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三好生”关键要“阳光”
核心提示
“2008年9月13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提出:不要再评选“三好学生”。他认为,中小学校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学校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容易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孩子”或“坏孩子”的“标签”,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此言一出,引发社会众多争议。究竟以“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为标准的“三好”评选制度该不该废除?请看本期“都市侃吧”各方说法———
本期嘉宾:
张志逵罗钦雄李军
柯秀云晓帆
本期主持:本报记者肖彤兰
张志逵(汕头市第六中学校长):评选“三好”需要“阳光”
何谓“三好学生”?从其内涵看,“三好”是指身体好、思想好、学习好,也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评选“三好学生”的目的在于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成为学生的楷模。
我认为,在现阶段,尚未有一种更为科学、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的成长激励机制的背景下,“三好学生”的评奖制度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关键是在于评什么?如何评?也即是说,评选的依据应该公正、合理;评选的程序应该民主、科学,实现“阳光”评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优点。“三好”的评选依据,可以根据时代变化的需求,在侧重“德、智、体”发展的标准上,拓宽评选的内涵,探索“多元化”、“多样化”的评选标准。在汕头六中,我们就拟定于本学期在评选“三好学生”的同时,增加评选“特长生”或是“单项优秀学生”,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激励,让他们的“闪光点”能够充分展现。
我觉得,任何一种评奖制度,其本质都是一种民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评选“三好学生”的过程,就是一种民主意识培养与教育的过程。我个人反对把“三好学生”评选活动与各类考试的加分挂钩起来,而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学生们自己参与、自己评选出名副其实的“三好学生”。 罗钦雄(金平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评选“三好”利大于弊
作为一名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我赞成评选“三好学生”。我认为,无论在什么年代,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都是不可估量的。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形象,引导学生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准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涵盖了青少年学生成长时期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能够达标的优秀学生,理所当然地可以也应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
其次,“三好学生”是一个荣誉称号,它给学生树立了一个追求的目标。对于身心发展还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正确的追求目标才能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三好学生”的评选,起到了一个引导、启示的作用。“三好学生”的评选过程,有着一个相对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尤其是像我们一类的职业学校,入学门槛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通过推动“三好学生”的评选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争上游、赶先进,互帮互助,促进整个学风、班风、校风的提升,利大于弊。
李军(锦泰中学政教处教师):评优学优明辨是非
作为基层学校政教处的负责老师,我对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有着更多更深刻的体会,我不认同把评选“三好学生”简单地当成“贴上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标签”的说法。
“三好学生”是一份荣誉,一份鼓励,也是一项追求,一项目标。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来说,评选上“三好学生”,是学校、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对于未评上的其他学生来说,它是一项追求,一项奋斗的目标。它使更多的学生以“三好生”为学习的榜样,守纪律,勤读书,树正气,让学校成为一片积极上进、综合平衡发展的人才沃土。
当今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学校既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不能指望那些在校园内不谈成绩、不争先进的“新生一代”,在几年之后走出校园,面对竞争能够成熟、从容接受挑战。我觉得,应当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争当“三好生”。
柯秀云(潮汕文化对外交流中心主任):多元发展合乎时宜
说实话,如果以一名家长的身份,我并不看重现有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当今社会正处于多元发展的时代,传统教育也需要进一步的开放交流,包容并蓄,顺乎潮流。
我觉得在国内,由于与高考、中考的成绩“加分”挂钩在一起,类似“三好学生”之类的评奖制度,“变了味”已是“公开的秘密”。在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大环境下,所谓的“三好学生”,不少已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质和意义。
因为工作关系,多年来,我接触并输送了不少学生前往英、美、澳、加等多个国家留学。在这些国家的学校里,也设有类似“优秀学生”的评奖制度,其评奖标准一般包括四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行为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少在国内学校成绩中等的“非三好”学生,在国外由于具备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行为能力)、动手操作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从教育的角度看,“三好生”与“非三好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不会教育的教师,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晓帆(学生家长):健康快乐重于评优
我从心里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健康快乐地成长重于评选优秀。
我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老师让他当“值日生”,他很自豪,每天都要提前一点时间,煞有介事地带领同学早读,说要争当“优秀学生干部”。从这点看,不可否认,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褒奖,是一种很大的激励。但是,这种激励是否以“三好学生”为最高“奖项”?就值得探讨。
□来信摘录
网友JIMMY 我是一名高中学生。小学六年,我几乎年年被评上“三好学生”,我对这份荣誉有一种自豪感。但上中学后,我发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之类的评选“变味”了。有一个师姐(父母都当“领导”),没什么突出成绩和表现,也被评上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结果保送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令人惊讶。
林绿漪:在求知的纯真年代里,“三好学生”这项荣誉成了我们奋斗的目标。每个学年学校都会在期末评选出一小部分拥有上进心、成绩优秀的学生,约占六分之一的比例。
郭晓妃:当年,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一直稳居班级的前三名,可惜体育很差,为此很多次“三好学生”的评选都与我无缘。但现在,许多学校都是以成绩评选“三好学生”,成绩好的就“一俊遮百丑”,思想品质如何?身体锻炼如何?似乎都不重要,这实在令人担忧。我觉得,与其争论是否应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倒不如好好地反思我们对学生推行的一系列考核、评优制度是否全面、公正、公平,是否真正落到实处。 (汕头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