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崛起”的湖南探索 | 特别关注
湖南省永州工贸学校学生在工业园区企业实习。(资料图片)
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近年来,“智造湘军”强势突起,让人瞩目。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湖南,为何能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
一个重要答案: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湖南职业教育发展位居全国前列,给予了“智造湘军”有力支撑。
从办学规模看,湖南拥有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600所,其中国家“双高”建设计划学校11所;在校学生143.59万人。
从内涵建设看,湖南拥有国家示范专业点38个;拥有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7个;拥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8个;拥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8个;近两届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4项。
从教师能力看,2019年湖南职业院校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24个奖项。
从人才培养看,2019年湖南职业院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总数为249项,获一等奖48项。
……
2019年,湖南因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成为首批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的6个省份之一。
财政“吃紧”的湖南,如何办好“烧钱”的职业教育?
督导显威力,投入靠政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南职业教育曾经辉煌。进入21世纪,因为种种原因,职业教育吸引力陡然下降。同时,职业教育投入吃紧,2006年,湖南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均排在全国倒数。
双重压力之下的职业教育,路在何方?
2009年,湖南启动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内容包括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和水平4个方面。最核心的是,全省每个县(市)人民政府都必须重点办好一所公办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否则督导评估“一票否决”。
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人民政府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可谓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破解职业教育发展困局的雷霆之作!
这项工作启动之初,很多地区都在观望,没想到省里动了真格的:2010年5月,湖南首批对10个县(区)的职业教育进行专项督导评估,益阳市赫山区人民政府因职业教育工作存在突出问题被责令限期整改。
其实何止赫山区,当时郴州市11个县(市、区),有6个县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承包给了民营老板,学校仅是公办身份,政府不再履行办学职责。
“赶紧整改!”郴州市委、市政府坐不住了,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对策。郴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代竞介绍,从2009年开始,市里就督促各县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将已被承包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回购。艰难努力3年,到2012年,这6所学校终于全部收回。
经过两轮督导评估,湖南共有怀化市鹤城区、宜章县、益阳市赫山区、凤凰县、嘉禾县和古丈县等6个县(市、区)因职业教育工作存在突出问题,被责令限期整改。
督导评估让全省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97个县(市、区)各重点建设了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其中68所达到了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其余学校基本达到了市级示范性学校标准。市(州)举办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有14所达到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标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有60%布局在农村县(市、区)。
财政“吃紧”,对湖南来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难点。
怎么办?
湖南因地制宜,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用足政策,有效地解决了职业院校经费投入渠道不畅的问题。目前,湖南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增幅高于全国增幅水平。
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薄弱的问题,湖南压实县级政府的责任,制定了“分层走、分步走”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要求每个县(市)政府重点办好一所示范性(骨干)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这个攻坚计划,给发展中的农村职业教育打了一针“强心剂”。汝城县投资5.6亿元、新化县投资2.3亿元、桃源县投资6亿元……从2014年开始,湖南各地掀起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高潮。
近3年,湖南省本级统筹下达专项资金3.72亿元,对66个农村县(市)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给予奖补。在“以奖代补”的带动下,97个农村县(市)累计投入攻坚资金40余亿元,12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新校区,30多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新增学位近6万个。
办学条件的改善让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增。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是,湖南省97个农村县(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校均招生1280人、校均在校生3133人,分别较2014年增长21.8%、40.3%。
曾经,“双师型”教师缺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编制不足是引进“双师型”教师的最大拦路虎。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湖南又在全国率先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职业院校教师编制管理办法,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打开了一条通道。
作为首批动态编制的试点地区,长沙市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目前,长沙市本级财政为动态编制教师每年支出经费1800万元左右。
长沙财经学校校长陈全宝说,以前,争取编制、招聘教师、自筹经费是校长们最头疼的事。2011年,学校共有6000多名学生,应该配置577名教师,由于没编制,学校实际在编教师只有387人,外聘了100多名教师。“在此之前,学校要支付的教师工资高达651万元。财政买单后,学校再也不用为这部分教师的工资发愁了。”
据统计,2019年全省职业院校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2582人,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达2.27亿元。
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
“无特色”“没资源”“招生难”……曾有一段时间,湖南不少职业院校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生存危机。
“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尽千辛万苦”——有人用“五千万”总结招不到学生的困境。
“我们的困境,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找到职业教育办学的正确方向。”湖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余伟良一语道破其中原因。
近年来,湖南职教凤凰涅槃,特色鲜明,秘密何在?
