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被扎为啥没炸?小试验讲科学
你们知道喷气机飞行的原理吗?气球被针扎了为什么没有爆炸?昨天下午,江苏科技馆暑期招聘的小小“讲解员”在馆内为远道而来的安徽大别山老区的中小学生上演一场精彩的科学实验秀,通过小试验讲述科学大道理,全面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科学小试验引来惊叹声一片
活动现场,孩子们自己动手,通过表演一些妙趣横生的科学小魔术,以小见大地推知海阔天空的科学道理。表演台上,来自南京十三中分校的小小讲解员曹佳雨拿了个气球在手中,然后用一根针向气球扎去,此时台下不少胆小的同学都捂住了耳朵,接下来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气球居然没有爆炸。
看到曹佳雨的表演,很多小朋友都发出了惊叹的声音,为什么呢?其中的奥秘其实就在于气球的表面紧密贴着的一层胶布。“这个实验的原理很简单。这是因为透明胶布比气球表面的橡胶更坚固一些,它可以抵御住压缩空气冲出时所造成的巨大压力,人们就是根据这个类似的原理发明出来了防爆车胎。”曹佳雨的解答让小伙伴们连连点头。
五十中的朱璇表演的是飞行的气球。只见她现场吹起了一只气球,然后把它绑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吸管上,吸管的两边接上了长长的白色棉线,当气球释放出气体后,就会沿着白色棉线的轨迹飞行。朱璇告诉现场的同学,这个小实验揭示的就是喷气飞机的原理。“现在的飞机都装有喷气式发动机,能发出强有力的空气流,利用反作用力推动飞机向前飞。气球也是利用这种力量从绳子的这一端飞向另一端的。”
小小讲解员苦练多天得赞赏
这些现场表演科学小试验的同学都是江苏科技馆暑期招募的小小讲解员,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用简单明了的小试验为远道而来的大别山老区的小朋友们进行了一次活灵活现的科普宣传。
来自二十九中的范天航同学在现场负责讲解热气球,他一边操作模型一边用第一人称讲述了热气球升空的原理。“热气球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它就是利用空气加热后密度变小,从而获得向上的力量。”范天航还引经据典,用诸葛亮当年发明“孔明灯”的事例将热气球的原理解释得清清楚楚。“我在这里总共培训了5天,除了热气球的讲解,其他的几个我也会。虽然老师也教了我一些解说词,但我觉得如果以第一人称来介绍热气球,可能会更加生动,更加有感染力,所以我就试了试。”从昨天现场的反响来看,范天航的尝试获得了成功。
而曹佳雨则告诉记者,在熟练的动手实验中既有理性思考,又有精细操作,可以提高同学们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因为这是一个趣味的,不像普通上课是一个枯燥的,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些公式,这样大家听了就连我都会睡着的,用这种趣味实验加上魔术的话题,会让小朋友感兴趣,就会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老区来的同学很缺这样的机会
据了解,昨天下午进行的活动是江苏科技馆携手中国药科大学“大书包”公益服务团队共同开展的苏皖两地夏令营“圆梦金陵·会师”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参与对象是安徽大别山老区12所中小学校的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以及南京郊区的部分学生。“大书包”公益服务团队志愿者孙阳爽介绍,这批孩子有很多是第一次接触科普场馆,科技基础知识非常薄弱。
“来自市郊的很多同学,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基本都是爷爷奶奶带,他们接受的知识也普遍都比较陈旧落后。尤其是安徽大别山老区那边的学生,他们平常很少看电视,几乎不接触网络。”孙阳爽此前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深入老区,了解了当地的教育情况,很受震动。她告诉记者,“大书包”公益服务131名志愿者们将利用假期在学习兴趣引导、基础课程补充、传统文化辅导等多方面给孩子们开展服务。今后,大书包“夏令营”还将推广开,形成一名优秀大学生长期“领养”一名贫困或学习困难中小学生的“大小书包结对”公益教育模式。
据介绍,大书包公益服务项目今年将在南京和贫困农村的少数中小学进行试点,之后重点在缺少教师、贫困农村中小学进行推广,实现中小学生基础课外教育的公益化。
作者:贾志荣 仲永/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