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
范仲淹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成就显著,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是很可观的。他重视文章的社会重要,提倡复古,同时擅长词赋,可惜的是,他只有6首词流传下来。
这些词意境开阔,沉郁苍凉,突破了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是豪放词派的先声。
《苏幕遮》这首词,原调是西域传入唐朝的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作了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我们欣赏词,一定要情感清楚这首词属于哪种类型,是写景词?还是咏物词?还是怀古词?因为不同类型的词欣赏方式是不同。
范仲淹的《苏幕遮》属于写景抒情词,它能成为千古绝唱,必定有它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从内容、意境、意象选择、情感和审美体验上来看它的独特之处。
词的意境和情感:开阔凄清,景淡情真
词人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在开篇描绘出一幅萧疏清寂的深秋景色。
天空碧蓝,浮云点点,枯黄的秋叶铺满大地,在这样一片苍凉的气势中,诗人感到孤凄怅惘。“碧云天”是抬眼所见,“黄叶地”是俯视所见,然而眼前这片大好的深秋美景,却给不了他任何慰藉。
飘忽的白云,使他想起在外漂泊、行踪难定的自己,引发了他的逆旅情怀;而象征着生命陨落的黄叶意象,让满腹离愁的他又产生了时序惊心、众芳凋零的感慨。为了平复自己的伤感之情,他转移了目光。
诗人平视前方,看到的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水之波上下起伏荡漾,带着寒意的烟雾丝丝升起,这是一幅令人悲凉的秋江图景,它明显染上了作者的感伤之情,而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了。
与白云黄叶相同,流水象征着源源不断的哀戚,寒烟象征着凄冷迷茫的内心愁思,随着水波的流动,寒烟的飘散,诗人的视野逐渐向远处展开。
目之所见是水天相接、夕阳西下的远方,词的境界越来越淡,但愁情却越来越浓。他不但不能排解忧思,反而因为眼前之景难过起来。
在这种进退有忧,左右逢愁,情思低迷的情况下,诗人生发出“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感慨。
“芳草”意象在古典诗文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故乡,一是指女子。在本词中,“芳草”兼具了以上两种意思。
天边的夕阳还能看得见,可是故乡和心上人却不见踪影,他们在比夕阳还远的地方。诗人将这离情之苦归于芳草无情,但实际上,这是诗人无法摆脱内心的哀怨和悲愁的无理之辞。
诗人之所以想登高望远,是为了排解内心的愁思,是想看到自己的故乡和心上人,但是,在茫茫天地间,是很难寻到的。在多次索求无果之后,诗人长期压抑的情感终于爆发出来,转入下片的抒情描写。
“黯乡魂,追旅思”点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江淹讲“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会让人失魂落魄,范仲淹在词中所要表达的是自己因离愁而心神颓丧。
“追”的本意是紧随,但这里表示的是缠绕不休,思乡之情已经让他黯然神伤了,紧接而来又是缠绕不休的羁旅愁思,在这寒风惨凄的夜里,只有回乡归家、与亲朋团聚的美梦,才能让人留恋,不愿醒来,因此才有“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梦虽好,但终究不是真的,等到梦醒时分,眼前凄凉的景色,只会让自己更加孤独忧伤。
诗人走上高楼,希望在酒中找到慰藉,但是得到的却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诗人似乎自言自语,斩钉截铁般地劝自己不要独上高楼,不要独自饮酒,否则只会让自己更加悲伤难过,但他的身体却又不听使唤,偏偏上了高楼。
