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素质教育“山东样本”

      素质教育改革喊了很多年,为什么在很多地方,这项改革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省是怎样破解这一难题的?“山东样本”的经验又能给其他地方带来哪些启示?

      开“罚单”用重典打破应试教育“紧箍咒”

      治顽症用重典。为了让这次素质教育改革真正“软着陆”,不再像以前那样“文件发下去,抽屉锁起来”,山东省对违纪违规的学校开始“动真格”。在过去的一年中,山东省教育厅共开出几十张教育“罚单”。

      不过,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些看似平静的“罚单”背后,其实充满了地方与教育厅的“利益博弈”。一些学校违规被罚后,地方上总会派人来教育厅求情。山东省教育厅不久前进行的一项调查也许更能说明问题。被调查的地市教育局长、高中校长中,有近半数认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最大的阻力仍然来自不科学的教育政绩观。

      一位高中校长一语道破“玄机”:“如果各级领导不再给我们施加高考升学压力,我们也就不用在素质教育与升学率之间‘走钢丝’了。”他说,一些地方的教育管理者用前几年抓GDP的办法抓教育,层层下达升学指标,并以考试成绩、名次定奖惩。为了提高升学率,近年来,各地各校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有的学校每年用于招收高分复读生的费用就达二三百万元,有时一个“好学生”,甚至有五六个学校争。

      专家表示,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起始阶段,用行政处罚的手段处理问题,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对不规范办学行为长期采取高压态势,不是治本之策,关键还是要优化教书育人环境,走出“教育GDP”的误区,打破戴在校长、教师头上要分数、要名次的“紧箍咒”,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政绩观。

      保证高考公平以省为单元整体推进

      山东这次改革还有一条更关键的经验:以一个省为单元整体推进。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表示,在目前的高考体系下,山东是一个高考录取的单元,全省高中“齐步走”,就可以让全省的孩子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素质教育就具备了可行的前提。

      莱芜市教育局局长陈灿群的话,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全省“齐步走”的必要性,“如果让莱芜自己试点,我坚决不干。各市的升学利益是有冲突的,必须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就像看足球赛,大家都坐着看,挺好;要有人非不自觉地站起来,那么谁坐着谁就会看不到球。全省统一行动没有风险,我们坚决执行。”

      山东刚开始动真格的,持观望态度的人不少。一年过去了,赞同、表扬的声音慢慢多起来。对此,齐涛坦言,这次推进素质教育,不是改良,不是新政,更不是别出心裁的革命。它只是一种回归,是试图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而且,目前山东做的仍然只是‘皮毛’,比如规范作息时间,规范节假日,规范作业量,这些都是教育管理最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东西。至于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核,我们并没有触及。”

      文/刘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