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广州小升初由笔试改面试 家长拼百页简历(组图)

  参考消息网1月9日报道

  港媒称,在争夺广州最优秀中学的入学名额的竞争中,当地一些电影蜜蜂小学生的家长们正在为孩子准备长达100多页的简历。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7日援引内地媒体《南都新闻》报道,有人为了制作简历花费几千元,并购买假证明,以便让孩子获得先机。一名姓谢的母亲说:“今年小升初的难度比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还要困难。”

  修改后的地方教育条例将用面试代替初中入学考试。谢女士说,他为孩子准备的简历超过了100页,其中有一半是照片,其余是学术证书以及课外活动和奖励证明。打印简历需要花200多元人民币。她说:“为了广撒网,你需要10份甚至更多份简历,因此即便在测试开始之前,就要花很多钱。”

  另一位家长称,网上可以买到许多假证书。他说:“不管怎样,学校不会费心一份一份去查验所有的证书。除了专业人员,谁能看得出孩子有没有真的通过了钢琴八级考试?只要你能弹几首曲子,就能让他们相信。”

  一些父母相信,让孩子进入好中学对于确保他们进入好大学是必不可少的。广州的教育顾问爱丽丝·张说,初中入学规定的改革让该市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们感到了压力。

  她说:“广州教育局决定取消初中入学书面考试,并以面试来代替。这让家长感到紧张,因为关于面试的形式以及每所学校将如何组织面试的详细规定还没有公布,所以一些家长在拼凑尽可能多的材料。”

  大学生乔伊丝·罗的弟弟将要申请初中入学。她说,100页的简历并不让她意外,尽管她们家对这件事“相当放松”。她说:“尽管如此,从我弟弟三年级起,我父母就让他每个星期六上午上数学辅导班,下午上英语课。”

  延伸阅读民间小升初联考闹剧还是无奈? 背后择校热难消退

  港媒:广州小升初由笔试改面试

  5000多人报名,3500多人应考,35个考点,20个家长策划……近日,武汉民间一场轰轰烈烈的小升初联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早在12年前就被武汉市教育部门取消的小升初考试,为何能由家长们私下“恢复”?近年来教育部门不断出台政策为学生减负,家长为何主动增负?

  民间联考只为摸底?

  2002年,武汉市取消了小升初统一招生考试。然而今年国庆节假期,一场民间发起的小升初联考却悄然进行。

  据了解,这场规模浩大的考试,主要发起人是学生家长。半月谈记者试图多方联系几位组织者,但都被婉拒。一些学生家长向记者透露,参与策划联考的家长有20来位,他们的孩子大多就读于武汉一些知名小学,即将面临小升初。

  在这些家长看来,现在小学毕业没有全市统考,孩子平时参加的学科考试多是学校命题,可比性较差,而校外机构多是单科辅导,无法掌握孩子的整体情况。联考不仅能摸清孩子真实成绩,将来也许还能成为进入重点初中的“敲门砖”。

  记者了解到,这次联考背后,还活跃着一批教育培训机构:除了有承办方“家长100论坛”支付联考产生的1万元成本费,武汉9家较大型的教育培训机构同样热情高涨,它们不仅通过各自渠道对外发布消息,还免费提供考场和监考老师。一些家长也动用关系,找到几名在知名初中任教的教师负责命题。

  小升初民间联考的承办方,武汉教育信息类网站、“家长100论坛”的负责人王总称:“我自己不方便接受采访。”同样对联考不予置评。而此前王总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率地表示,“第一次听到‘民间联考’的想法,觉得很有创意,对我们和各家培训机构,也是一次宣传机会”。

  民间联考官方不认可

  在采访中,有的家长表示,让孩子参加联考就是想“摸摸底”,看看自己的成绩在全武汉处于什么位置。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希望有一天,联考成绩能作为小升初录取的参考。

  在“家长100论坛”上,不少网友都赞同这次小升初民间联考。网名“我的好运天使”说:“强烈建议恢复小考(小升初考试),现在说是不小考,各个学校各种竞赛,比一次小考不知道累多少”。网友道以行说,“支持恢复统一考试,不能用减负来掩盖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公平”。也有学生家长对联考表示反对,认为学校日常的考试可以对学生基本情况做出评判。

  民间沸沸扬扬,官方则冷冷清清。武汉市教育局负责小升初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武汉市小升初采取“划片、对口、免试、就近”的原则,不支持所谓的民间联考。

  记者随机拨打了武汉外国语学校、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华师一附中(初中部)这三所武汉市著名初中的招生办电话。三所学校都明确表示不认可民间联考的成绩。

  对此有的家长却认为:“你问教育部门或学校,他们当然说不认,但说不定有学校私底下招生的时候就会看这个成绩。”

  事实上,类似的民间联考并非武汉首创。早在2011年,广州民办学校就曾举行过“公开联考”,今年广州小升初大联盟联考被取消。去年,上海民校小升初联考也被叫停,而郑州等地的联考依然如火如荼。

  民间联考背后的“择校热”

