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西泠春拍

  ▲2021西泠春拍 中外名人手迹暨三宁斋旧藏专场

  Lot 3235

  朱自清(1898~1948) 《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通篇批注最终定稿稿本

  线装书 一册

  著录:1.《文艺论丛》P1-45,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2.《朱自清全集》第八卷P73-122,朱乔森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说明:此为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通篇批注本,首尾完整,亲笔批校,是市场仅见的朱氏著作稿本,更是市场所见篇幅最大、内容最为重要的朱氏手迹。

  此稿为朱自清自存本,经李广田、赵园等整理后,为已刊《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的重要底本之一,见载于《朱自清全集》等著作,但迄今未悉数刊布,对于丰富《纲要》和全面了解朱自清对新文学的认知有重大意义。

  此稿为油印本,有“燕大讲义”字样,含大篇幅剪贴补正及毛笔、朱笔、硬笔通篇批注,批校字数几与正文字数相伯仲,可见篇幅之大。

  朱自清1929至1933年间讲述此课,而稿中所引述的文章迟至1933年11月,可见此稿自油印后长期存朱自清手中。朱氏故后,存朱氏家属手中,经李广田、王瑶、赵园等整理后始散出。

  《纲要》为朱自清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的讲义,“是最早用历史总结的态度来系统研究新文学的成果”,是朱自清对戊戌政变以至1930年代初中国新文学及作家成果研究最完整的的总结概述。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观点和评价”“不仅展示了一个‘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和早期作家对新文学发展的关心和研究”,而且“对今天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专业工作者也仍有启发和参考的意义”(王瑶语)。《纲要》系朱自清为清华大学1928年度第二学期所开“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讲义,内容分总论、各论两部分,共计八章。各论分“诗”“小说”“戏剧”“散文”“文学评论”,从本稿中相关部分的批补种可以看出,朱自清对戏剧、散文等新文学的密切关注以及对当时背景下新文学成果的思考和观点。朱氏“中国新文学研究”课是最早在大学讲坛上开设的此类专题课。随后,朱自清在北平师范大学以及燕京大学两校同样开授此课,也是沿用该讲义。

  此稿为赵园所述《纲要》油印剪贴补正本。据赵园介绍,《纲要》“原稿本共三种,一种铅印,一为油印,第三种虽有部分油印,但以手写为主。这第三种扉页上书有‘十八年’字样,且内容也较其他两本粗略,当为初稿。铅印本最为后出,但油印本上‘剪贴补正’之处颇多,其‘补正’时间,多在铅印本之后。油印本似为朱先生讲课时所用,并在讲授过程中随时有所补充”。现刊《纲要》整理时即以此稿为重要底本。

  《纲要》出版经历坎坷,且此稿中内容仅部分发表。1948年《朱自清全集》编辑委员会拟将讲义整理后收入《全集》,并推定由李广田负责整理。后《全集》改为精简本《朱自清文集》,遂未收此稿。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决定将《纲要》整理发表,由王瑶指导整理工作,赵园具体整理三种稿本,以铅印本为底本,将另两种稿本中补正的内容斟酌插入有关章节,并作订正校勘,刊布于《文艺论丛》第十四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版)。后续之发表即依据赵氏的整理成果。

  经对比《文艺论丛》中的《纲要》内容,此本中有相当部分内容未曾录入,主要集中在最后三章“诗”“小说”“戏剧”“散文”等章节,例如在郭沫若、徐志摩、熊佛西、欧阳予倩、田汉等作家作品成果的具体评述等相关内容皆未能进行整理。

  赵氏整理时,多依据朱自清在稿中所作纲要,将穿插于书中的不同部分进行整合,工作殊为不易。

  此稿主要系纲要性质,但批注部分多详细举例并加以分析,结合二者,可成完整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是以此稿可视为朱氏的未竟之作。

  21.5×15.5cm(册)

  出版物封面

  朱自清(1898~1948)

  1929年,朱自清新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课,

  以《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为讲义。

  该纲要“是最早用历史总结的态度来系统研究新文学的成果”,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自1932年9月起,朱自清担任中文系主任,

  为中文系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心血。

  朱自清书斋一角

  (《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

  整理工作说明

  朱自清先生的遗稿《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是他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所用的讲义。朱先生于一九二九年春首先在清华大学开设此课,内容分总论、各论两部分,共计八章。以后他还曾在师大、燕京两校讲授,但一九三三年以后,即未再讲,所以讲义所涉及的时代,上溯戊戌,下只讲到三十年代之初。

  原稿现存朱先生家属处,共有三种。一九四九年筹备出版《朱自清全集》时,编辑委员会曾拟将《纲要》整理后收入“全集”,列为第十六种,并推定由李广田先生负责整理。后来「全集」改为精简本的《朱自清文集》,未收此稿,遂搁置至今。

  其中的一种稿本后面,还有李广田先生于一九四九年亲笔写的“附记”,全文如下:一九三二年顷,朱先生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讲中国新文学,并先后在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国文系兼授此课。保留下的稿本共三种:一种铅印,两种油印。其中一本,可能是最后讲授所用,剪贴补正之处甚多。这些剪贴补正处,大都字迹模糊,条理也不甚清楚。但为了使这份讲稿能近于完整,便尽可能地把这些剪贴补正处插入了正文。若按照朱先生认真的精神,应当考校各种资料,详细加以订正。我们没有这样作,颇觉歉然!

  其实这只是李先生的整理计划,他还没有开始作“尽可能地把这些剪贴补正处插入了正文”的工作。现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了供治新文学者的参考,决定将《纲要》在《文艺论丛》上整理发表,并请王瑶先生指导整理工作。我有幸参加了这项工作,遵照李广田先生原意,将三种稿本加以整理。

  兹将整理情况说明如下:关于三种稿本产生的先后原稿本共三种,一为铅印,一为油印,第三种虽有部分油印,但以手写为主。这第三种扉页上书有“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宇样,且内容也较其他两本粗略,当为初稿。铅印本最为后出,但油印本上“剪贴补正”之处颇多,其“补正”时间,多在铅印本之后。油印本似为朱先生讲课时所用,并在讲授过程中随时有所补充。

  关于整理工作朱先生的《纲要》不但将“五四”新文学运动及文学创作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综合和总结,而且对当时(即三十年代初)的作家和文学现象也有所论列。这无论对于了解现代文学史这一新兴学科的历史发展,还是对于了解朱先生思想观点的演进,无疑都是很有价值的。

  为了尽可能完整地保存稿本的面貌,整理时以铅印本为主,而将其余两种稿本中“剪贴补正”的内容,斟酌插入有关章节。同时,也作了一些校勘引文,订正误写的工作,并对部分引文的出处略加注释。但最后仍有一些内容,或因字迹漶漫,或因含意未明,未能补入;部分引文,出处不详,难免讹误。校毕膳清,颇感不安。倘《纲要》的整理工作能使更多的学术工作者得以亲被先驱者的遗泽,于愿足矣;至于整理中发生的错误,则理应由我个人负责的。

  赵园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

  1925年,朱自清(左二)与友人在清华园合影,左四为俞平伯

  1947年,朱自清与家人在清华园北院宅前留影,

  左起:朱迈先、陈竹隐、朱蓉隽、朱自清、朱思俞、朱乔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