答案就是:“把学校建在产业园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建在生产线上。”
在院校布局上,10余年来,湖南坚持对接产业布局院校。市(州)人民政府要按规划办好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重点办好一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对接湖南3个万亿元产业、11个千亿元产业、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和“一核三极四带”发展战略。
湖南的做法主要有3点。
一是对接产业布局,在湖南“一核三极四带”产业区域,重点建设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45所,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153所,推动重点院校与产业区域布局有效对接。
二是对接产业园区,基于产业向园区聚集的趋势,长沙、株洲、常德等6个市(州)已累计投资274亿元,在产业园区配套建设职教基地,30多所职业院校入驻。目前全省在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建设职业院校150余所,有在校生59.6万人,占全省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8.8%。
三是对接县域产业,整合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建成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61个,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长沙最早行动。占地1103亩、投资14亿多元,2010年就建成的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位于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园区有职业院校8所。这既是湖南最早与产业园区对接的职教城,也是全国较早的职教城之一。
株洲市更是大手笔。
2008年,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职业教育科技城。10余年来,株洲职教城已完成投资200亿元,总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职业院校先后入驻,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
院校布局调整仅仅是“排兵布阵”,内涵发展才是关键。
曾经,湖南职教专业建设比较混乱。
“当时很多学校是专业围着市场转,哪个专业听起来热门,好招生、好就业,甚至投入少、见效快,就办什么专业。”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国华回忆,有一段时间,文秘、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等投入相对较少的专业,几乎每所职业院校都在办。
“没有办学特色,没有校企融合,就办不好职业教育。”在经历了长时间彷徨和探索后,湖南职业教育人普遍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怎么特色发展?
“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关键是实现专业特色化!”
“十一五”以来,湖南推动各所职业院校重点建设1至2个专业大类,原则上新增专业和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只能在重点建设专业大类中产生。进入“十三五”,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湖南率先在全国提出专业群建设理念,引导全省每所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2至3个特色专业群,每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1至2个特色专业群。
钱少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场大规模的专业撤并调整在湖南职业院校铺开。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曾有33个专业,工、文、经、管遍地开花,其中22个专业与航空一点关系都没有。
为了集中精力走航空这条特色之路,2012年学校决定,5年内把所有与航空无关的专业全部“砍掉”,以后新增专业全部姓“航空”。
其实,当时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不少专业办得很不错。“想想确实舍不得。”院长朱厚望说,可从学校长远发展看,非得“忍痛割爱”“壮士断腕”不可。
两年后,该校开设的专业由2011年的33个调整为22个,专业大类由原来的8个缩减为3个,80多名非航空类专业教师全部转型。
长沙航空职院不是个案。据统计,仅近3年,湖南对接“四大区域板块”,通过“撤、转、并、增”等措施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就撤销专业点223个,新增专业点601个。全省职业院校对接湖南省工业领域千亿产业的专业点达到2125个,占全省专业点总数的49%。
在“壮士断腕”的坚决中,湖南职业院校实现了“浴火重生”,数十所高职院校普遍实现办学定位更精准,行业特色更鲜明。
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快速提升,成为“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加速迈进的重要支撑——
专业改革调整后,湖南职业院校面向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数比例为7.3∶33∶59.7,与湖南三大产业结构比基本适应。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对接工业优势产业链的专业点718个,占专业点总数的40.1%。
专业调整了,专业聚集度高了。湖南省本级财政累计投入20亿元以上,立项建设省级卓越职业院校61所、省级一流(示范)特色专业群262个,打造了一批对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航空等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群,以及湘绣、湘瓷、湘菜、湘茶、湘旅等五大“湘字号”专业群。
