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性颜料调出中国味道,浙江油画这样为百年剪影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刘玉涵
“我们还在向东方学习,你们怎么跑过来了?”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一面反身自省,一面学习西方,努力融入世界;而留法学习艺术的林风眠却听到老师柯尔曼对他这么说。
这是因为,当时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存在着东方化的部分,法国的绘画就受到了当时欧洲艺术界认为的“东方艺术”影响,比如日本浮世绘等艺术风格。
或许是因为这一点,林风眠自求学之初便意识到现代主义与民族文化有所关联,便一直保持着这份“东方性”的自主意识。直到1928年,林风眠来杭担任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的首任校长,作为油画家的他,将现代主义与民族意识一同播种进浙江的土壤。
来自西方的油性颜料,经过一代代浙江油画家之手,为中国的历史剪影,用中国的语言说话。百年来,浙江油画始终在讲属于浙江、属于中国的故事。
1
展览中有一件特别的作品,它并非原作,而且只能作为复制件展出。虽然复制品十分模糊、细节分辨不清,却依然震撼人心。这是林风眠1929年创作的《人类的痛苦》,浙江油画最早的现实主义历史题材作品之一,原作已毁。
林风眠《人类的痛苦》布面油画 尺寸不详 1929年 原作已毁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画面是凌厉的黑白色调,人物造型夸张,线条粗犷,用笔雄壮,沉郁悲壮的气氛扑面而来,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油画完成的两年前,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用暴力手段对中国共产党发动了突然袭击。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熊君锐也在这场浩劫中遇害,作为熊君锐的同学和同乡,林风眠在1929年完成了这张巨幅油画《人类的痛苦》以示纪念,并以此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行径,痛斥人类自相残杀的历史惨剧。
与林风眠处于同一时期,以画风近似立体派而出名的方干民,在1935年创作了以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临终授嘱为主题的大型历史人物画《总理授嘱图》。这幅画曾在《东方杂志》等刊物发表,对当时团结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方干民《总理授嘱图》 布面油画 尺寸不详 1935年 收藏地不详
浙江油画的重大题材创作传统就从此时开始,并始终与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于文化建设的需求形成了现实主义写实绘画的土壤,革命历史画创作成为中国美术最有成就的一部分。罗工柳《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报告》、董希文《开国大典》、黎冰鸿《南昌起义》、蔡亮《延安火炬》、全山石《英勇不屈》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优秀作品。
蔡亮《延安火炬》布面油画 282×164cm 1960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全山石《英勇不屈》布面油画 233cm×216cm 1961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信》以柔和的暖色调与恬静温馨的气氛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
黄昏时刻,邮递员来到垦荒驻地,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拆阅家书、笑意盈盈的女青年,以及围在邮递员周围朝气蓬勃、翘首以盼的青年们。这是“北大荒”一个平凡的场景,被画家用粗犷凝重的笔触捕捉了下来,于是一段历史定格,新中国第一代青年拓荒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汪诚一《信》 布面油画 143cm×228cm 195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这是汪诚一在1957年的创作,也是他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毕业作品,据说是马克西莫夫最喜欢的毕业作品之一。
1955年,苏联专家康斯坦丁·梅福季耶维奇·马克西莫夫教授抵达北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油画训练班,传授苏联的油画教育和创作方法,推动了中国油画尤其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正规化发展。其中,浙江油画家于长拱、王德威、王流秋、汪诚一都参与其中,他们的毕业作品在此次展览中一同亮相。
为了创作这幅作品,汪诚一曾经专程前往东北鹤岗,与垦荒队员们共同生活了两个多月,用画笔记录下荒原上的帐篷、马匹与黄昏,记录一代垦荒人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一幅画的背后,还有百余幅小画草稿,人物表情、人物姿态、帐篷样貌甚至脸盆衣物都经过反复斟酌。在体验生活与反复打磨之后,《信》终于完成,而这一过程也是浙江画家以油画写照历史的一则创作缩影。浙江油画对历史的记述,一直持续至今。
(展览展品是画家在2011年对原稿的临摹创作)
2
从马克西莫夫油训班毕业后,汪诚一回到了浙江美术学院任教,然而他的创作风格却由写实发生了转向。
彼时,“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引发普遍的探讨,汪诚一从自身的实践出发,转向了“中国油画怎么走”这一问题的思考中去——中国的油画如何变成有中国味道的油画?
汪诚一后来回忆,马克西莫夫虽然教学写实绘画,但是他非常主张艺术创作要与自己民族的精神进行有效地结合。可以说,老师鼓励了他们的创作转向。
这一转向恰恰接续了林风眠以来东方性表现主义的绘画特色。“在探索油画民族化这件事情上,浙江的艺术家是有先锋性的。”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何红舟讲到,从一开始落地的时候,浙江油画就持有这种态度。
吴大羽 《色草》布面油画 52x37cm 1984 中国美术馆藏
早期的创作多已损毁,难以看到,但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仍然可见一斑,无论是林风眠的《风景》,还是吴大羽的《色草》,都表现出概括、简约之美,其中流露着文人画的意蕴。
油画不仅要讲中国的故事电影先生,也要用中国化的方式讲故事。
林风眠、吴大羽的学生赵无极被称为抒情抽象表现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油画作品《3.12.86》悬挂在林风眠、吴大羽等人的绘画背面,虽然是难以理解的抽象派绘画,却让人有一种亲近感和吸引力。
赵无极《3.12.86》布面油画 73×92cm 1986年 私人收藏
中国美术学院流传着一件轶事,青少年时的赵无极曾翻窗逃课,曾令任课教师潘天寿十分恼火。而后来,他的艺术创作拥有着更大跨度的“翻越”——跨越了东西方的艺术,西方油画与东方意境在他的画中巧妙融合。
蓝色与白色构成画面的主色调,深邃神秘又宁静,蓝白相接之处激荡起色彩的斑点。站在画前,画面可以激发观者的联想。在深蓝色之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空濛的山色;一道绿色,仿佛是绿水,又或是沙洲;十分抽象的笔迹里,隐约可见树木与屋舍;回神再看这幅画,俨然一张古典山水画。但是我们凑近仔细看,会发现它全部只是艺术表现的痕迹而已。
3
20世纪80年代,赵无极回到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讲座,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家学会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回忆,当赵无极在讲座时,曾留苏的著名写实主义油画家全山石平静地坐在台下,内心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生出了重访欧洲古典油画的冲动。
赵无极是在西方发现东方,全山石则以东方的眼光重新度量西方。
全山石《塔吉克姑娘》布面油画 83x92cm 1980年 私人收藏
全山石退休之后,返身到欧洲,在油画的家乡进行了深入地考察。他认为,东西方的艺术趣味达到一定高度时是相通的,比如比如在观察与表现中,笔性方面所展现艺术家主体感受的表现力与概括力等等。
随后,全山石强调油画本体语言研究的命题,他把西方优秀的油画原作尽可能引入到国内,联系了重要的外国画家做展览,举办了多次油画高级研修班,进行油画语言本土化的探索。
许江指出:“这种语言精神影响了一代代浙江画家,所以在全国几次重大题材绘画创作中,浙江画家深入生活、表现时代,创作了一批好的作品,推进了中国写实绘画、重大题材创作的高度,使浙江成为中国重大题材油画创作的主力军。”
现实主义的创作与东方性表达的探索百年来不断交织,相互激发。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浙江油画创作百花齐放:重大主题性创作佳作频出,记录着历史,也记叙着当下;同时,中青年艺术家们的个人创作异彩纷呈,在浙江湖山滋养中探索着多样的诗性表达……
特别致谢: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 何红舟教授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