诗人心理和动作上的矛盾,表现出他内心的无可奈何、挣扎痛苦。最后一句,诗人用了新颖奇特的比喻,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把深重的思乡之情、眷顾之情、无奈之情推向高潮,让人不自觉地沉入其中。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将诗人的思乡之情、羁旅愁思表现的淋漓尽致。
范词的清秋冷落,夜色朦胧
范仲淹的词和诗文风格完全不同,他的诗文大都坚持摆道理、经世致用的原则,重视散文倾向和崇尚朴素的风格。但他的词却生动传神、婉转幽深,把深长、细腻、丰富的情感发挥到极致,展现了他忧伤缠绵的一面。
《苏幕遮》中所表现的秋风萧瑟、万木凋零、景物肃杀和秋雨绵绵,给范仲淹带来的凄凉、郁闷和迟暮的感触,在词中也形成了清秋冷落、夜色朦胧的意境。为了更好地了解此词的特点。我们再来看他的《渔家傲 秋思》:
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 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 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深谙清秋冷落、催人泪下的表达方式,在秋天,在西北边塞,用羌管、胡笳、画角等乐器谱写了一首首悲凉的乐歌。
范仲淹是将军,他对戍守边关有着深刻的体会。北方本来就偏僻,再加上秋意渐浓,连大雁都南飞了,留在这里的人会感到分外孤寂,这是外界环境的影响。更让人忧心的是西夏国兵强马壮,有备而来,北宋朝廷积贫积弱,边关缺少良将,没有成熟的防备战略,所以战争对北宋朝廷来讲是十分痛苦的。
范仲淹临危受命,更加忧心忡忡,他肩头的重担重如千斤,所以夜不能寐。
我们从地面的白霜推测夜已深,军乐在空旷的边陲显得格外清晰,勾起了他的乡情与忧思,白发苍苍的将军如此,长期戍边的战士也是如此。虽然是边塞词,但与唐朝边塞诗雄浑的风格不同,它使人悲从中来。
开头正面写景,寓示秋思,中间侧面用“燕然未勒”的典故,表明战争尚未结束,将士仍然不能还家,突出了秋思,最后几句则是情景交融,深化秋思,使秋思更加沉重。
范词萧条阔大的意境
范仲淹的词,受其性格的影响,常常表现为萧条阔大的意境。比如《渔家傲 秋思》,边塞、南飞的大雁、马嘶风号的肃杀之声,军中的号角,像屏障一样的山峰,落日孤烟,冷落的城池,各种景物共同体现出边塞风景的迥异,同时视觉与听觉交织在一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范仲淹选择大气壮观的意象,营造雄浑悲凉的意境,是为了表现戍边战士的思归之情,凸显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无数个家庭无法团聚,征夫们心中满是苦楚却难以倾诉。面对渐冷的天气、南飞的大雁、凄厉的画角之声,一个个热血男儿不禁潸然泪下。
萧条阔大的意境中,雄浑悲壮的感情一发不可收拾,可见作者的手法之高超。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来表现边塞生活,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边关,词中充满了浓重的生活气息,在北宋柔靡风格占主导的形式之下,能够写出这种气魄的作品,真的需要能力和勇气。
总的来说,范仲淹的边塞词成为了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也成为了苏辛豪放词的先驱者。
范词幽深绵远的意境
词境阔大,并不意味着粗糙,范词的词境大而不疏,词的内部结构衔接紧凑,一气呵成,用词典雅,幽深绵长。这一点在《苏幕遮》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由碧绿的天空,到满地的落叶,再到寒烟笼罩的江面,由高到低,水到渠成。上片将天地、山、水通过斜眼、芳草接在一起,景物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的天涯。
下片紧接芳草天涯,点出“乡魂”、“旅思”,将思乡之情与羁旅愁思重叠起来,互文对举,强调情思深重。句与句之间环环相扣,紧凑自然,丽景与柔情相结合,它显示出了词人胸襟的开阔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反衬出离情的可悲,感情柔而有骨,真挚却不颓废。
结语
范仲淹《苏幕遮》既有豪放之风,也展现了他内心的深情婉约,他的愁思既是自己的,更是戍边战士的,展现的不再是小我,而是硝烟四起的北宋民众的生活状况,多少人在动荡的年代遭受着漂泊游荡、背井离乡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