目前,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完成了专业结构调整,专业群内专业点数占专业点总数的80.6%,群内专业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87.3%,实现了对全省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全覆盖、全对接。在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发展效应下,2017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获得国家示范专业点立项23个,累计达到35个,年度立项数和累计立项数均排全国第一,一批骨干专业和品牌专业基本形成。
“职业院校专业错位发展、‘一校一品’格局已全面形成。”湖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说,全省基本形成了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格局。
教师有本领,学生有“绝活”
“现在是去打工,职校毕业也是去打工,为啥要多浪费这几年?”……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出路不理想,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如今,湖南职业教育人用行动撕掉了“失败者”的标签。
先从一个震动湖南职业教育界的故事说起。
2015年,湖南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申请湖南省第一批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时,却惨遭淘汰。原因是该校有一个专业的学生技能抽查测试合格率未达标,参照“一票否决”的规定,湖南省教育厅取消其申报资格。
要知道,当年湖南70所高等职业院校中,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只有8所。“万万想不到,可它真的发生了。”讲起这件事,不少职业院校的“掌门人”如此感慨。
这就是缘于2010年,湖南建立的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根据制度设计,省教育厅每年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按不低于10%的比例抽取考试专业和学生。2014年,湖南又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设计抽查制度。2019年,湖南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公共基础课普遍测试。
这被称为“三查”制度。
“三查”制度规定,将专业技能抽查成绩与毕业设计抽查成绩,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评价和职业教育重点项目立项的依据——连续两年合格率低于60%的专业停止招生;两项抽查中有一项合格率低于60%的,3年内不能申报“卓越校”;已立项的“卓越校”,其专业技能抽查成绩和毕业设计抽查成绩均要排名在全省前30%。而“普测”合格率将作为省教育厅评价市(州)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并作为职业教育重点项目指标分配的重要依据。
“三查”制度是一场刀刃向内,自戴“紧箍”的自我革命,也是湖南破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题的巧妙制度设计。
“这可是个狠制度!看似评价的是学生,其实查的是老师,督的是学校!”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姚利群说,这种质量监控体系让学校和教师都倍感压力,逼得学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也正因此,长沙航空职院制定了“史上最严惩处制度”。其中规定,一旦某个专业技能抽查不合格,所在专业的院系主任就地免职,专业带头人连降两级、待岗半年,院系普通教师的年终奖则全部扣罚。
湖南独创的“三查”质量监控体系,把住了人才培养的“出口关”,一经发现“次品”就关停“生产线”,从而倒逼整个职业教育“生产线”的质量提升。
四两拨千斤!
近年来,湖南有300余所职业院校主动停办了“不适合办”或“不擅长办”的专业,有20余所学校申报重点项目受阻,有23所职业院校的33个专业停止招生。70所高职院校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师资、场地、课程等方面的标准4800多个。
“三查”制度让职业院校牢固树立了质量意识!
那么,好质量从何而来?近年来,湖南又推动了一场深刻的“三教”改革。
一是注重课程建设。湖南推动每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至少10门优质精品课程,每所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至少20门优质精品课程,到2022年,全省将立项建设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优质精品课程各1000门。
二是注重教材建设。积极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入选国家规划教材201本,同时联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开发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教材87种、校本教材1446本。
三是注重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由专业教学名师引领,带动4万余名教师共建名师课堂371个,建设在线课程3.32万门;采取“1+1+1+N”的模式,由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为武陵山片区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开发紧缺专业的专递课堂17个。
标准建设是湖南职教“三教”改革的突出亮点之一。“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有“湖南标准”,正是教学改革结出的丰硕成果。目前,湖南主持开发国家专业教学标准65个,系统开发省级相关标准273个,发布校级教学标准1792个,其他标准14804个,初步构建起具有湖湘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湖南“三教”改革的重中之重。从2010年开始,湖南按照“标准化培训、高强度训练、程式化管理”的模式,每名专业教师需要下到车间,完成具体的工作项目,培训完毕之后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将调离教学岗位。
“整整45天,简直是魔鬼式训练!”不少参加培训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这可不是走过场,考核不通过,是要‘丢饭碗’的!”
