合要求”就变得弹性很大,不同的专家由于各自的教学理念、研究领域不同,得出的评价结果也可能不一样。“在制订一个教材标准时,就要兼顾到幼儿教育的这个实际情况,不能只订立单一的评判标准。”袁教授认为,要给予不同教学理念一个相对公平的生存空间。
政协委员:政府应做好监管行业要加强自律
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认为,要贯彻落实好教育部的《幼教纲要》,广州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地方政府规章的名义制订出一套实施细则。同时,他呼吁社会幼教公司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的发展。
“政府这些年来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和关注不足,让教育产业化,幼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主导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缺乏有效监管,因此出现这样一个局面也很难避免。”韩志鹏认为,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鼓励社会办学是一条可行的出路,但政府部门也要做好“裁判员”,要制定好“游戏规则”。
韩志鹏强调,广州具备出台地方实施细则的专家力量和社会条件。他告诉记者,国务院侨办委托了广州幼儿师范学校编制海外华文幼儿教材,证明广州拥有制订本地课程标准的专家力量;同时广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城市,具备推广的社会条件。
他山之石
解读教育指引 方便幼师执行
作为广州的邻居,香港在幼儿教育方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情况。
在香港,分别为2~3岁和3~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的幼儿园和幼稚园,相当于广州的幼儿园。其中,幼稚园都是由私人或志愿团体主办的私营机构,相当于广州的民办幼儿园。
香港也曾遇幼教麻烦
1996年以前,香港只有《幼稚园课程指引》和《日间幼儿园活动指引》两份幼儿教育规范,但由于缺乏细节解读,造成幼儿教育出现差异。比如A幼稚园中班的课程,却是B幼稚园的大班课程,导致学生上小学时掌握的知识差异较大。
其后,香港教育部门在上述文件的基础上,征集学前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编订了《学前教育课程指引》(下称“《指引》”),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宗旨、目标、内容以及整体的课程架构做出了调整。
概念要变成可行执行细则
据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尹弘飚教授介绍,这份《指引》将学前教育分为“体能与健康”、“语文”、“早期数学”、“科学与科技”、 “个人与群体”以及“艺术”六大范畴,与内地《幼教纲要》的“五大领域”相似。但是,《指引》更着重对条文的细化解读,让幼师和教材编写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要求。
比如,内地《幼教纲要》对语言教育的规定中,提到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怎样才是“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呢?条文中未见进一步解读。
香港的《指引》也有相似的内容:“听和说的技巧是口头沟通的先决条件, 应以幼儿的日常经验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来引起动机, 鼓励幼儿聆听、描述、报告、发问和表达意见。在适当时候, 例如在早会、游戏时间、茶点时间、兴趣活动等,随机与幼儿谈话,并让幼儿互相交谈。”经过细化解读后,一些概念被转化成可行性细则,便于幼师等从业人员落实并更好地执行。
换课太频繁 孩子会厌学
“(幼儿园的课程)这样换来换去,就不说什么衔接、什么学习梯度了,光是让孩子适应各教法就肯定要有一段时期。”钟女士的儿子在海珠区广东轻工学院幼儿园上学,她告诉记者,孩子入学3年就换了3套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任何过渡和适应训练。“除了收通知和交钱,我们真的没什么可以干的。”海珠区荔港南湾幼儿园的家长钟先生说。
记者采访了在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等区随机访问了近30名幼儿园家长,虽然对幼儿园课程的质量评价不一,但他们都表示幼儿园更换课程的频率太高,有的甚至达到“半年一换”,有关部门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保证孩子们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幼教。对于不少幼儿园频繁变换幼教公司提供的课程,有幼儿教育专家指出这对于幼儿会产生不少负面影响,甚至会产生厌学等心理问题。
广东省幼儿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袁爱玲认为,目前幼儿园教学的主流方向还是应该坚持研发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因为园里的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最熟悉的,也最能够‘因材施教’,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她也承认目前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有限,英语、艺术类等课程往往只能靠外面的幼教公司提供。
“如果课程不适合孩子,那是肯定要换的。”袁爱玲说,但是应该“慎换”。袁教授表示,幼儿教学之中对课程的教学理念、系统性、连贯性、难易程度、内在逻辑联系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一套精品课程往往能使儿童在快乐的学习之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为以后的中小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过目前市面上不同幼教公司之间也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如果频繁更换课程,教学的难易程度衔接不好,就会产生各种问题。”课程衔接不好可能会导致学习内容重复等情况,反而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等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