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宝松的“灵” (22)——关于灵感的来源和灵魂的呈现

  画家宝松的“灵” (22)

  “灵”系列——关于灵感的来源和灵魂的呈现

  《弥勒云游图》生宣纸本大写意人物画 170x92cm

  创作时间1988年

  在前几个“灵”系列中,我谈到了许多看似与“灵”不相关的问题。朋友问我是不是跑题了?我确是有点“不得已”。因为有朋友想问我画画的“灵感”来自哪里?有朋友想问我如何表现画中的“灵魂”?又有朋友想知道我在探索生宣纸上画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原因和方法”;还有朋友急于看到我用四十年来探索在生宣纸上画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成果……我只能在兼顾“左右”时还将“前后”顾及到。因为前面扎实的铺垫,才是后面成功的基石。

  只有弄清华夏人的审美认知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影响着我们自己和世界的文化,才有可能最终成为“继承传播、发扬光大”的一员,且真正能做到“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成为不辱没祖宗并开宗立派、勇于创新的大师而载入人类艺术史册。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两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

  正因如此,华夏人在数千年来的绘画(新石器时期之后)中,悟到了“意象”的魅力,并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扑捉、提炼、展示和发扬”她!这一点,在绘画和音乐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华夏人经历了工笔画的“精雕细刻和繁复华丽”、小写意画的“抒情惬意和文人情调”后,最终在宋代我们华夏人由梁楷、牧溪、石恪领衔创造出了震撼中华以至世界的“大写意”人物画的辉煌!这一点意义重大并影响深远!

  虽然大写意人物画有如此神奇魅力,却因其难度之高和画好之不易,在宋代之后便渐渐势微。直至到了清代,黄慎以其扎实的功底与深厚的造诣再起高峰。此后,又沉寂了数百年!这段时期中,虽然“小写意人物画”画家多有涌现(如:赵子昂、唐寅、陈洪绶、任伯年、徐燕孙、钱慧安等等),但终因不能“大写意”而止步于“小写意”。

  我前文中提到的近100年来的中国,由于“引进西学”后对我华夏绘画艺术的巨大影响,使得中华绘画艺术变成了“用中国毛笔、宣纸;用西方的素描、速写”画出的那些“中不中、洋不洋”不伦不类的东西;丢了“意象美和境界”抓了“结构和透视”没有了“灵魂”的作品,不提也罢!

  反思归反思,我须臾未能忘记对自己的深造和探索。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我于80年代中期确立了自己大写意人物画的风格:大笔挥毫,不假晕染,笔笔见写,墨色自如,神情并貌,画外有画。

  《弥勒云游图》就是我那个时期的作品,六尺生宣纸,用最大号的提斗“抓笔”,一气呵成。作品中画的是弥勒佛,其实是在画我自己。我希望能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那样的潇洒自在、无拘无束。

  2022.9.25

  电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