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倡诗教分级标准,首届智慧阅读雅荷诗会启动啦!
12月4日,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广州赛区首届智慧阅读雅荷诗会启动会在广州市天河第一小学举行。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晓波,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作品》杂志社长杨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中文系副主任桑志军,当代诗词家、小学生诗歌季讲师团成员朱复融,以及智慧阅读雅荷诗会部分试点校师生等约150人出席了启动会。
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广州赛区首届智慧阅读雅荷诗会建基于广州市中小学智慧型成长阅读项目,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与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组委会办公室共同主办,由广州市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与南方报业天空城兴趣社区承办。
秉持“智阅引领 以诗慧人”的年度主题,活动结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专业力量,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连续十年举办少儿诗歌活动的丰富经验,将诗歌教育作为广州市中小学生智慧型成长阅读工作的强力支撑,研发诗歌教育的分级教育标准以及相关科技成果,突出专业引领,推动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为实现学生阅读“可知、可管、可导”的目标提供有力抓手,推动智慧阅读工作与诗歌季项目深度融合,进一步巩固提升广州市诗歌教育与智慧阅读的领先地位,探索形成智慧教育的“广州经验”。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方晓波指出,阅读与写作是学生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重要的基本功,诗歌的阅读与创作意义重大。在智慧阅读工作的推进中,诗歌是经典的文学体裁和阅读素材,对推动阅读有聚焦作用。广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建立诗歌教育分级标准这一举措,方晓波认为,此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有利于培育和提升广州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推动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
诗歌教育分级标准,将以诵读和品鉴的标准先行。目前,作为分级标准建设的重要环节,诗歌诵读评价平台的研发工作已经开始。“本次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广州赛区首届智慧阅读雅荷诗会是科技、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创举。”他指出,要推动诗歌诵读评价平台的研发工作,在科技上必须基于语音、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文化上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基本涵盖课标要求的经典诗篇,教育上必须强化读诗、品诗、诵诗、写诗等教育活动。
方晓波在随后的专访中表示,阅读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推动阅读进入学生的课堂生活,是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重要的职责和担当,“但如何把阅读融入到教学之中,是一件非常困难,同时又非常有意义的事。”因此,广州市教研院展开了重大战略布局,深化阅读教育,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本次项目中,诗歌成为了推动阅读教育的聚焦点,通过建立诗歌分级标准,将大量中小学生纳入到诗歌教育的体系中,基于人工智能、语音识别、5G平台等最新技术,辅助学生品鉴、诵读甚至创作诗歌,给予诊断性的改进建议,最终利用大数据的积累,切实地提高诗歌教育的效果。
他指出,阅读教育、诗歌教育都是对教师要求很高的专业化工作。“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只能为教育提供辅助而不能完全替代教育工作的全部。”方晓波介绍,项目组在推进诗歌分级标准的时候,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及创作的具体要求,并且能结合语文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要求来进行设计。因此,诵读和品鉴测评只是一种起参考作用的辅助手段。“到了写作和诗歌创作领域,借助技术测评将会更为困难。在创作领域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的辅导、引领和评价。”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发布了智慧阅读雅荷诗会总体方案。智慧阅读雅荷诗会旨在推动诗歌教育传统在广州的回归与弘扬,凸显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岭南文化门户城市的引领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广州少儿诗教,让智慧阅读、诗歌教育成为小学生们成长的助动力。
首先,雅荷诗会将为研制诗歌教育分级标准中的诵读标准、评鉴标准进行前期调研。调研从学生诵读、品鉴诗歌的现状,教师诗歌诵读、品鉴教育的目标等维度切入,获取诗歌教育研制标准所需的大数据,并形成调研报告。从中诗歌教育的诵读、品鉴标准研制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促进科技、文学、教育三者的深度融合,将首先研制出诗歌教育诵读、品鉴分级标准;再根据分级标准设计出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诗歌教育分级平台。
同时,项目还将举办雅荷诗会进校园系列活动,即在智慧阅读试点学校中选取条件成熟的区以及代表学校,以“名家诗歌公开课”的形式,邀请专家名人在现场、或通过线上手段,进行讲座、点评、指导等多形式的互动。此外,将通过创建“智慧阅读雅荷诗会创意空间”、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广州赛区?智慧阅读雅荷诗会专区”、组建专家团队精准制定“雅荷诗会年度书单”等举措,引领智慧阅读纵深发展。
“南风天潮湿了珠江两岸,淅淅沥沥的雨走在路上,粤曲敲打芭蕉……”启动会由广州市小学语文中心组教师的一首诗朗诵《岭南》拉开序幕。现场,广州市天河一小的学生以今年小学生诗歌季总决赛的题目开展创作并进行诗歌学习,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作品》杂志社长杨克,当代诗词家、小学生诗歌季讲师团成员朱复融等诗歌名家进行了现场点评。
杨克对小学生现场作诗所表现出的诗歌才华表示惊讶,他表示,即便是他这样成熟的诗人,现场作诗也是很难的,小学生能有这个水平非常了不起。他表扬五年一班聂语瞳的《彩虹桥》“写得很完整”,尤其是“海面开满了百合花”这句很清新脱俗,但是将彩虹比作“桥”就稍微俗套了一点;六年二班吴佳洋的《唐诗》中,对唐诗的巧妙化用是一个亮点;六年二班谢宇宸的《窗口》中,文字技巧娴熟,但诗歌稍微少了点变化。杨克对小学生写好诗给出三招,一是想象要丰富,二是表达要新奇,三是节奏有变化。
