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教授”顾昌华:扎根职教培养“蘑菇人才”

央视网消息在闷热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大棚里,工人们戴着帽子、袖套,仔细翻看检查着。正是这些密密麻麻的菌棒,让贵州铜仁市敖寨乡中华山村摘掉了贫困帽,而小小菌菇能成为助力村民们脱贫的大产业,在村委会主任毛照新看来,若没有顾昌华的指导,村里的景况可不会这么好。

“被污染的菌棒,如果随意堆放,很容易相互传染。一开始他们不重视,觉得自己规模大,损失一点也无所谓。但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改。要么烧掉,要么深埋。”顾昌华在下乡检查中华山村香菇大棚时说。而这里只是她当天要跑的三个点位之一。

顾昌华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也是铜仁市食用菌首席专家。2014年,接到贵州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布置的科技服务任务后,顾昌华三天两头往种植基地跑,白天现场指导解决疑难杂症,晚上到农家培训。“虽然上不了核心期刊,但是解决了实际困难!”顾昌华说。

野生菌促脱贫,“每一朵都是宝贝”

铜仁是武陵山片区欠发达、欠开发程度最深的区域。2010年,全市有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25个贫困乡镇,小康实现程度至少比全国落后10年以上。

食用菌的生长对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要求很高,而梵净山区正具备了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作为铜仁市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食用菌是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优良的菌种便意味着更高质高量甚至是市场稀缺的菌类能出产。

2014年,铜仁市梵净山食用菌菌种资源研发工程技术中心立项,顾昌华担任项目负责人。每个学期他都会带着学生和年轻老师上山寻找野生菌,“每一朵野生菌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贝呢!”

今年七月份,顾昌华和团队成员辗转寻觅,终于在一棵三百多年树龄的古桑树上发现了珍稀的野生桑黄菌。穿梭在山间林野,爬上梯子摘到野生桑黄菌,顾昌华高兴得像个孩子。

这些费大力气寻得的野生菌,最后都会被他们用于野生食药用菌研究和选育工作中。

五年来,顾昌华和团队成功分离试种了10多种野生羊肚菌菌株,并建立了梵净山食药用菌标本馆,收集了野生菌标本90多种,浸泡野生菌标本200多瓶。他们建立的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食用菌菌种繁育、生产示范基地,向农户提供平菇、香菇、黑木耳、草菇等优良菌种,比常规品种产量提高10%以上。

“微笑老师”认准职业教育

早在2013年,顾昌华就发起了汇聚科研合作伙伴的行动,自发组织起了“食用菌菌种繁育技术服务团队”,希望立足区域特色,培养出能为本土产业发展所用的务实型人才。

农学院2016级园艺技术专业的徐松就是“慕名”而来的学生之一。加入团队之初,徐松毫无科研基础,顾昌华手把手教他培养基制作、消毒与灭菌等基础技能。这样的技能传授是顾昌华给每一位新成员的“欢迎仪式”。

在一次新品种培育中,徐松预想的结果没有出现,几个月的心血付之东流,第二天便再没有动力准时到实验室去。沮丧之际,他收到顾昌华的短信:“科学研究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我们只有从挫折和失败中百折不挠地去寻求并且靠近真理。”在这条短信的鼓励下,徐松又燃起了不服输的斗志,更加精心地投入到实验中。

从教三十三年,顾昌华从课堂走到实验室,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山野,户外的实践与发现也转化为她课堂教学的动能。《食用菌生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顾昌华讲得倒背如流,她主编的《园林植物识别技术》成为国家级精品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学农要先掌握自然规律。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这一气候特点,顾昌华带领教学团队创新了“依季分项、双境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季节分项目、分类别、校内外结合安排教学内容。

顾昌华领衔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依靠这一模式,从最初的院级重点专业发展成省级示范专业,最终建设成国家骨干重点专业。目前,这一专业已经培养毕业生五千余人,成长为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的六百余人。

在学生眼里,顾昌华是一位有耐心的“微笑老师”。农学院学生刘九英说:“从来没有看见她高高在上或者不耐烦的样子,和我们在一起,她总是带微笑地向我们讲授病虫害如何防治、食用菌怎样栽培、花卉如何悉心养护……”

快退休了仍放不下喜欢的工作

“我现在到了退休的年纪了,但还是放不下喜欢的工作,一到讲台看到学生,我就觉得格外亲切”,谈及未来的教研工作,顾昌华流露出对自己专业的喜爱,“我从不后悔,我不但要为农业农村绿色健康产业培养更多蘑菇人才,还要培养更多扎根职教教育的蘑菇老师和花卉专家!”

在顾昌华三十多年的学农与职教生涯中,离不开导师李子忠教授的影响,她说,“如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和帮助”。看到八十多岁的导师还在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顾昌华觉得自己也不能停下科研与教学的脚步。

被评为“2019教书育人楷模”后,顾昌华说,“其实我做的都是常规性的工作,很平常,只是刚好有这个机会展示给大家看到了。”

顾昌华朋友圈出镜最多的便是各种各样的“蘑菇”:草菇、大球盖菇、羊肚菌、各种野生菌……而这些“蘑菇”背后,是顾昌华所珍惜的和学生、家人一起采摘的那份开心和幸福。

虽然学校教研任务繁重,但若接到哪个农民、农场或企业的一个电话,顾昌华都会义务前往给予技术指导。大家喜欢喊顾昌华是“蘑菇教授”、“菇仙姑”。但她却说,“要做到这两个称号,我还需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