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手绘科学画

  来找孙英宝学科学手绘的人不少,男女老少。然而,对一种事物的喜好和对一个职业的坚守毕竟是不同的,大家都是浅尝辄止。尽管植物所的研究员鼓励孙英宝说,“世界上的植物还有几十万种,你是画不完的”。但孙英宝更担心的,是这个职业的消失。在这个问题上,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王立刚认为,国外科学手绘画的发展现状值得我们借鉴。

  在科学、文化发展脉络迥异的中西方,科学画也与中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孙英宝认为,这与我们的“审美方式”的不同有关。“我们的国画崇尚‘写意’,泼墨、留白,而不太注重所画之物的比例、三维阴影等。而提起对‘真实’的反映,我们又会想到照相机,觉得拍摄的照片比手绘的作品真实。所以我们对科学画这样科学艺术的东西比较淡薄。”

  西方的艺术画有素描、写实的传统,所以17世纪初科学画在西方诞生时,其科学性与艺术性就是相对统一、被世人认可的。据王立刚介绍,严格的科学绘画概念从西方来,叫“scientific painting”。“据说最早专门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是17世纪初荷兰女画家梅里安,她在荷属圭亚那旅居期间,绘制了当地的大量花卉和昆虫,拿回欧洲之后引起了轰动,从此很多园艺学、生物学、游记都开始附有类似的科学绘画的插图。”

  在18世纪博物学兴起的大潮中,众多的新物种被发现、记录,科学画作也逐渐增多。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姜虹说:“尤其在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后,科学文化成为了欧洲中上层社会的追求。亲近自然、气质优雅的科学绘画十分流行,颇有造诣的博物画家也会开班授课。”

  由于民众的认可,“科学绘画师可以靠出版作品、举办展览、出售作品、教授绘画为生。西方的民众对园艺学很有兴趣,对科学绘画也非常喜爱,很多学生愿意学,很多人更愿意购买科学绘画作品。目前世界上最贵的书就是美国动物手绘大师奥杜邦的鸟类图谱的第一版,每本拍到700多万美元。”王立刚说。据悉,一些中国手绘科学画在国外也可卖到上千美元,但在国内,这样耗时耗力的科学画一幅仅值200~500元,与艺术绘画的市价相去甚远。

  由于国外的科学画师的经济地位相对独立,所以很少受雇于某个科研院所或出版机构。王立刚说:“国外仍有很多的科学绘画师,他们大多另有职业,在业余的时候聚集在一些民间和官方的科学绘画协会和组织中。这些科学绘画师并不会感到寂寞和孤单。”

  在中国,仍需要科研项目、专业院所来带动手绘科学画。《中国植物志》完稿后科学绘画师的大幅减少正因如此。王立刚说:“中国人对科学绘画的热情正在慢慢高涨,最近两三年出版的一系列科学绘画大师的图书常常热销,就说明了这一点。这种博物的氛围要努力培育,科学绘画可以尝试从高深的科研机构里走出来,‘溢出’到普通的民众教育中。比如儿童既有好奇的天性,也有图绘的天性,科学绘画正好结合了这两方面的需要,是最好的教育内容。”(马玥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