朱复融则解读了三年四班陈妙音的《梦见一只绿色的鸟》,“它总喜欢缠着我”这一句中,朱复融分析,小作者使用了“反向思维”,展示了跳出固定思维的奇特想象,“结尾处还藏了一个小尾巴:渐渐的,我的/梦快要做完了。”他认为倒叙的表述方式可以让读者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并鼓励小作者在日后的创作中慢慢加深提炼诗歌语言的“张力”。
记者了解到,在2019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中,投稿数量高达10余万篇,而晋级现场总决赛的选手不足2000人。广州地区今年共有500余所学校参加投稿,投稿数量达到8374篇,占总的投稿数量的7.86%。广州地区共233人参加决赛,其中特等奖3人,一等奖12人,二等奖38人,三等奖180人。
据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组委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广州赛区智慧阅读雅荷诗会优秀作品点赞分享活动将同步上线,广州地区2019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中的获奖作品将在南方+客户端平台上进行展示,接受点赞、分享,让优秀的诗歌作品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市民可在“雅荷诗会”南方号中阅读100余篇智慧阅读与诗歌季项目的相关稿件,包括超过200多篇精心整理的优秀初赛作品。
启动会后,嘉宾们和智慧阅读试点学校的师生还参观了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广州赛区优秀作品展雅荷诗会活动图片流动展。
会后,广州市小学语文中心组及智慧阅读试点校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智慧阅读雅荷诗会专业研讨活动,特别选取了诗人艾青在广州创作的诗歌《绿》,展开基于阅读的诗歌课堂教学改革研讨并点评了相关课例,从教研层面营造“雅荷诗会”的诗意氛围。
南方+:智慧阅读雅荷诗会项目由广州市中小学生智慧型成长阅读项目与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项目深度融合而来,您对此项目有何期待?
方晓波: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阅读是学生重要的基本学习能力之一,因此,推动阅读进课堂、进入学生的生活,是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重要的职责和担当。把阅读融入到教学之中,是一件非常困难,同时又非常有效益的事,所以推动阅读向学校阅读、课堂阅读延伸并且实施阅读教育,从而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广州市教研院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考虑和布局。
我们还主张“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希望学生把课外阅读、家庭阅读、校园阅读都应用到语文课、数学课甚至是体育课上来,比如学生在阅读了篮球文化、篮球人物这些相关的书籍后,再在体育课上学习打篮球,课堂效率非常高。这里的“阅读”是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自我发展、休闲消遣的行为。
南方+:您认为诗歌教育应当如何为推进智慧阅读工作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方晓波:这次项目的聚焦点是诗歌,诗歌是阅读材料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凝聚人的思想的作用,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快乐阅读、享受精神食粮,后期则是推动整本书的阅读,比如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等等,最终转化为阅读教育的行动,引导他们阅读更多的材料。
南方+:广州肩负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起引领作用的重任,在此背景下,广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建立诗歌教育分级标准,您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意义?
方晓波:在大湾区中,广州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老城市,老城市要焕发新活力,就要充分提升它的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功能,诗歌是一个很好的融合载体,本次项目就是这三个维度深度融合的教育改革举措之一,将推动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建设。
无论是诗歌教育还是阅读教育,它的受众是所有的中小学生,体量是非常庞大的,这次的阅读实验学校就容纳了13万名学生。学生的诵读、创作需要引导和管理,一对一的教学无法普及大规模的教育和测评,因此我们需要开发科学的、具有新技术支持的测评系统,基于人工智能、语音识别、5G平台等技术,建立一个诗歌分级的标准体系。
南方+:诗歌教育分级标准的研发制订将以诵读和品鉴的标准先行,目前诗歌诵读评价平台的研发工作已经开始,将如何实现诗歌分级的测评功能?
方晓波: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诗歌在人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可以用来诵读。人工测评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可以通过学生诵读的录音,依据一定标准,科学评估出他诵读的水平,进而引导学生改进和提高。当然,这种测评是非常难的,要基于大的样本采集和科学的算法支持。但我们可以探索和尝试。其次,学生读诗后,写下分析诗歌意境、道理、启发的文字,录入数据库后,可以认定其品鉴水平。最后,通过诵读水平和品鉴水平评估,学生可以得到一个诊断性的改进建议,比如应如何把握这首诗的哪些音韵、腔调,还可以体会诗歌的哪一种情感和意义,这是一种教育性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的打分评价。
实现这种分析要求足够大的数据库、先进的算法。诗歌项目在智慧阅读中尚属首创,目前我们需要继续提高测量标准的精确和标准程度,第一步我们会把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词纳入数据库的内容,再一步步完善评价体系。
当然,阅读教育、诗歌教育都是对教师要求很高的专业化工作。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只能为教育提供辅助而不能完全替代教育工作的全部。项目组在推进诗歌分级标准的时候,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及创作的具体要求,并且能结合语文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要求来进行设计。诵读和品鉴测评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起参考作用。到了写作和诗歌创作领域,借助技术测评将会更为困难。在创作领域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的辅导、引领和评价。
【撰文/编辑】何在路
【统筹】郭珊
【通讯员】杨林清
【摄影】林富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