“黑板上开飞机”的教师没有了。
2019年,湖南职业院校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24个奖项,排全国第一。
“三教”改革的深入推进,让湖南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不断升级——建成国家示范专业点38个,排全国第二;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7个,排全国第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8个,排全国第四;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8个,排全国第四;近两届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4项,排全国第五……
教师“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学生自然有“绝活”。
灯泡上切割钢丝、生鸡蛋上钻孔、用叉车开酒瓶盖、蒙上双眼切菜……一个又一个拥有“绝活”的新生代“湖湘工匠”不断涌现。
这是一张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近年来,湖南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合格率和毕业设计抽查合格率稳步上升,2019年分别达到98.35%、94.57%,2019年全省毕业设计抽查合格率达100%的学校共31所,比2015年增加24所。
2019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组团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湖南代表团共获奖249项,其中一等奖48项,一等奖数较上年增加20%,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分别位列全国第五、第四。湖南还捧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的奖杯,全国仅4个省份获此殊荣。
更为重要的是,从正在打造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到省级支柱产业,再到地方支柱产业,湖南每个产业链的背后都有2至3所职业院校支撑,成为产业建设的“生力军”。
“我们学校与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相伴相生,先后为整个产业链输送15000多名高素质技术人才,其中3000多人成长为各个企业的车间主任、厂长等技术管理人才,8000多人成长为设计工程师、班组长等技术骨干。”说到学校,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湘不无自豪。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94.9万人。2019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各类技术研发中心205个、企业员工培训中心414个,共培训企业员工31.3万人次,为中小微企业输送急需技术人才9万人,到全球500强企业就业2.6万人。
这是湖南产业发展的底气,也是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底气!
从“卡脖子”处寻突破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梳理湖南职教快速崛起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湖南职教坚持省级统筹,主动聚焦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全国实现了多个“率先”“首创”,探索解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卡脖子”问题,让职业教育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湖南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地位,解决“低人一等”问题,为职业教育发展赢得了有力保障、良好环境。职业教育有地位,才有发展好环境。曾经,职业教育在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心目中地位不高。地方对职业教育投入缺乏,甚至不再履行办学职责。党委、政府不重视,职教发展怎么会好?对此,湖南以雷霆之策,在全国首创地方政府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先后有6个县因评估不合格被责令限期整改。把职业教育真正办成“一把手”工程,真正让“一把手”们意识到,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让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湖南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消除办学机制“肠梗阻”问题,为职教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引进等瓶颈不突破,职业院校就会办学活力不足,内外交流不畅。为改变职教“孤岛现象”,湖南系统设计产教融合制度,规划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企业,并在全国首先实行“固定编制+流动编制”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影响职业学校办学活力的体制机制“紧箍”被逐个打破。
湖南坚持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突出“一校一品”特色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段时间,不少院校不顾实际,什么专业热门上什么,什么专业招生容易上什么,一些专业上百所学校在办,导致各校恶性竞争,办学效益低下。湖南充分吸取历史教训,在职业院校布局上坚持对接区域行业,在专业布局上坚持对接现代产业,并实施了大规模的专业调整撤并,全省职业院校专业错位发展,“一校一品”格局全面形成,有效遏制了职业院校恶性竞争现象,用较少的钱办出了特色院校、精品院校,走出了湖南职教特色发展道路、良性发展道路。
湖南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聚焦“人人出彩”命题,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出路不理想,是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对此,湖南大力实施“三教”改革,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湖湘职教标准体系,构建起特色高水平“湖湘工匠”培养体系,努力让“人人出彩”。特别是在全国首创的专业技能抽查制度、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设计抽查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课普测制度,四两拨千斤,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学生技能水平。目前,湖南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示范专业点、教学资源库、教学创新团队、教学成果奖等内涵指标均排名全国前五。上职校同样有前途,在湖南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职业教育社会形象大大提高。
有人说,职业教育是“烧钱”的教育,没钱难办好。但湖南的实践证明,财政“紧张”不是借口,只要牢记使命,坚持定力,把好方向,敢于创新,勇于拼搏,同样能办好职业教育,办好特色精品院校。湖南职教改革发展经验启示我们: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办好职业教育;越是困难大,越要办出精气神;越是问题多,越是大有可为。
来源?| 中国教育报10月9日01版
作者 |?本报记者 阳锡叶 赖斯捷 李伦娥 通讯员 陈文静 吴秀娟
责任编辑 |?李心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