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过重阳节,都吃些什么传统食物

  九九重阳节,也称菊花节、登高节,是历朝历代非常受重视的一个节日。据说,在唐朝,每逢重阳节,皇家都会举办骑射、射猎等大型活动场面非常热闹。除了活动,吃也是很有讲究的,所谓“民以食为天”,传统节日自然也离不开美食。

  据相关史料及各地民俗资料查证,重阳节主要有菊花酒、重阳糕、栗子糕、糍粑、羊肉面、螃蟹等,这些传统食物,我们现在依然在吃。

  

  菊花酒是“九九重阳节”的吉祥酒,因“酒”谐音“久”,有长长久久的寓意。因此,也就有了重阳节要喝菊花酒的习俗。

  金秋九月,秋菊傲霜,由于菊花不惧严寒的独特品性,成为了生命力的象征。因此,在古待,菊花有着不平常的文化意义,它被人们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人们常常在头年秋季采摘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夹杂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之中,一般会在头一年酿制好,放置来年重阳节饮用,听老一辈说,喝了这种酒,便可延年益寿。

  到了明清时代,人们又在菊花酒中加了多种草药,其效更佳了。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回、枸杞等中药。高濂所着的《遵生八笺》中对此有着明确的记载,称菊花酒是十分盛行的健身饮料。《西京杂记》记述: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重要食物,《都门杂咏·论糕》有记:

  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

  面夹双层多枣粟,当筵题句傲刘郎。

  据记载,重阳吃花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阳节吃花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撒上一些木樨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

  重阳节要登高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最受欢迎的重阳节食品。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花糕一般中间夹些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3层、2层不等,或者中间夹些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现今,重阳节售卖的重阳糕,依然会用五彩缤纷的彩纸剪成三角形,用根竹签固定,插在重阳糕上,小巧的模样煞是可爱。

  

  北京有很多的小吃,其中有两样是专在重阳节时食用的,一个是花糕,前面已经说过了,还有一个是栗子糕,顾名思义,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而成的。

  栗子糕的做法是把生栗子去皮蒸熟捣成泥,将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摊开为底层,接着展一层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层澄沙馅,最后一份栗子泥抹在最上层,上面再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细青梅丝拼成图案,就做成了上、中、下为黄色,中间夹有红、褐两色五层的栗子糕了。

  

  在我国西南地区,重阳节是吃糍粑。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这是软糍耙。

  还有一种是硬糍耙,又称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再进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瞧,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重阳节吃羊肉面,是因为羊与阳谐音,应了重阳之典。面一定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正好九十九的寓意,又应了九九之典。有些地方重阳节当日会举行以羊肉为主的宴会,爆、烤、涮以至全羊席。

  因为秋天正是羊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和猪肉、牛肉相比,羊肉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高,且脂肪、胆固醇含量少,很适合老人食用。注重养生的古人讲究秋季进补,而羊肉是最好的进补食材,因而重阳要吃羊。

  

  陕北有不少以荞面羊肉为主料的着名小吃,比如羊肉臊子饸饹、羊肉荞麦面等。而陕北人过重阳节更是要在晚上享用荞面羊肉。

  “秋风起,蟹脚痒”,秋天正是吃螃蟹的季节,这个时候的螃蟹正肥美,满膏满黄,蟹肉也非常饱满,重阳节自然少不了吃螃蟹。事实也是如此,在我国不少地方,重阳这天都是要吃螃蟹的。

  

  郑板桥有首诗里写道:佳节进重阳,持螯切嫩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重阳节吃螃蟹的端倪。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