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双师:如何实现“上得课堂,进得工厂”
每天傍晚课间时分,谢海波都会来到“技能人才培训强化班”,为参加竞赛项目的团队提供辅导。 李欣 摄
不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佛山市首批“大城工匠”之一、南海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系“90后”教师谢海波的时间都被排得满满当当。除了担任班主任、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外,他还要带领2个参赛团队参与系统集训,并利用课余时间推动学院“技能人才培训强化班”的相关工作。
随着“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逐步推进,像谢海波一样既是教学能手又是技能好手、兼具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佛山职教群体越来越多。据2018年度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570人,专业教师2297人,“双师型”教师2037人,在专业课教师中占比88.68%。
但对于谢海波来说,时间总是不够用的。特别是带队参赛,长则两三年、短则半年的集训周期,既是对教师兼顾日常教学任务,同时也是检验教师专业素养、带队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这背后潜藏亟待破解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让职教老师更好地成为校企合作、学生培养的连接者和引路人?
●李欣 赵进
教师队伍“能文能武” 成为职教体系主流趋势
南海技师学院内的装备制造系实训室内,机床等设备一字排开,设备旁放置了课桌、投影屏幕,可供老师结合实际操作开展授课。每次上课,该校装备制造系主任杨珍总会穿着整洁的工作服提前十几分钟来到这里,检查教学设备,并准备好相应的教学物品。
除了是一名老师,杨珍还有另外两个身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批佛山“大城工匠”。
已有24年的职业教育经历的她,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培养出一批批专业技能人才,不少学员成为企业争先聘用的对象,并有多位学生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广东省技术能手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指导的学生谢海波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中获得铜牌,也是“能文能武”的职教人才。
在今年4月报名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的候选人中,拥有职业教育背景的工匠人数进一步增多。据该活动工作小组数据统计,今年报名的291人中,有职业教育背景的占比接近12%。
杨珍、谢海波均是“双师型”教师代表,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在佛山,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快探索培育“双师型”教师团队。
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以“动车组”理念打造学校名师、“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企业能工巧匠到校担任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建立教师培养常态机制,通过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培训进修、专家讲座、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则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建立了“双师”素质认定标准,并将“双师”素质资格作为骨干教师培养选拔、竞争上岗和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
目前,该校专业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5%,并于2016年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以帮助、研究、支持教师发展为主线,开展分层、分类培训的组织运行管理机制。
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佛山“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师中占比分别为77.08%、88.18%;到了2018年,这一比例上升至88.68%。“双师型”教师也从2016年的1729人,逐步增加至2018年的2037人。
从单一完成讲课任务到专业技能素养提升、实操能力兼具,越来越多的“双师型”教师群体在佛山涌现,培育更多专业技能人才走向社会。
从“双师”到“双岗” 人才队伍培育的升级之路
从中央到地方,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视由来已久。1998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已经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进入“十一五”以来,佛山“双师型”职教队伍迎来了第一轮发展高峰。这一阶段,越来越多的佛山职校逐步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力度。2012年,为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的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就输送了大批教师外出培训。
这些培训涵盖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以及赴当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并创新性地组织了近80名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北师大为该校教师专门开设的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
佛山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也在“十三五”迎来发展新机遇。2016年,《佛山市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提出着力进行职业教育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佛山各区迅速落实这一愿景。佛山市禅城区发布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将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依托优质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双师型”的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此后在2017年,佛山市又出台了《佛山市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实施办法》,明确构建与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建立兼职教师经费长效投入机制,公办中职学校兼职教师人员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安排,按照在编教师人均全额年薪标准和不低于核定编制总数20%确定。
联手企业是佛山“双师型”职教队伍培养的重要渠道,一些常态化的合作走向了更高层面。2016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牵手广东联塑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单位,建立了该校第一批“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希望在人员互聘互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随着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团队成为大多数佛山职业技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在其基础工资标准上增加1.5系数的浮动。‘双师型’教师则在其基础工资标准上增加3.0系数的浮动。”对“双师型”教师人才的迫切需求,出现在一所佛山职业院校一则2017年的招聘广告上。
与此同时,在职业教育即将迈入高度市场化、标准化的新阶段中,顺德在全国首先突破“双师型”教师的传统培养边界。2016年,顺德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会联同顺德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共同创立“双岗型”精英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和储备一支能推动顺德区职业教育动能转换的精教学、懂市场的“双岗型”教师队伍。
这一做法也吸引了一些佛山以外地区的学校慕名而来。2017年,广东省轻工业技术学院35名首席骨干教师从广州赶到顺德,参加为期十天的“首席骨干教师岗位能力培训班”,推动学院教研教改和专业建设,从提升教师的角色认证出发,培养胜任专业领军人和项目带头人的双岗角色。
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 或成全新突破口
前不久,由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第二期全国实战型跨境电商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佛山开班,吸引了全国近10所本、专科院校的40多名电商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参加。
全方位、多渠道为教师“搭台子创机会”,是佛山为教师创设发展空间的另一重要尝试。2018—2019学年度,佛山师资培训专项经费达1647.86万元。2018年,佛山市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为14.83天,较2017年增加1.18天。同时,专任教师参加区级以上培训量也得到大幅提升。
不过,从当前佛山中等职业教育队伍的整体构成情况看,大部分为本科毕业的教师;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总数尚显不足,有多年行业从业经验的能工巧匠型师资更为稀缺。而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职业院校新进教师要求具有5年以上的企业经验。
据2018年度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披露,佛山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824人,占比为2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541人,占比为15.15%;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3458人,占比为96.86%。由此可见,佛山中职教师队伍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杨珍提交了《关于推进新时代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在她看来,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需要老师技能知识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教师通过实践更多掌握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理论知识深化,更好地开拓创新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服务地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她建议,国家应出台政策支持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机构开展本硕连读培养试点工作,确保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培养的学生能通过提高学历进入职业学校。同时,适应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需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系列中增设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类型,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满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如何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让专业技能人才“毕业即可发挥作用”,是“双师型”教师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经常会组织师生到企业参观,但更多的只限于参观,较少上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另一方面,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过程中,长期驻扎在校的工程师仍占少数,如何从制度保障等方面着手,促进更多企业骨干到校传授经验,也是职业技术院校所期盼的。
■手记
为培养更多工匠之师创造良好环境
职业教育是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工匠之师”是培育“工匠人才”的引路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助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受社会、企业欢迎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实际上,要加强职教队伍建设,说到底就是如何做好职教工作者引进、培育、传承等工作。但对于不少职业技术院校而言,招人难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职教教师又要求集教师与师傅双重身份于一身,既要懂教育,又要有技术,在某一领域有专门的造诣。从这一角度看,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职教教师的过程本身就需要花费不少功夫,在做好人才培育工作的同时,更要做好引进、传承等工作。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社会对职教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但职教教师编制少、流失率高等现实问题依旧存在。
笔者认为,不论是引才还是留才,能让人才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才能提升其做事积极性,从而促其进一步认识、发挥自身价值。
结合当今社会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要培育更多的工匠之师,还需进一步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并可围绕重点产业选拔和树立一批优秀工匠典型,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大落实与监督力度,并鼓励政府搭台,企业、学校、专家多方参与,为职教教师群体整体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在此基础上,还应鼓励职业教育工作者大胆创新,探索更多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之道,不断壮大“能文善武”的“双师型”职教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