  近年来,武汉取消了小学全市毕业统考,官方性质的学科赛事也不断减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竞赛全部取消。

  尽管官方的竞赛取消,但近年来民间性质的学科竞赛却风起云涌,乘着小升初择校热大势盛行,江城小学阶段的民间学科赛事就有近20种。

  既然教育局和学校都不认可,为什么各种民间赛事、小升初联考仍能聚集超高人气?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实际上是家长对现行招生制度所发泄出的一种不满情绪,另外也有一些家长抱有幻想,觉得有些学校也许会在私底下看这个成绩。“这反映出过去12年教育部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上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择校的需求依旧旺盛。”

  今年初,教育部相继发文,重申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一些大城市也陆续出台新规,遏制“择校”歪风。显然,新规和禁令并未使“择校热”消退。“家长100论坛”的负责人王总曾表示,“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均的情况下,只要‘高考指挥棒’不变,家长们就只能‘自救。

  专家表示,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关键不在就近和免试,而是“均衡”。只有切实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择校问题。(记者廖君 郑天虹)

  (2014-12-20 09:41:14)

  延伸阅读武汉家长顶风组织“小升初”联考:是想摸个底

  武汉民间近日发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小升初”联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5000多名考生报名,3500多名考生应考,35个考点,20个家长策划,500人的家长QQ群响应。

  教育部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举办任何形式的选拔考试,小升初阶段必须免试就近入学。武汉官方组织的“小升初”考试12年前就取消了。这些家长为何组织这样的考试?考试成绩在升学中起作用吗?

  家长牵头 培训机构赞助

  实际上,仅仅依靠家长的力量,恐怕无法“一呼百应”。除了承办方家长100论坛承担了“联考”产生的1万元成本费用,这次联考背后,武汉9家较大型的教育培训机构热情高涨,他们不仅通过各自渠道对外发布消息,还免费提供考场和监考老师。

  这次“小升初”民间联考的承办方—武汉教育信息类网站、家长100论坛的王姓负责人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并对联考不愿置评。

  有内部人士透露,培训机构的介入不仅是一种宣传,争取扩大影响力,更有可能想在小升初择校的利益中分得一杯羹,举办培训班,招揽更多生源。

  家长:考试就是想摸个底

  联考发起者之一、孩子在武汉小学上学的一名家长认为,孩子快升初中了,但成绩在全市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心里没底,考试就是想摸个底。

  家长姚女士告诉记者,虽然目前这个考试还派不上用途,但说不定将来会成为小升初的“敲门砖”。这次考试又不要钱,孩子参加一下也找找自己的位置。

  民间沸沸扬扬,官方则冷冷清清。武汉市教育局负责小升初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武汉市小升初采取“划片、对口、免试、就近”的原则,不支持所谓的民间小升初联考。但由于是民间行为,官方也不好出面禁止。

  记者随机拨打了武汉外国语学校、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华师一附中(初中部)这三所武汉市著名初中的招生办电话,三所学校都明确表示不认可民间小升初联考的成绩。

  有的家长则认为:“你问教育部门或学校,他们当然说不认这个成绩,但说不定有些学校私底下招生的时候就会看这个成绩。”

  郑州、西安等地仍在顶风“联考”

  事实上,类似的民间联考并非武汉首创。早在2011年,广州民办学校就曾举行过“公开联考”,今年广州小升初大联盟联考被取消。去年,上海民校小升初联考也被叫停,而郑州、西安等地的联考依然顶着教育部的禁令如火如荼。

  家长100论坛王姓负责人曾向媒体透露,武汉市“每年差不多6万名小学毕业生中,热衷择校的大概有1万人”,“在教育资源不均的情况下,只要‘高考指挥棒’不变,家长们就只能靠这些来‘自救’。”

  据记者了解,各地的择校热并未完全降温。武汉市在取消“小升初”统一考试之后,曾推出“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计划投入数亿元对全市初中进行标准化建设,以缓解小升初择校热的难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这种民间考试的根源在于择校热。家长都清楚这种考试是不被认可的,但还是让孩子去参加考试,实际上就是觉得现在的招生规定不合理,通过这样的测试传递出对现实招生做法的不满。

  文/新华社记者 郑天虹 廖君

  (2014-11-16 05:57:42)

  延伸阅读山西“小升初”考试学生成绩被更改 教育局回应

  第二次公布的考试成绩还在学校门口张贴。 宋立超 摄

  家长们在烈日下守候参加考试的孩子。 宋立超 摄

  中新网离石7月18日电题:山西离石“小升初”考试学生成绩被更改 教育局称系阅卷老师失误

  作者 宋立超

  两次公布考试成绩,180余名学生成绩被更改,最大误差达20分。近日,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一场“小升初”考试遭到当地学生家长的普遍质疑,并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升学。

  对此,吕梁市离石区教育局副局长李建伟表示,此次“小升初”考试仅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测验,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并不影响孩子们升入相应中学。而对于学生成绩被更改,则确实存在阅卷老师失误的问题,目前纪检部门已经介入进行调查。

