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第一本书,北大送你!

  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

  带着喜欢的书跨年吧

  回顾2022,你还想探索什么?

  科学革命引起认识论大变革

  中国人“禅”之精神底色、“玉”之品格

  百年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思考

  如何看待外来文明

  人与地球的关系

  中西印三大文明相互辉映

  ······

  这些前沿问题

  统统都能在小北的书单中找到

  互动送书

  2022年,你最爱看的书是什么

  新的一年,又有什么想看的书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午12:00

  小北将为评论点赞数前10的读者

  送上由其挑选的一本“年度好书”

  

  

  今天

  北京大学出版社将为大家带来

  13本“2022年度好书”

  解密浩瀚宇宙

  深入精神内核

  丰富自我认识

  让我们在书页中翻开崭新的一年吧

  

  《中西印哲学导论》

  作者:张祥龙

  著名哲学学者张祥龙教授的集大成之作

  三大文明的思想对话与融会

  体大思精,别开生面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哲学学者张祥龙教授集毕生功力的大成之作,回应了一个世纪前梁漱溟先生开创的中国、西方、印度三大文明比较研究的主题,又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推进,体现出当代中国学者在跨文明对话上的卓越成果。本书按照哲学定义、终极实在、真理和知识、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等最重要的哲学领域分别阐发了中国、西方、印度三种哲学的观点,在深刻的比照和互文中呈现不同文明的哲学特质。

  

  《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

  再增订本

  作者:葛兆光

  思想史大家持续数十年的学术探索

  以史学的方法,探索禅宗的真面貌

  解读中国人“禅”的精神底色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学与文献学的方法,叙述6-10世纪中国禅思想史的脉络与演变。作者综合禅门史料、石刻文献、传世文集和敦煌文书,从历史、思想、文化意义及影响三个维度,考证、叙述禅史最关键的四个世纪中,禅宗及其思想的历史变化过程。在20世纪以来禅宗史研究的基础上,不仅修正了此前禅史研究的若干结论,而且对禅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若干与前人不同的新看法。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作者:洪子诚

  文学史家洪子诚新作

  观察当代文学如何运用外国文学资源建构自身

  透过个案关联整体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洪子诚教授近年的16篇论文和演讲稿,讨论当代文学如何在世界文学的参照中来定位自身:其一,外国文学是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的重要资源,参与了当代文学形态的生成;其二,对外国文学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影响、制约着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作者以扎实的史料研究为基础,梳理俄苏与西欧的部分作家、作品及理论在传播中经历的筛选、解读、改写、重新发掘等,及对当代文学自身建构过程的影响,通过个案讨论关联整体问题。

  

  《田野考古学》

  作者:赵辉、张海、秦岭

  北大考古专业几代人近四十年

  田野考古教学和研究的思考、心得汇总

  科学严谨、通俗易懂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关田野考古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科书,是根据当代考古学学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需求而编写的基础类教材。强调“田野考古工作现场即考古学研究的第一现场”,突出以复原遗址堆积过程和人类行为模式为核心的考古地层学和埋藏学的理论基础,集中反映了近二十年来我国聚落形态考古研究应用到田野考古实践中的系统成果。本书首次将田野考古作为一项技术体系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为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田野工作的基础理论和操作平台。

  

  《礼以玉成——早期玉器与用玉制度研究》

  作者:孙庆伟

  著名考古学家关于上古玉文化的系统探索

  由玉及人

  深入理解中国精神的玉之品格

  

  内容简介

  玉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身份标志,玉器的使用则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玉之辨”“玉之用”“玉之埋”和“玉之史”四个主题,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三个维度,对当时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综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国早期玉器所蕴含的礼制传统和政治文化内涵。作者亲身参与了多处重要先秦遗址的考古发掘,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文献记载,因此对先秦玉器与玉文化得出了确实而透彻的认识。

  

  《解惑集:中国经济专题答疑录》

  作者:林毅夫

  解析近两百个有关中国经济的关键问题

  探寻百年变局下的世界趋势

  展现“全国教学大师”林毅夫教授的学问之道

  

  内容简介

  本书以问答交流的方式收录了林毅夫教授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经济专题”课程期间,对学生提出的近两百个问题的详细解答。这些问题反映了当今学术界、知识界和社会上对关系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和重要现象的认知、看法与疑惑,非常具有代表性。本书不仅可以作为“中国经济专题”课程的补充阅读材料,而且对当前百年变局下社会各界清晰认识中国过去所走过的道路、现在的处境,以及把握未来的机遇、克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各种挑战也将大有助益。

  

  《洋为中用:中国法政知识考古》

  作者:王人博等

  一场中国宪制文化的知识考古

  一次宪法观念史、概念史研究的合力开拓

  一部宪法学范畴研究的“元话语”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法学家王人博教授及其弟子对中国宪制主要概念、术语进行概念史与观念史探究的重要文集。全书以晚清以来中国进入世界的大格局为语境,运用福柯开创的知识考古的方法,对人民、共和、宪法、国体、民主、民权等宪法上的八个词语进行细致入微的概念史与观念史考察,并详论其中西古今的转换、改造及其复杂性,生动展示出宪法概念、术语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宪法文本,又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宪制文化和宪法学术。

  

  《社会学》

  第八版 (上下册)

  作者:安东尼·吉登斯、菲利普·萨顿

  社会学大师带你畅游社会学天地

  领略社会学之思的持久价值

  

  内容简介

  《社会学》如今出至第八版,对于理解我们塑造的世界、我们所过的生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导引。第八版紧扣社会学基本要义,即社会学的宗旨、研究方法与理论,构筑坚实基础;围绕社会生活核心话题,从性别、性相和个人生活,到贫困、全球化、传媒与政治,勾勒新概观;针对社会学有关全球不平等、气候变化等当代世界关键议题的论述,遍举鲜活例证;牢牢把握全球社会学趋势,明确聚焦数字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传播、劳动与人际互动。

  

  《中国人的习惯》

  作者:邱泽奇

  寓深刻于平实

  一部雅俗共赏的小书

  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读懂中国人的处世方式

  

  内容简介

  中国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本书从习惯养成视角入手,以思维和行动的底层文化逻辑为抓手,指出中国人养成的习惯是内省,思维习惯是推己及人的,社会习惯是和而不同的,生活习惯是择善而从的,工作习惯是勤勉好学的,休闲习惯是张弛有度的。随着中国开放和与其他文化交流加深,这些习惯已面临挑战,未来的中国人将会养成怎样的习惯取决于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对外来文化的理解与吸收。本书试图为中国人理解自己的习惯提供参考,更为世界理解中国人的习惯提供建议。