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仿《咏鹅》写下《咏鸡》,全诗仅18个字,却斩获国家级文学奖

  孩童的启蒙古诗有不少,骆宾王七岁时创作的《咏鹅》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的首句就先声夺人,连续三个鹅,使得读诗之人眼前浮现出一群大白鹅的场景。

  紧接着用连续的对比,将大白鹅的声音以及姿态的优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七岁孩童的作品。

  诗成之后,因为诗句简单好记又很有意境,因此被后世之人传唱至今,也成了孩童们启蒙的古诗之一。

  不过今天要讲述的故事虽然和这首诗有关,但主角却是现代的一位70岁的老大爷。

  他仿照这首古诗写了一首诗,名字也很像,叫《咏鸡》。

  当然了,可别小看这位大爷,他依靠自己的这首诗斩获了“农民文学奖”,也是属于国家级文学奖的一种。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位老大爷的故事。

  01出口成诗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湖南省湘阴县有一位名叫危勇的老大爷,他从小就喜欢诗词,奈何因为家贫,加上后来的时局动荡,他一直没有机会学习。

  好在他认识字,因此从年轻的时候起,他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会阅读古诗,有事没事还会学着自己作一两首。

  这日子久了以后,他已经可以出口成诗,随便指一个东西,他都能即兴发挥作一首不错的诗来。

  比如看到菜地里烦人的野草时,他便指着野草说道:

  “小小野草根,年年除不尽,菜地施了肥,占去七八分。”

  虽然诗句很简单,也有很多的问题,但危勇却乐在其中。

  人总要有所追求,作为一个农民,能够出口成诗,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称赞的事情。

  02晚年生活

  在这样自娱自乐地生活下,危勇一过就是几十年,等他老了干不动了以后,也就退居二线,将家里的农田和菜地交给子孙们打理。

  当然了,闲下来的危老汉也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捕鱼。

  没事的时候危老汉一边捕鱼,一边作诗,生活过得也是有滋有味。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危老汉也已经年满七十岁,已经不能继续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捕鱼活动。

  可危老汉劳动了一辈子了,那真的是闲不下来,于是就张罗了一群小鸡苗,开始了养鸡的轻松生活。

  有一天,他看到对着天空打鸣的公鸡时突然来了灵感,仿照《咏鹅》作了一首诗。

  “鸡,鸡,鸡,尖嘴对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

  

  我们看,这首诗和《咏鹅》一样都是18个字,而且同样是先声夺人,直接表明了诗作的主体内容。

  随后也用了连续的对比,将公鸡的鸣叫声,以及公鸡的勤劳守时都表现了出来。

  诗作完毕后,他马上拿出纸笔将诗句记录在了平时写诗的本子上,防止忘记。

  其实这首诗也就是危老汉无聊时的一首诗作,并没想过能有什么后续。可恰巧当时正在举行中国第二届“农民文学大赛”,县里也有参赛点。

  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危老汉精挑细选将这首诗拿去参赛,而且还取了一个名字,《咏鸡》。

  03斩获奖项

  经过层层评选之后,危老汉的这首诗居然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最终的赢家,不仅获得了不菲的奖金,而且还获得了国家级的“农民文学奖”。

  正当危老汉高兴之际,却迎来了不少质疑声。

  有的说这首诗完全就是模仿,毫无新意。

  有的说诗句的用字有问题,比如“啼”这个字一般是指哭声或者是叫声,用来形容公鸡打鸣显然不合适。因为公鸡打鸣已经不是一般的叫声,而是更加清脆以及独特的“鸣”,所以应该是“尖嘴对天鸣”才对。

  当然有质疑也就有支持,支持者认为大家不应该吹毛求疵,这不是专业级的“文学奖”,而是针对农民的奖项,如果非要要求达到极其专业的地步,那么也就失去了“农民文学大赛”的意义。

  

  确实,对于一位农民大爷来说,吟诗作对本就是娱乐消遣,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有如此的作品已经实属不易。

  此外从诗句的整体程度来看,确实不失为佳作,获得国家级奖项,也是实至名归。不知道大家对此如何看?

  参考资料:《唐诗大全》

  本文系【武品文史】原创,撰写,图片来自网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