  18日,记者从离石区新闻办获悉,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奇怪的考试成绩

  “我的孩子最初的成绩是278分,可现在又改成了288分。”7月11日,吕梁市离石区凤山中心校门口,贺女士指着张贴在大门上的成绩单说。她表示,是孩子的语文成绩被加上了10分。

  据贺女士介绍,6月23日,六年级的女儿婷婷(化名)参加了当地统一组织的“小升初”考试。两天后,成绩公布,孩子在此次考试中考得278分。

  令人意外的是,不久后,她被其他家长告知,成绩单改了。贺女士再次赶去查看时,发现孩子的分数已变成了288分。

  “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我身边就有七、八位遭遇同样问题的家长,都是孩子的成绩前后不一致。”贺女士说。

  孩子的考试成绩增加了看起来并不是件坏事,但这却让贺女士头疼不已。她说,孩子婷婷报名了当地一所初中,本来278分是不够分数线的,但增加10分后正好达到标准。

  “可我去学校咨询时,被告知校方没有接到相关部门的加分通知,所以还是不够线。”贺女士无奈表示,教育部门没有给她出具加分证明。

  记者随后通过走访发现,在离石区当地,遭遇孩子分数被改的家长大有人在。他们中大多数都报名了当地教学质量较高的民办学校,让家长们担心的是,他们害怕成绩的变动会对孩子就学产生影响。

  教育局:确实存在失误

  对于学生成绩出现错误的问题,吕梁市离石区教育局并未讳言。该局分管副局长李建伟坦言,此次确实在阅卷过程中出现了失误。

  李建伟介绍,在当地“小升初”考试结束后,教育部门组织了阅卷并及时公布了成绩。按照相关规定,成绩公布后的三天内,学生及家长有权利在怀疑成绩时,对试卷进行查阅。

  “当时可能由于孩子成绩落差较大,有家长提出了查阅试卷的申请。”李建伟说,确实有家长查出了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向教育部门提出查阅试卷。

  “在口口相传之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成绩产生了怀疑。他们可能在想:别人的孩子出错了,那么我的孩子是不是也弄错了?”李建伟坦言,在这种心态下,家长们纷纷登门。对此,教育部门决定对所有1.8万份试卷进行全面普查,并邀请了学生家长代表和纪检部门共同参与。

  据介绍,此次全面检查共查出有180余名学生的成绩出现差错,其中最大误差为20分。教育部门随即将普查后的结果再次公布,即家长们见到的第二份成绩单。

  李建伟说,之所以成绩出现差错,是因为阅卷老师在换班时发生问题,导致英语试卷中两道题目漏判。目前,纪检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成绩背后的择校之痛

  在“成绩出错”的风波之中,“教育部门将举行第二次考试”的传言在当地坊间流传甚广,这让家长们尤为愤怒。有当事者直言:“小升初”考试怎能如此草率?

  对此,当地教育部门表示,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小升初”考试成绩早已不能成为学生升入中学的标准,考试其实是检验孩子六年小学教育的综合性测验。而所谓的“第二次考试”,则是当地民办学校自己组织的招生考试。

  7月11日上午,烈日炎炎。在山西吕梁学院考场,传言中的“第二次考试”正在进行。尽管空气中没有一丝风,但上千名家长涌在此处,守着即将走出考场的孩子们。

  “这是几所民办学校自己搞的招生考试,试题都不一样。”李建伟介绍,“小升初”考试后,学生们应该按照就近原则“分片入学”。但辖区内教学质量较好的几所民办学校,则由校方自己组织笔试和面试。

  李建伟坦言,几所民办学校的招生考试覆盖面积太大,这给家长们造成了“第二次考试”的误解。

  提及此,李建伟无奈表示,在当地,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于公办学校,这让家长们不屑于让孩子“分片入学”,而是“削尖了脑袋”往民办学校挤。由于民办学校均设置了入学分数线,这也导致了家长们对孩子的分数尤其敏感。

  “根据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学生不管考多少分都可以‘分片入学’的。因此,‘小升初’考试的成绩也本不是那么重要,它只是对于学生六年学习的总结。”李建伟说,许多家长对相关政策不了解,认为“小升初”考试成绩关系到孩子是否能进入教学质量更好的民办学校,“这是不对的,教育部门不允许‘小升初’考试成绩成为民办学校的招生标准。民办学校招生需要自己组织相应笔试和面试。”

  但在学生家长们眼里,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读书。以贺女士为例,尽管以婷婷的成绩完全可以进入一所公办学校的特优班,但贺女士仍认为,即使婷婷在“好学校”排最后几名,也不去“坏学校”当优等生。“好学校的各方面条件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导致了几千人争几百个入学名额的情况。”李建伟说。

  随着考试的结束,孩子们再次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暑假,但家长们的议论还在继续。有教育界人士表示,教育部门“弄错分数”固然有错,但家长们也应对相关入学政策加以了解,且不能盲目“迷信”优等学校。“挡在家长和教育部门之间的,还有更深层次的‘择校之痛’。”

  作者:廖君 郑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